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都2202年了,竟還有核酸檢測機構想要IPO?

新冠疫情走到第三年,該掙到錢的都掙到了。

智研谘詢數據顯示,2020及2021年兩年,國內核酸檢測市場分別達到了121億元和136億元,平均增速均達到10%以上。提供檢測服務的獨立第三方醫學實驗室(ICL),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集體的跨越式增長。

進入2022年,隨著國家抗疫引入抗原檢測產品,核酸檢測不再有爆發式增長空間幾乎已經板上釘釘。偏偏在這個時候,還有一家核酸檢測機構準備登陸資本市場。

3月4日,作為數百家吃到了疫情“紅利”的第三方檢驗機構之一,艾迪康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家企業的營收由2019年的17.29億元增至2021年的33.8億元,成功翻番。

疫情風口可能很快就完全過去,艾迪康要鬧哪樣?

“遲到”的IPO

一個詞描述艾迪康的上市之路,就是:姍姍來遲。

作為與金域醫學、迪安診斷、達安基因齊名的國內第三方檢測機構四大龍頭,艾迪康直到2021年6月才首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卻因“材料失效”而告終。2022年3月,艾迪康二闖港交所。

其實,艾迪康是不折不扣的老牌企業。2000年左右,艾迪康等較早一批第三方檢測機構陸續成立。

十餘年的跑馬圈地後,基本劃分清了ICL領域的格局:2020年時,金域、迪安、艾迪康和達安四家企業已經壟斷了國內60%左右的ICL市場。

三位老對家已經在資本市場上摸爬滾打了許多年,艾迪康卻一直沒有上市。2010年前後,風頭正盛的艾迪康不是沒有過登陸資本市場的想法,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2012年,市場傳出艾迪康公司內部出現人事動蕩的消息。多位高管出走,創立了另一家第三方檢測機構千麥醫學檢驗,與艾迪康形成了競爭關係。

健識局了解到,如今的千麥醫療集團董事長陳婭妮,就曾在艾迪康杭州和上海分公司擔任要職,負責艾迪康省區實驗室連鎖拓展、公司重大商務項目談判等工作。而千麥初期的投融資項目,她也曾參與過。

成立之後,千麥曾拿到過康橋資本等多家知名機構的投資。如今,這家企業的檢驗試驗室已覆蓋至上海、浙江、四川、湖南等多個省份。2020年武漢新冠疫情期間,千麥曾承擔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主要檢測項目。

艾迪康的下坡路,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2012到2015年的三年間,艾迪康放慢了擴張的腳步,每年都隻成立1家實驗室,這在其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事情。2009年巔峰時期,艾迪康曾一口氣在福建、吉林等地開辦了4家檢驗中心。

曾經的四大龍頭裡,艾迪康逐漸落後。

DRG之下,第三方檢測有機會

國內的ICL行業發展起步比較晚。直到1994年中國才正式有了第一家第三方檢測機構,還是掛名在一家醫學院下的校辦企業。到2020年,國內ICL滲透率僅有6%左右,遠低於一些西方國家。

圖源:艾迪康招股書

ICL企業對公立醫療機構檢驗能力來說是有利補充。公立醫院自己做檢驗項目效益很低,平均而言,這項收益僅佔門診和住院收益的20%和10%左右。

醫保控費之下,檢驗外包成為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國家衛健委2018年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ICL企業每年能夠為醫保節省1%左右的支出。2016-2020年間,ICL每年節省的檢測成本均在百億人民幣以上,最高時已達到274億元左右。

第三方檢測是一個賺“辛苦錢”吃飯的行當。儘管幾家頭部企業的毛利大多徘徊在40%上下,但淨利普遍不高,很少超過10%。招股書顯示,2021年時,艾迪康的毛利曾達到42.7%,但淨利卻只有9.5%,大部分錢都被花到了運營管理上。

“規模”是第三方檢測機構盈利的核心。通過不斷的擴建實驗室、培育市場、接收訂單,第三方檢測機構在“積累”中才能謀求生路。

無論是公司規模還是服務項目上,艾迪康在競爭格局中都不算突出。2017年時,金域醫學和迪安診斷可檢驗項目就都突破了2000項,而艾迪康僅有1400項左右。在營收上,2017年艾迪康全年隻賺了14億元左右,不到金域醫學和迪安診斷的一半,甚至落後於“萬年老四”達安基因。

直到新冠疫情之前,艾迪康都沒有抓到什麽趕超機會。

紅利不再,將趨於平淡

新冠的一次性機會把ICL行業帶活了,隨之而來的DRG疾病付費模式的推廣,為ICL行業帶來更多機會。

政策端的利好條件下,近年來國內ICL行業的發展十分樂觀。數據顯示,ICL行業的市場規模有望在2025年時突破460億元。

蛋糕在,誰能分到才是更關鍵的問題。

ICL市場的行業壁壘已經基本形成,新玩家想要入局的可能性並不高。有券商分析,在一級市場層面,ICL行業已經不再有新的投資機會。未來的競爭和洗牌,也基本只會局限在已經參賽的選手內部。

這就不難理解,“佛系”的艾迪康為什麽突然開始上進了。

2020年以後,艾迪康趁勢做大。招股書顯示,艾迪康的檢測量由2019年的4600萬次直增至2021年的8050萬次,年均增長均達到了30%以上。這兩年,新冠檢測業務為艾迪康帶來了21.57億元的收入。

數據來源:艾迪康招股書

靠核酸檢測增收的龍頭企業並不止艾迪康一家。金域醫學財報顯示,截至2021年9月,公司累計核酸檢測量已接近2億。據海通證券估算,2020年時新冠核酸檢測業務至少為金域醫學帶來了23億元的收入,淨利更是達到7億元以上。

新冠“紅利”已經很明顯不可持續。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新冠檢測市場規模在2022年可能就會縮減至百億以下,未來幾年內會還會逐步減少。

有第三方檢測機構人士對健識局表示,2021年來,由於核酸檢測逐步退出特檢項目,價格下調,目前除非是接到政府大規模篩查的單子,否則核酸檢測已經不再是一門好生意。

2022年2月,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曾表示,目前全國公立機構核酸檢測的單人平均39元。健識局了解到,在北京等地區,很多第三方檢測機構單人檢測也已降至30多元,利潤空間十分有限。

在非新冠檢測業務領域,如今的艾迪康似乎也沒有能力與金域醫學和迪安診斷一決高下。以近年來重點發力特檢業務的迪安診斷為例,截至2021年上半年,其特檢收入已佔到ICL服務總收入的40%左右。

但艾迪康招股書顯示,公司3100多個檢測項目中,普檢的比例仍佔到一半以上。且這一部分的業績雖連年增長,但增速並不突出,最高也不到20%。可以說,如果不是新冠,艾迪康很難這麽快地發展。

在研發投入上,艾迪康也遠遜於金域醫學和迪安診斷兩家企業,短時間內也很難趕超。

#核酸檢測##吉林疫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