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熊玲:抑鬱症何以高發?

當今社會為什麼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

當今社會不僅是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與抑鬱症近親的躁狂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疾患的人,也越來越多。但給人的印象卻是,去醫院看病的,和看病出來的「結論」,幾乎多數人都是抑鬱症。你還能經常聽到,身邊的人群中有很多憑藉自己的癥候表現,對號網上抑鬱症的介紹,而確認自己得了,或疑似得了抑鬱症。很奇怪。

或許,真的是,抑鬱症是當今社會的高發病。但為何高發?首先令人想到是社會、個體因素。雖然,抑鬱症的病因有很多,非同一般的抑鬱情緒,或抑鬱傾向,它被臨床醫學列為「情感精神性障礙」,並有嚴格的醫學診斷標準,病因包括了生物性、個性、社會心理等因素。但,若要論「當今得抑鬱症的人為何越來越多」?我們撇不開的,社會環境因素是首當其衝。

因為,人的個性心理、三觀取向,是與社會環境(包括家庭環境)緊密相關的。某種程度上說,社會環境決定了個性心理,或說人這一個體,先要社會化,才能個性化。如果抑鬱症的人,有其高度敏感、脆弱、患得患失等個性特徵,那麼形成這些個性特質的,則他生長的家庭和社會環境。

說以,當今社會為何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緣由人的環境,壓抑人性的東西越來越多。論抑鬱症的社會原因,也等於在議抑鬱症的個性心理原因。

1)控制性的家庭環境。抑鬱症的成人身上,有非常顯著的對人對己的嚴苛,比如愛挑剔,動輒不開心。包括抑鬱傾向嚴重的青少年,也存在對人對己的苛責,比如,哪怕偶有一次考試成績少了幾分,都要難受幾天。你從他們的過去經歷--原生家庭發現,幾乎有相似的關係環境:嚴苛,或溺愛的養育模式。

嚴苛的父母,一貫的對孩子以高標準、高期望、高起點...培養。孩子從小被訓練出了近乎受虐的完美傾向。而溺愛的養育,則是家庭的父母、隔代父母、七大姑八大姨,以傾盆的愛獻給小孩。被溺愛長大的孩子,逐漸發現自己除了(或許)成績好以外,沒有啥值得自己開心、驕傲的,他們很容易陷入懶散、迷茫,對什麼都無所謂的狀態。

2)控制性(或叫失控型)的社會環境。人的恐懼感、壓抑感、生無可戀的抑鬱狀態,跟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秩序的不安是呈正相關。大家知道,生活在原生態地域的人,他們生性單純平靜,沒有強迫症、抑鬱症、躁狂症什麼的。

據相關調查,去年(2017年)我國抑鬱症的發病率為3%~5%,國內有超過9000萬人口罹患抑鬱症。對發病的統計顯示,女性多於男性,職業人多於非職業人,而高發人群為IT、藝人、重點中學的學生、警察人員、教師、會計等職業人士。透過這些數據也看出,社會秩序裡的嚴苛、高競爭,高壓力,高風險等,是致人精神抑製的元素。

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在他的巨著《自殺論》中談到了影響自殺率的社會原因,指出:社會無秩序、失規範、經濟危機等時期,自殺率會急劇上升。而社會道德規範的調節可以遏製人的慾望,打消不切實際的幻想,並提供生活目標和人生意義。但,社會急劇變化時,原有規範的約束驟然鬆弛,勢必導致慾望的膨脹,受挫感乃至生活意義的喪失,導致一些人走向自殺以求解脫。

迪爾凱姆的研究,有一點仍符合解釋當今的社會,人之所以患抑鬱症的動因之一:社會的劇變,慾望得不到滿足,經常遭受失望,而喪失了目的和意義。說到底,現代人的精神性疾病的高發率,暗喻著社會精神文明的混沌和衰弱。

當今社會,與人的精神生命休戚相關的,自然不是牛奶麵包,而是尊重與自由。但回看我們的現實,如果,養身體的牛奶都不被信任(國內城市,大多養嬰兒的父母,誰不是買進口奶粉?),又談何安全、誠信、言論自由等需求的滿足?

結束語:控制性的家庭、社會環境,兩者都是不安全的環境,都是可謂人易患病的危床。因為,人的慾望情感、價值意義,長時期處未生長的環境,其果,不是在壓抑中爆發,就是在壓抑中幻滅、絕望。抑鬱症最嚴重的輕生行為,已是在表達一種對意義感的徹底絕望。至於,越來越多的抑鬱症怎麼辦,如何治療?首選還是去醫院接受藥物+心理治療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