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田亮女兒因不會聊天上熱搜:青春期孩子,該怎麽溝通?

作者:冬平

前些天,葉一茜和女兒森碟的一個聊天記錄上了微博熱搜。

對於媽媽的每一個問題,森碟的回答都沒有超過五個字,每一句都透露著拒絕,表現出十足的高冷範兒。

森碟和媽媽的對話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一些網友說,自己平時也是這樣和父母聊天的;一些網友則表示,感覺看到了年輕時候的自己;也有網友表達了做家長的同感,調侃說森碟還算是客氣的,自己家孩子問N句才答一句,看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終結式聊天並不是個別現象。

許多人都還對《爸爸去哪兒》中那個乖巧、愛哭的小女孩記憶猶新,轉眼間,這個風一樣的女子已經即將步入青春期。

俗話說:“有苗不愁長”,許多父母覺得,孩子似乎一夜之間就長大了,昨天還是抱在懷裡的小寶寶,今天就已經長得個頭比父母還要高。

而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原來那個和我們親密無間的小人兒,如今似乎變得冷漠和隔離,我們和孩子的關係似乎也漸行漸遠。

森碟對媽媽的回復看起來高冷,但實際上正是這個年齡段孩子常見的反應。

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是兩個星球的生物,溝通在他們之間,像稀薄的空氣。

家長說:我的孩子根本就不聽我說,什麽都不跟我講。

孩子說:我的父母根本就不理解我,什麽都想管著我。

青春期溝通就像傳說中的魔咒,讓家長困擾,讓孩子煩惱。溝通真的就那麽難嗎?

在最近的熱播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宋倩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媽媽,對女兒英子從飲食到學習的方方面面都有嚴格的要求。

進入高三後,媽媽要求英子停止與學習無關的一切活動。媽媽對英子的要求是考第一名,在分班考試中,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名,媽媽就很不滿意。

發現同學送給英子的生日禮物樂高玩具後,媽媽直接沒收。

英子說:“這好不容易考完了,您不讓我松快一下,高興一天嗎?”

媽媽說:“都考第二了,還有什麽可高興的!”

母女倆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但一直以來女兒總是小心翼翼,處處想讓媽媽滿意和高興,可是無論女兒多麽優秀,都無法達到媽媽心中理想的樣子。

由於不堪忍受媽媽施加的高壓,英子開始“叛逆”,她躲在爸爸那裡玩樂高,謊稱自己生病了,逃課不去學校,成績也開始下滑。

當被媽媽發現後,母女倆的矛盾終於爆發了。媽媽認為自己為女兒付出了一切,女兒卻不懂自己的良苦用心,女兒則覺得,在媽媽密不透風的監督和壓力下,自己過得非常壓抑不開心。

家長隻盯學習成績,跟孩子聊天時三句不離成績,總是一味地給孩子提要求,甚至不顧TA的意願,打擊TA的興趣愛好,很容易讓孩子走上逆反之路。

對孩子來說,只有愛是不夠的,理解同樣重要。

許多父母真的非常愛孩子,對孩子非常用心,就像英子的媽媽一樣,擔心外面的早餐不衛生,每天早起為孩子做豐盛有營養的早餐,可是孩子卻覺得受約束,不自在,只想吃一頓平常的油條豆漿。

在孩子6歲以前,父母的角色主要是照顧者,精心呵護孩子;進入小學後,父母成為孩子的指導者,教孩子去學習和成長。

而當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父母作為照顧者的角色已逐漸褪去,也不能再充當無所不知的指導者,而是要適當後退兩步,給予孩子信任,放手讓TA去拚搏,同時默默地關注TA的心理和行為,在關鍵時候給TA需要的支持和幫助。

孩子在成長,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看待孩子的眼光沒有改變,角色沒有做出調整,還在試圖用原來的方法跟孩子溝通,結果就行不通了。

那麽,父母要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才能有效又順暢呢?

1. 尊重孩子,平等溝通。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對於獨立的渴望越來越強烈,這時候具有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因為這是孩子走向成長和獨立的必然階段。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要求獨立的意願,叛逆心理就會減輕。如果父母不尊重,叛逆心理反而容易變得更加強烈。

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願,平等地跟孩子溝通,切莫使用強硬的態度,總是強調父母的權威。

一個中學生說,上中學後父母用的最多的詞就是“不許”和“應該”,總是要求他做這做那,但很少關注他說的話,時間長了他就不愛搭理父母了。

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哈院長不尊重孩子,認為他們是天生的壞孩子,認為他們不可能改好,這些看法傷害了孩子們的自尊心,導致孩子們對他的反感和報復。

而其貌不揚但有音樂才華的代課老師馬修,則尊重每一個孩子。他讓孩子寫下對於未來職業的設想,並組成合唱團,為每一個孩子都安排了相應的位置,讓所有孩子都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

對唱歌好的孩子,他真誠地去鼓勵並給予重要機會發展才華;對於五音不全的孩子,他也一樣接納,悉心關照。

每個生命都渴望受到尊重。尊重喚醒自尊。家長用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會讓孩子更有自信和自尊,也更能贏得孩子的尊重。

2. 不加批判地傾聽,全然接納孩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說:“什麽也不說”也可以清晰明確地表達接納感。

父母學會閉上嘴巴,不加批判地傾聽孩子,是有效溝通非常關鍵的一步。

許多家長最擅長的就是批判和說教,尤其是當孩子成績下降時,往往在孩子耳邊不停地嘮叨,而且自己越說越上火,結果孩子半個字也沒聽進去。

父母的情緒化只能讓家裡的緊張氣氛升級,製造更多叛逆的行為,而不是讓問題得到解決。

面對問題,父母需要控制對孩子嘮叨和吼叫的衝動,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才會讓孩子感到真正被接納。

3.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家長常常望子成龍,太過於追求孩子的完美,所以眼裡總是看見孩子的不足,孩子的錯誤,然後就盯住缺點不放,對孩子進行糾錯批評,這樣的方式只能讓孩子越來越沒自信,也讓孩子從心理上越來越與家長產生距離。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閃光點,家長一定要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去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家長真誠的讚美和鼓勵,既能激發孩子上進的內在動力,也能拉近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讓我們的交流更順暢。

4. 捨得放手,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很多家長都喜歡包辦代替,可是對於青春期孩子來說,他們更願意遵從自己的意志,而拒絕家長的好心安排。

當然,由於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孩子的想法、做法肯定會有不成熟、不準確的成分,家長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口吻跟孩子說教,而是要與孩子協商,求同存異,最終達成一個一致的結果。

盡可能多地給予孩子選擇的空間,不必事事干涉。雖然家長很想為孩子鋪一條平坦大陸,但有時候,孩子自己不去撞南牆,就不會知道南牆很硬,撞了會痛。

家長捨得在恰當的時候放手,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權,更能激發孩子的自主性和責任感。

5.在孩子面前示弱,包容孩子。

我們要承認,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真的在某些方面會不如孩子,比如在電腦、網絡方面,當我們遇到不懂的地方,完全可以虛心向孩子請教。

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能放下姿態,學會示弱,向他們求教,他們會更有自信,也會更加願意和父母溝通。

當孩子表現出一些過激的情緒時,父母要理解和包容,避免跟孩子硬碰硬,這樣有利於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的情緒波動。

誰的青春不迷惘?誰的青春不張揚?青春期是每個人一生中一段特殊的旅程,而與青春期孩子溝通則是每個父母需要面對的課題。

沒有人生來就是好父母,為人父母是一種深刻的修行,不斷學習,掌握和青春期孩子溝通的藝術,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父母也會收獲高質量的親子關係。

作者簡介:冬平,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兩個孩子的媽媽。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