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進順村裡蠻順心(慶祝改革開放40年基層行·村莊篇)

小區乾淨整潔,綠樹環繞,一棟棟花園洋房錯落有致,村民老年大學裡歌聲飛揚。初冬的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進順小康家園,一派溫馨和諧景象。

小區裡有一座“進福橋”,橋的另一邊是“順心亭”,意謂:進福,順心。

時間倒回到改革開放前,進順村人也曾遭遇發展的困惑。“一根扁擔兩隻籃,有女莫嫁上窯灣”,民謠道出進順村人當時的境遇。

改革開放40年來,進順村歷經坎坷艱辛,由有名的貧困村一躍成為“中國十佳小康村”,走出一條共同致富之路。

“是改革開放成就了今天的進順村!”進順村黨委第一書記羅玉英深有感觸。

上世紀80年代初,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進順村通過盤活土地資產,獲得了集體經濟發展的“第一桶金”。隨後,村裡先後辦起裝訂廠、米粉廠、化工廠、養雞場等一系列企業,並建成江西首家村辦賓館——鄱陽湖大酒店,村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服務業。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進順村人及時轉變思路,開始向工業園區和市場化方向發展,以“飛地經濟”的思路,興建起工業園、酒店、物流園。進順村的發展也從單一的農業、種植業向工業、服務業、金融業轉變,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體、園區建設為兩翼、金融商貿業並舉的多元化經濟發展新格局。

農民、村民、股民、員工……如今的進順村,每個村民都有幾個不同的身份。“村裡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紅!去年我們老兩口分到兩萬多元。”62歲的村民劉省保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過去,村級經濟實行單一的集體所有製模式,產權不明晰、責任難落實等弊端日益顯現。進順村先行先試,1999年在全省率先探索村集體經濟社區型股份合作製改造,將村集體股份量化配送給村民,人人持股、個個當家,村民變股東,分享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果。“采取改革產權結構、村民參股企業的辦法後,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大大增強。”進順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羅來昌表示。

經過“盤活資產打基礎、以地換地拓空間、招商引資謀發展”3個階段的發展,進順村實現了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鄉村到城市的歷史性轉變。村集體經濟越做越強,2017年村集體純收入5036萬元,平均收入突破3萬元,預計2018年村集體純收入可達5200餘萬元,平均收入3.2萬元。

物質上的富裕,並不是進順村的全部。進順村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著力推進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福利工程。1995年,進順村實行村民社會統籌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進順村堅持“安排好住的、敬養好老的、教育好小的、照顧好弱的、兼顧好大眾的”為民服務“26字方針”,目前村民享有老人退休工資、長壽獎、獎學金、大病救助金等18種福利。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06日 04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