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總書記牽掛的草原“紅色文化輕型機車兵”現在怎麽樣了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烏蘭牧騎的勒勒車走到哪裡,哪裡就撒下串串歌聲、片片笑語……“烏蘭牧騎”是內地歌舞團的名字,“烏蘭”是“紅色”的意思,“牧騎”為“樹杈上的嫩芽”,後來被人們引申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或“紅色文化輕型機車兵”。

寒來暑往,從1957至今,烏蘭牧騎走過了61年的發展歷程。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跋涉戈壁,輾轉草原,天為幕布,地為舞台,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更被農牧民親切地稱為“我們的烏蘭牧騎”。

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給隊員們回信,勉勵他們繼續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型機車兵”。習近平總書記感動和記掛的烏蘭牧騎,現在怎麽樣了?

一場雨中的演出

7月19日下午,一輛藍色大巴車停在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勝利嘎查的草地上,人們陸續下車擺置桌椅、板凳、音響。在這裡,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演出即將開始。

烏蘭牧騎是蘇尼特人的一大驕傲。這支烏蘭牧騎始建於1957年,是我國第一支烏蘭牧騎。成立之初,隊長由原文化館館長出任,演員中有機構工作人員、牧民共9人,給配備了兩輛“勒勒車”、四件樂器。

一直以來,烏蘭牧騎的演出都是根據農牧區群眾生產生活加工創作的小型文藝節目,演出也不受場地、舞台、布景、燈光、音響、樂器、服裝等限制,被譽為“一輛馬車上的文化工作隊”。

在烏蘭牧騎演員做演出準備時,三五成群的農牧民或駕車或走路紛紛趕來。他們自發的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圍坐成了一個圓弧形。

伴著一首蒙語的四人合唱,這場演出開始了。但天公不作美,天上掉起雨點。演出持續,雨也越下越大,隊員們將兩塊紅色雨布蓋在了音響上,演出照常進行。旁邊農牧民依舊跟隨音樂打著節拍,並沒有受淋雨影響,儘管背上、肩上已經濕透。

40歲的蒙克吉日嘎拉通過村子裡微信群通知得知了演出消息,便帶著家人和兩位鄰居駕車過來觀看。“這些都是童年的記憶。”蒙克吉日嘎拉告訴記者,小時候每次有演出,農牧民們常常會從一百多公里的地方趕來,動輒會就有上千人圍觀。“大家看演出很高興,我們住這麽偏遠,這些文化工作者還想著我們,黨和政府也在關心我們邊疆群眾的生活。”

這次演出,蒙克吉日嘎拉也帶來了自己的兩個孩子。他說,孩子們接觸的多是以城市文化,但我們不能讓珍貴的牧區文化流失,“期待老百姓身邊有更多親民惠民的文藝形式”。

一段61年的堅守

半個多世紀以來,烏蘭牧騎之花開遍了內蒙古草原。烏蘭牧騎隊員走了一批又一批,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烏蘭牧騎扎根基層、面向群眾的初衷沒有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本色沒有變。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老隊員回憶,起初的幾名烏蘭牧騎隊員吹、拉、彈、唱、舞無所不會。比如,報幕員報完幕可以拿起一件樂器彈奏起來;演出前後還是圖片展覽講解員、業餘文藝輔導員和攝影員、播音員、理發員。“大家來自草原,來自農牧民,他們和草原、和農牧民群眾有著永遠分不開、扯不斷的情結。”

多年前的一次演出經歷,讓隊員烏力吉圖印象深刻。“給一位老人表演完後,老人家裡生活條件很差,依然取出了珍藏的方糖給大家做面條,臨走時老人那種依依不捨的目光我們一輩子都難以忘記。”烏力吉圖回憶,大家臨走時,隊長偷偷給老人放了10元錢,當時隊員每月的工資約30元,但最後10元錢又回到了隊長手裡,“老人發現後托村支書來這裡開會的機會,把錢還給了隊長。老人說,‘他們跑那麽遠給我演出,說什麽也不能收他們的錢’。”

“當時的舞蹈隊長還兼做司機,擔心車子在大草原上拋錨,很多隊員都會修車。去年,政府給我們配備了這台新的大巴車和司機司機。”今年32歲的隊員黃小雲在烏蘭牧騎隊裡已經度過了14年的青春年華,聊到堅守的理由,她說“是觀眾把熱情給了自己”。

在黃小雲的記憶中,也有一次讓她印象深刻的演出經歷。當時演出快要結束了,卻一下子來了很多觀眾,原來他們接到通知時間晚了,加上交通工具不便利。“他們請求說,能不能再演一會,其實我們也想繼續演,但太陽馬上要落山了,草原一片漆黑,演節目大家也看不見。於是,農牧民把開來的車圍成了半圓形,打開車燈照亮,就這樣大家又演了半個多小時。”黃小雲說,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觀眾需要你的時候,你的價值才能發揮得更大。

一封回信之後的改變

從當初的第一支烏蘭牧騎只有9人,發展到全內蒙古自治區75支烏蘭牧騎,3000多名烏蘭牧騎隊員。誕生以來,隊員們先後創作了音樂、曲藝、木偶戲等作品2400多部。

蘇尼特右旗政府副旗長娜日娜說,烏蘭牧騎創作的文化節目,主要圍繞草原文化和優秀的民族藝術展開,宣傳新思想,傳播正能量,貼近農牧民生活。自2012年開始,作為草原文化名片,烏蘭牧騎還走出了國門,赴美國聖地亞歌、拉斯維加斯、蒙特裡等地進行巡回演出,讓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草原文化。

對於烏蘭牧騎的發展,政府部門也在不斷重視。以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為例,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辦公大樓、流動舞台車和全區最大的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排練廳;他們還更新了燈光、音響、樂器、服裝、道具等設備,配備新隊員時也注意選拔專業人才,隊員中大、高職以上學歷的佔80%。

2017年,在第一支烏蘭牧騎建隊60周年之際,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16名隊員聯名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表達了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作貢獻的決心。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給隊員們回信,勉勵他們繼續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型機車兵”。

“總書記的回信讓我們深受鼓舞,演出狀態更加飽滿。”黃小雲說,大家最近根據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圍繞著精準扶貧、生態保護等不同主題,了許多小品、小戲等接地氣的內容。

娜日娜介紹,相關部門的投入也在不斷加大。比如,幫助隊員在演出服裝、道具方面不斷完善,加大隊員的績效工資和下鄉補貼;在團隊建設方面,不斷強化老隊員的退出機制,盡量為老隊員在圖書館、文化館、社區服務中心等提供崗位,實現新老隊員的交替;另外,烏蘭牧騎展廳建設不斷完善,還聘請了烏蘭牧騎的老隊員擔任顧問,讓團隊重溫當年下鄉演出時的難忘故事。

“要不忘初心,牢記自己的使命和擔當,不斷推動文化創新,爭做草原上優秀的紅色文藝輕型機車兵。”黃小雲說。

【記者手記】

致敬邊疆堅守者,是什麽讓他們這樣堅持

1957年,第一支烏蘭牧騎在蘇尼特草原誕生以來,這面永不褪色的社會主義文藝旗幟就始終在草原上空高高飄揚。如今,內蒙古包括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在內的75支烏蘭牧騎,60多年來始終把“扎根基層、服務群眾”作為行動準則,現在年平均演出超過7000場。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記掛著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型機車兵”。在2017年10月28日,總書記也給西藏山南隆子縣玉麥鄉守邊牧民卓嘎、央宗兩姐妹的親切回信,希望她們繼續傳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像格桑花一樣扎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玉麥鄉位於中印邊境,是我國人口最少的行政鄉,全鄉現有9戶31人。1990年之前,卓嘎、央宗姐妹倆和她們的父親桑傑曲巴,是這片土地上僅有的百姓。“有了安定的邊境才有安定的生活。”守邊群眾卓嘎說。收到總書記的回信後,她們備受鼓舞,“我們雖然上了年紀,但絕不會丟下守土固邊事業,我們要傳承老西藏精神,繼續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雖然地域各異、崗位不同,但他們同樣都有著半個世紀的堅守。黃小雲、烏力吉圖等烏蘭牧騎隊員與卓嘎、央宗等守邊群眾都有著共同的心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其實,黨和國家並沒有忘記祖國邊疆上的這些堅守者。收到總書記回信後,烏蘭牧騎的運轉狀態越來越好,玉麥鄉也實現通路、通電、通網、通寬頻,WiFi信號在全鄉覆蓋,今年7月以後還有了自己的自動化天氣站,給當地群眾生活帶來極大的改變。

數十年來,草原“紅色文化輕型機車兵”的烏蘭牧騎精神、卓嘎、央宗守邊群眾的老西藏精神,正在代代相傳、永不褪色。他們的故事,也將影響更多生活在祖國邊疆的群眾,為祖國邊疆的安定、繁榮獻策獻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