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山下英子談“斷捨離”:現代生活的焦慮及其行動哲學

“用雙手去創造適合自己的生活空間。”一直將行動奉為第一要務的山下英子,也在自我的行動之中,將斷捨離這一概念,從最初的日常生活整理術,提升到生活美學的高度,“將斷捨離實踐到我們的生活中去,進而影響我們的人生,給我們的人生做減法。”

今年1月,博集天卷推出了新版《斷捨離》,對全書內容進行了50%以上的更新換代,取代老版《斷捨離》《斷捨離·心靈篇》及《自在力》三本書,再次更新了斷捨離概念,提出了“讓人生煥然一新”的全新理念。

在山下英子看來,人生最大的罪過就是不快活,而“煥然一新”的人生,只需要從整理好房間開始。1月10日下午,在798機遇空間的會客室中,山下英子就時下讀者們所關心的問題,以及大家在進行斷捨離時的某些誤區,與新京報記者展開了一次“豁然開朗”的對談。

山下英子(攝於2019年1月)

Part1 自己喜歡的空間,要用雙手創造出來

斷捨離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間”,既以空間為主體核心的思維方式——空間軸。在山下英子看來,斷捨離就是生活的新陳代謝,以期遇見人生中的美好。

山下英子說:“斷捨離就是把自己喜歡的空間用雙手去創造出來,這是斷捨離的核心理念。”山下英子說,人們總是糾結於隻進不出的空間,讓自己的生活停滯不前,也會因為缺乏目標而無法確定自己究竟喜歡什麽,需要什麽,這個時候解決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去做、去行動。斷捨離這個概念推出以來,很多人最終把它落實在丟棄東西,不管是丟棄箱子裡的東西,還是丟棄生活裡的東西,都很片面,山下英子認為,斷捨離可以引導人們,當生活空間中的每件物品都是經由自己的判斷而選擇進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每天都生活在喜歡物品的周圍,在自己創造出來的舒心環境中生活,進而使得我們的每天會更好。

“雜物整理”與“空間創造”的不同

新京報:

你強調了人們要去用雙手創造自己喜歡的空間,而這正是斷捨離的核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想要什麽,也就無從談起創造自己喜歡的空間。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山下英子:

斷捨離強調的是一種自然,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刻意去做什麽。自然界中的很多東西都是這樣,你先把不需要的東西給清出去,什麽是你需要的,你自身就能感受到,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我們說斷捨離,其實是一個不斷訓練的過程,它是一門行動哲學。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去思考,都會知道對自己來說什麽東西重要,但你可以先通過舍,讓自己的心情輕鬆起來,通過不斷鍛煉,就能夠很明確、很快速、很有效地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東西。這個循環你做得越多,越知道什麽東西適合自己。

很多人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麽,是因為他生活在混沌的環境之中。重要的、不重要的東西全都堆積在一起,每天看到的東西一半以上都可能是被自己忽略不需要的東西,在這樣的環境中,他怎麽可能把自己的思維變得清晰?這就好像水管被堵塞的時候,它就會出現流通不暢,但當我們去清除這個阻塞以後,它就會自然循環流通起來。這樣一切就會變得很清晰、很舒服。同樣的道理,物品太多就會造成空間的阻塞,當你把多餘的物品從生活空間中移除掉,你自然會覺得心情很好,呼吸也很順暢,新陳代謝也很好,這樣一切的事情就會流動起來——只要流動起來,一切都會變好。

居住在進水口開放、出水口關閉的“儲水槽”中的我們

Tips:

※以自我和時間為判斷基準,考慮自身與物品的關聯度,再進行取捨。

Part2 斷捨離如同呼吸,‘呼’出去才能‘吸’進來

山下英子強調,斷捨離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人們並不需要為此刻意甚至強迫自己去做什麽,斷捨離的奧義也絕非扔掉東西那麽簡單。從2009年首次出版《斷捨離》一書以來,斷捨離的熱潮一直持續到今天,所謂斷捨離,簡單而言:

“斷”——斬斷物欲

“舍”——捨棄廢物

“離”——脫離執念

山下英子強調,雖然人們總認為斷捨離三字之間存在著某種順序關係,但其實斷捨離就如同呼吸一般,“呼吸,呼吸,我們一定要先‘呼’出去,才能再‘吸’進來,”斷捨離也是如此,一定要先“舍”出去,“只有先‘舍’去,真正重要的東西才會呈現在你的眼前。”

“居住空間裡的東西,其中80%是忘卻物,目前在使用的隻佔了20%。”在山下英子的新版《斷捨離》中,她將這些忘卻物比作是“陌生的大叔”,而衣櫃、壁櫥則是這些“陌生的大叔”們的聚集地。因為這些“陌生的大叔”的存在,家裡被塞得滿滿當當,異常狹小,“只有找到一種合理的方法,才可以把這些‘陌生的大叔’請出家門。”

隱藏在衣櫃、壁櫥裡的陌生大叔

新京報:

有人認為,在物質極盡豐沛的當下,斷捨離似乎與人們旺盛的物欲相悖,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山下英子:

斷捨離並不是禁欲,這是一個大大的誤解。在物質豐盛的當下,我們應該好好去享受時代帶給我們的恩惠,但任何相遇都有一個必然的結果,那就是別離。東西也好,資訊也好,人也好,和這些的相遇過程,都是很快樂的,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享受,我們必然有一個階段要和它說再見。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它已經不適合我們了,它已經不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了。如果這個時候,它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空間之中,更好的東西就無法進來,這樣再豐富的物質也沒有用,你會受到現有東西的禁錮,而沒有辦法去好好享受生活。

我一直在講,斷捨離是生活的新陳代謝,我們需要不斷地把適合我們的東西留下來,把不適合的東西推出去。斷捨離這種說法雖然似乎存在著某種順序,但其實第一要務是“舍”。這就像我們說呼吸,只有我們先呼出去,你才會知道你需要什麽,你才會吸進來,這是一個本能的反應。很多人覺得,我捨不得,這是我的財產,但當你把不需要的東西處理出去以後,真正對你重要的東西才能夠呈現在你眼前,然後你才能意識到你缺什麽,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中國人經常會說捨得,沒有舍哪有得,當我們把不要的東西,壞的東西捨棄以後,對我們有利的東西才會進來。為什麽我們會對未來感到不安,因為太多的東西遮住了我們的眼睛,你需要把這些東西都移除掉,就能夠看到它在往好的方向去發展,你必然會覺得很安心,可以很坦然地去做事情。

Tips:

※“舍”與“棄”不同,人們有“獲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Part3 同一個空間內,人和物的關係會不斷變化

山下英子認為,斷捨離本身並不是一個固化不變的結果,相反,它一直處在螺旋上升的推進過程之中,處在有機運動之中,“進”和“出”,則是不斷循環往復出現的兩個重要因素,“隻進不出的空間,會讓我們的生活停滯不前。”

在當晚舉辦的山下英子好書分享會上,山下英子特別強調,“同一個空間內,人和物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流逝會不斷變化。所以斷捨離是喚醒大家,請大家注意到這種關係的變化。”

斷捨離——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線

新京報:

對於很多人來說,斬斷物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在你看來,人與物品之間,究竟應該是什麽樣的關係?生活在當下的人們,又應該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欲望呢?

山下英子:

最好的關係,就是這個物品的存在,你周圍所有物品的存在,都可以被你很好地利用起來。我們能夠很好地利用和運用這些物品,這些物品可以在我們手中最大限度地展現它的使用價值。

從量上來說,我們一個人有多少精力,有多少時間,有多少空間能夠和物品相處?我們的生活空間可以存放得下這麽多東西嗎?我們可以很好地和這些東西處好關係嗎?有些衣服,你掛在衣櫃裡十年,你覺得你和它的關係好嗎——肯定沒有良好地去利用它、使用它、讓它發揮應有的價值。當你意識到,你沒有辦法去駕馭和利用這些物品,欲望自然就會出現衰退,然後你就可以理性地去判斷自己和這個物品的關係。當你買入它,或者把它拿入自己的生活空間時,你就會有一個思考。同時,當它已經使用完了,或者你和它的關係已經處到了最後,我也會認認真真地跟它說再見。人和人之間也是這樣,當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享受這一過程,這樣哪怕我們哪天不能在一起,也能夠很愉快地說再見,這樣才是一個非常良好的關係。

“物品”與“我”的關聯度是不是高頻、活躍的?

Tips:

※斷捨離確實會給我們帶來精簡、樸素的生活,但是其中的核心是,“出,則進”“進,則出”的循環往複。需要強調的是,“進”與“出”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

Part4 物質過剩的社會,人們更容易困擾

在分享會上,山下英子談到,“只有把我們生活的空間,工作的空間,周邊的環境變得更加純粹,我們的人生才能活得更加純粹。”在《斷捨離》這本書中,山下英子進一步指出,物欲橫流的現狀,讓人們下意識地責備自己,而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中,社會因素佔了一大部分,因為我們生活在“事物隨意滲入生活空間”的年代。

看清物品本身的重要工具——重要度軸與時間軸

新京報: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斷捨離這一概念已逐漸成長為一種比較主流的社會現象,你認為這反映了一個什麽樣的時代心理呢?

山下英子:

在2001年之前,斷捨離只是我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為什麽我從2001年開始去宣傳這種方式、去講課、去出書、去讓更多的人了解斷捨離?是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有了一個巨大的變化——我們從物質匱乏的年代,進入到物質極為豐富的一個年代。

物質匱乏對我們造成的困擾很容易理解,我覺得我缺乏這個東西,我想要這個東西,但我沒有辦法擁有這個東西。但物質過剩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他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會因此變得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麽過得不快樂,找不出原因。

Tips:

※斷捨離是以自己為中心,通過自己的選擇和判斷,選擇適合自己的物品,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適合自己的環境,把我們的每天過得更好。

Part5 抑鬱比焦慮更值得警惕,把堆積和壓抑移除掉

在焦慮和抑鬱成為一種社會病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陷入迷茫,開始變得不快樂。在山下英子看來,人生最大的罪過就是不快活,斷捨離可以通過循環反覆的實踐,教會人們如何去選擇,如何去決斷,進而影響我們的人生,給我們一個煥然一新的人生。

新京報:

在你看來,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和斷捨離概念的流行,是否存在某種關聯,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不管是你的講座還是圖書,都在強調怡然人生,對於時下社會普遍存在的焦慮,應該如何尋求內心的舒適和安寧呢?

山下英子:

人不開心快樂是不行的。我一直在講,人生最大的罪過就是不快活,不快活是任何事情的源頭,為什麽有人去殺人?為什麽有人想不開去自殺?為什麽有人會去做一些暴力的事情?因為它的根源都是不快活,就是因為他的人生沒有過好,他沒有一個好的方式去過。

焦慮產生的更深層次原因,是因為人們過多地去期待一些東西。焦慮的問題比較好解決,當你把自我的軸心樹立起來以後,你就會知道,自己有多少能力,自己能夠做多少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周期,有自己的能力範圍,當你可以看清這一點以後,你的焦慮就會慢慢減少。

與焦慮相比,抑鬱和自閉才是很大的問題。焦慮是對外的,因為我有很多的欲望,但這種欲望得不到滿足,所以我才會焦慮。但抑鬱和自閉卻是一個內部問題,因為自身阻塞的東西太多,所以才會陷入抑鬱,只有當你把這些混沌不清的阻塞都清除,你的抑鬱和自閉自然就會消除。在對外的狀態中,他的情緒是在不斷發泄中的,自身堆積的問題比較少。而抑鬱和自閉則是一個不斷堆積、不斷壓抑的過程,你必須要把這些閉塞移除掉,才能重新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就是斷捨離的行動哲學。

Tips:

※如果母親(妻子)總是悶悶不樂、愁眉不展,那麽這種消極的“負面磁場”會影響到全家人,導致最後大家都陷入到鬱悶的狀態。

Part6 斷捨離本身是一個決斷和選擇的過程

作為斷捨離的倡導者,山下英子也是這一理念的忠實踐行者。日常生活中,山下英子喜歡那些不會給自己身體帶來很大負擔的運動,“包括一些簡單的家務,像是擦擦桌子,收拾東西等,這些活動可以讓身體有一個活動的狀態,又不會成為一種負擔。帶來的好處是,你的身體會感到很輕鬆很愉悅,而這可以讓我們的思維能力變得敏銳。”

當然,山下英子還是一位瑜伽愛好者,早在大學期間,她就開始學習瑜伽,也正是通過瑜伽,她才參透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並據此為基礎,推出了全新的生活哲學——斷捨離。

書名 《斷捨離》(2019年1月)

作者 (日)山下英子

新京報:

回歸到你的新書。在介紹中提到,新版《斷捨離》與之前推出的版本有了很大的改變,具體體現在哪裡呢?

山下英子:

這次推出的新版《斷捨離》,相當於蛇蛻皮一樣,它成長了,有了一個很大的成長,和以前不一樣。以前我提出斷捨離,主要是通過處理人和物品的關係,給家庭做整理,把斷捨離實踐到生活中去,進而影響我們的人生,給我們的人生做減法,這是原書的一個著力點。但現在不是簡單的收納和整理,而是斷捨離這個舉動本身就適用於任何事、任何物和任何人。斷捨離本身就是一個人進行決斷和選擇的過程,它對於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過去人們會誤以為,斷捨離就是以收納和整理為基礎,來改變我們的人生,但事實上,新版《斷捨離》講的就是斷捨離本身,這是改變我們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生活哲學。而最簡單的落地方式,就是通過處理人和物品的關係,來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斷,把我們的人生過好。以前斷捨離著力於整理家庭,大家會誤以為,這和“整理術”是不是沒有區別?但現在,我們講的是斷捨離本身,它其實是對你選擇和決斷能力的一種訓練,由此來改變你的生活,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好。

Tips:

※斷捨離的目標,是“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作者 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編輯 安也

校對 李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