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是如何失去自己的芯片的?

中國是個網絡強國,不過這個網絡強國架構在微軟的Windows和Google的安卓上。

——梁寧

文/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就在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興通訊

立即執行7年進口禁令後

有報導稱中科院計算所裡

臨時組織了一次學術會議

探討的主題是

“為什麽中國不能像美國一樣造芯片”

其間有學者發出感慨

其實中國在高端芯片上已經有所突破

但這場技術封鎖事件發生得早了一些

“如果再晚發生五年,情況會有所不同。”

看到這句話

小巴忍不住想吐槽

這都打貿易戰了

難道還指望對手晚點出招嗎?

但同時也跟著好奇

第一,中國為什麽會缺位芯片領域?

第二,為什麽只要5年,中國的處境就會不同?

帶著這幾個疑問

小巴回溯了中國在芯片領域

曾經扮演過的角色

1

芯片,一個不容掉隊的行業

當然,要說明中國的“無芯之失”

先得簡單說一下芯片

芯片就是集成電路板

電路板上的晶體管越多,性能越好

關於這個

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

有個著名的預測

大約每隔兩年(後改為18個月)

集成電路的性能就會提升一倍

這便是著名的摩爾定律

其實摩爾定律從根本上來說

只是一個工程師的經驗之談

卻不知不覺成為了芯片產業

一年半到兩年“考核”一次的KPI指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全球的科學家和工程師50年裡兢兢業業

不但成功驗證了這個定律

甚至有幾年還超常發揮

就這樣把摩爾定律變成了人們心中的“鐵律”

摩爾定律的不斷得到驗證

又導致了另一個結果

芯片行業天然會隨著技術進步

發生自我貶值

什麽意思呢?

依照摩爾定律的說法

每過兩年

人們之前創造的價值就會減半

比如iPhone X出來後

iPhone 7就沒有過去值錢了

這就意味著

企業或者國家在這個領域一旦掉隊

後果將不堪設想

好比讀書的時候,只要上課開個小差

就可能完全聽不懂課堂內容了

中國的芯片就是類似這種情況

2

中國芯的“開小差”時刻:一切為了利潤

中國是在1980年前後開始開小差的

最初,中國同世界水準的差距不大

1975年,中科院北京109廠

(現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

生產出了中國第一塊1K DRAM

儘管比美國、日本晚了四五年

(想想摩爾定律,也就差兩級嘛)

但是比韓國、台灣要早四五年

那時這些後來的芯片重鎮

還根本就沒有電子工業科研基礎

但就在1980年後

一方面,世界的電子產業高速發展

另一方面在中國

這部分的技術更新卻全面停滯了

這和當時新出現的兩個情況有關

首先是巨集觀層面發生了變化

為了扭轉財政虧空的局面

政府開始實行“撥改貸”政策

即把原先對企業實行政府財政撥款

改為企業直接向銀行申請貸款

這就尷尬了

過去企業依靠財政撥款

並不缺錢

很多錢能拿來做技術改進

技術改進後提升的利潤再交給國家

但改成貸款模式後

企業不能問“家長”要錢了

還要自負盈虧

“家長”還照樣規定了利潤指標

在這個情況下

企業對成本的控制變得比過去更加重要

像科研這種燒錢項目自然就被壓了下來

相對應的是

從國外引進先進設備和生產線

然後迅速投入生產,創造利潤

這種操作就劃算得多了

第二個情況是

企業內部也產生了路線上分歧

最有名的要數

關於“技工貿”和“貿工技”

這兩種商業模式的爭論

技是指技術,即科研投入

工是工廠,代表了生產環節

貿是貿易,就是市場和流通

如果按照技工貿的操作

技術是第一順位

就要像當時英特爾一樣

注重對CPU芯片的研發

用技術的進步來推動生產和市場

但貿工技的角度

生產和技術都應該順應市場的需求

說白了

這就是一場是要技術還是要市場的爭論

結果是大部分企業內部都選擇做市場派

其實無論如何選擇,都無可厚非

選擇技工貿的公司

未來擁有了獨立的技術專利

也掌握了世界貿易中的話語權

而選擇貿工技的公司

快速完成了利潤積累,迅速壯大

同時也收獲了意外之喜

比如進口芯片後

由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中國企業把功夫用在了匹配芯片的算法和軟體上

反而為中國電子產品在市場上贏得了競爭優勢

也使得打敗洋品牌成為可能

如今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中

除了高鐵

網購、移動支付和共享經濟

都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的

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集成電路需求市場

也與之有直接關係

這意味著,儘管中國高度依賴美國的供應

但美國企業也有起碼三分之一的收入

離不開中國市場

當年技術派追求的話語權

在市場派那裡有了另一種面貌

3

中國芯的發力時刻:新的時間視窗到來

但任何國家或企業

都不會喜歡受製於他人

小巴覺得,當年市場派打下了江山

如今需要技術派上位來鞏固守護

這才是中興事件帶來的意義

為了扶持技術派

這次不單有企業,國家也是頻頻出手

首先是密集的政策頒布

積極為企業減負

2000年國務院印發

《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乾政策的通知》

自此之後,幾乎每年

都會有扶植該行業的相關檔案頒布

然後是痛下目標,佔領市場

《中國製造2025》提出

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組件

以及關鍵基礎材料都必須實現自主保障

這相當於是幫相關企業預先下好了訂單

最後,就是不遺余力地投錢

2014年中國設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

又稱芯片“國家隊”

它直接入股國內半導體企業

給予財政支持並協助並購國際大廠

在2017年初,第一期基金規模已直逼一兆

加上民間資本和外資的投入

以及地方政府基金的陸續建立

這個行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持續供血

幾年下來,成效也很顯著

如今音箱、機頂盒、冰箱、洗衣機、冷氣機等

所使用的核心芯片大部分已是國產品牌

但是,在對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相對更高

例如通信、工業、醫療及軍事等領域

國產芯片距離國際先進水準差距較大

不過,我們在國內不停發力追趕

而那個需要辛苦追擊的芯片產業

卻迎來了行業天花板

這就意味著

如果第一名跑得慢了

後面的人機會也就更多了

再加上新的領域例如人工智能的崛起

AI芯片成了最近的熱門話題

實際上

中國比過去有了更多彎道超車的機會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技術封鎖如果發生在五年之後

也許我們真的不會像現在那麽狼狽

但還是要感謝這次風險提示

督促我們再跑得快一點

所以如果有機會回到過去

你是更挺技術派

還是市場派呢

請在評論區“撕一撕”吧

本篇作者|和風月半|責編|何夢飛

主編|魏丹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吳曉波頻道聯合多家研究院推出預見未來系列報告,對這些需要高新技術的醫療健康、人工智能、新零售和互聯網行業進行梳理,帶你發現最具潛力的行業和公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