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藝片“旋風”襲來,偽片爛片冒充需警惕

在過去的三月,文藝片迎來一波小高潮,《陽台上》《過春天》《地久天長》等國產文藝片先後上映,《波西米亞狂想曲》加上前期上映的《綠皮書》等好萊塢影片也加入進來,掀起一波文藝片“旋風”。

在傳統的電影淡季,文藝片似乎另辟蹊徑,在意想不到的時間段裡開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經濟處於上行期,能夠擁有足夠的資本,還能夠維持這種模式。但是從去年開始,尤其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轉變,過去擴張式資本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加上行業內部的調整,大資本力量開始退潮。

尤其是從今年賀歲檔的電影看,以往大投資、大製作的電影似乎逐漸退出,除了頭部的大製作的影片,小成本電影逐漸成為了主流。

在這種背景下,文藝片作為製作成本比較低,作者性更明顯的類型才有了一席之地,這也是今年三月份文藝片之所以能夠有一波小陽春的原因之一。

文藝片能夠擁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固然不錯,然而需要警醒的是,長期以來,無論是觀眾還是業界對文藝片概念的模糊化認知和處理,帶來文藝片本身定位的不準確。

直接後果就是一大批披著文藝片外衣的偽片爛片打著文藝片的旗號,實則是商業片,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視聽,誤導觀眾,文藝片成了一個什麽都可以裝的“筐”。

文藝片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文學藝術片”的簡稱。在最初的概念裡,文藝片跟文學的關係走的非常密切,在類型特點上,文藝片由於天然跟文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影片的文學性更強一些。

文藝片更注重展現人物內在的變化,電影語言形態更為平實,敘事在尊重大眾化的基礎上又包含有一定的個人風格,並具備良好的美好情感以及社會意義,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

文藝片與其他的類型片注重戲劇衝突、誇張的情節,類型化的人物塑造、重視感官的刺激明顯不同,而正是這種表現方式的不同帶來影片在認知上有一定的阻隔性,這也是文藝片更為小眾的原因之一。

由於文藝片誕生之初在概念上並未有完全明確的界定,這給文藝片概念帶來可延展性和含混性。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概念模糊、類型特點不是很明顯的電影都被歸在了文藝片之列。

比如,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始,《左耳》《致青春原來你也在這裡》到《後來的我們》,一些青春片被歸在了文藝片類型之內,實際上這些影片是實打實的商業片。

與此同時,一些敘事混亂電影、票房失敗的電影等,統統將自己歸入“文藝片”,還有一些帶點文藝調調的電影如同樣是三月上映的翻拍自韓國同名電影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也將自己劃到了文藝片之列。文藝片似乎已經成了一個筐,隨便什麽都可以隨便往裡面裝。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並不是把它劃到某一類電影裡他就是優秀的了。無論什麽電影,讓人看得懂,能夠引起觀眾的共情,也就是我們通常認可的“好看”,才是評判電影優秀與否的標準。

如果僅僅是將電影自動劃歸到文藝片裡,市場反應不好時就抱怨觀眾不買账、不識貨,票房不好,則是明顯的耍流氓行為。

目前,中國電影市場分眾趨勢日益加速,多元化電影類型會越來越豐富,這也標誌著中國電影開始邁進了工業化的時代,以“類型”作為觀影選擇選擇標準必將成為未來的趨勢,類型化電影會越來越成熟。

對於電影從業者來說,對於一些小成本的、小眾的電影更應該有清醒的覺醒意識,特別是在當下商業大片夾縫中求生存的文藝片除了為觀眾提供更多的優秀影片外,還要學會一些掛狗頭買羊肉的電影碰瓷兒蹭熱點的行為。文/薑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