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度警惕部分城市房地產金融化

近年來,我國一些城市出現了房地產業過度融資的問題,一個重要表現是住戶部門杠杆率急劇攀升,導致相關居民家庭債務負擔能力難以持續,呈成屋地產金融化態勢。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凡是滿足居住需求的房地產市場,房價真實全面地反映了居住需求,不太可能會出成屋價泡沫問題。住宅若主要承擔投資功能,就會變成市場熱烈追逐的投資品,必然導致房地產金融化。雖然短期內可能會出現經濟繁榮,但因為缺乏實業和創新的支撐,房地產業表面繁榮終究會是“曇花一現”,房價泡沫破滅後,經濟金融領域則是“一地雞毛”。

這是因為,承擔投資品功能的房子,其投資回報已經明顯脫離居住屬性。也就是承擔居住功能的房租收益率,遠遠不能支撐房價的高位上漲,使得房價高位運行事實上演變成為“擊鼓傳花”遊戲。而在房價高位上漲過程中,市場非理性狂熱進一步加劇了房地產業資金聚集,反過來又會顯著刺激房價高位上漲,進而形成了“房價上漲-資金聚集”的正反饋環,迅速吹大房價泡沫,極大地增加了經濟金融運行的風險。

回顧歷史,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經濟陷入長期泥潭,至今仍在復甦邊緣上掙扎。2007年,美國房價泡沫破滅後引發了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為百年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

近年來,我國一些城市房地產金融化態勢,主要表現為:一是明顯偏離了“房子是用來住的”定位。城市居民對住宅投資功能的熱烈追捧,導致新增存款主要流入住宅投資領域。且非理性加杠杆意願強烈,特別是2016年以來部分城市房價高位上漲與住戶部門杠杆率急劇上升同向而動、相互支撐,蘊藏了巨大風險隱患。承擔了投資功能的房子,如果不用於出租,那就是一堆閑置的水泥、鋼筋和磚頭,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二是嚴重扭曲了社會生產要素結構。資本、勞動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結構,是經濟內生增長的基礎。而房地產金融化必然扭曲社會生產要素結構,導致產業間資本分布不均、技術創新動力不足,傷害到社會創業創新熱情,加劇了社會投機不良風氣,阻礙了經濟轉型升級。近年來不難發現,腳踏實地乾實業的不如炒房的,高尖領域人才熱衷於金融投機炒作,社會上談房眉飛色舞,此類社會現象之所以產生,實際上也是社會生產要素結構嚴重扭曲的結果。

三是固化形成了房地產業路徑依賴。房地產業固然是國民經濟重要行業,但並非唯一驅動經濟增長的產業。過去為緩解城市住房供求矛盾,改善人們居住質量,房地產業獲得了較快甚至是超前發展,與此同時也帶動了地方經濟增長。今非昔比,但一些城市對發展房地產業卻是“吃藥上癮”,即便是發展地方經濟有百種、千種招數,卻依賴性選擇“房地產業”唯一一招。深入分析房地產業路徑依賴的內在邏輯,不難發現這必然是要以推升房價刺激市場為手段,但注定不可持續。一些城市到處建設的工地,支撐了短期內靚麗的經濟數據,卻埋下了中期的巨大增長隱患。說到底,水泥、鋼筋和磚頭支撐的高樓大廈,若沒有技術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也很快就會衰敗。

毋庸置疑,房地產金融化堪比麻醉經濟社會、帶有巨大致命副作用的“毒品”,需要高度警惕。防範和化解房地產金融化,就是要在經濟金融領域進行“戒毒”,過程雖然痛苦,甚至還會有反覆,但必須堅持下來。因為這是實現經濟金融健康運轉、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徹底摒棄依靠房地產業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路徑依賴,加快完善房地產業稅收體系,嚴厲禁止金融體系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領域,有效加強房地產市場特別是住房租賃市場的執法,嚴密防範房地產市場劇烈波動,大力推進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建設。

新聞多一點

一城一策、因城施策仍是樓市調控主旋律

金融時報 記者徐貝貝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3至4月份出現的樓市小陽春現象在5月份戛然而止。據專家分析,這主要與近期樓市調控政策收緊有關。長期來看,房價雖有小幅波動,但並無大幅下跌可能。

注重一城一策、因城施策是今年樓市調控主旋律。但這並不意味著地方城市主體因此可以放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房地產市場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特徵,不同地區房價有漲有跌都很正常。但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上強調。

近兩月調控趨嚴

部分城市樓市或開始降溫

5月份,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即國房景氣指數)為100.85,比4月份回落0.07點。總體來看,5月份房地產市場供給端穩中有落,樓市繼續回暖或受阻。

具體來看,1至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1.2%,增速比1至4月份回落0.7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增長16.3%,增速回落0.5個百分點。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收窄主要是因為部分城市土地管控較嚴,限制購地積極性以及房企資金面收緊。

同期,建案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6%,降幅比1至4月份擴大1.3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0.7%。但建案銷售額增速雖回落2個百分點,仍保持勢勢,增速為6.1%。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8.9%。5月末,建案待售面積50928萬平方米,比4月末減少453萬平方米,成為2014年以來的最低點。

對此,嚴躍進回應,雖然3月份開始各地房屋銷售略有小陽春態勢,各地購房情緒好轉。但5月份的市場數據說明樓市回暖遇阻,部分三四線城市可能步入降溫通道。

伴隨著銷售趨緩,房企業績不佳。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目前公布2019年前5月銷售業績的27家房企,銷售額同比上漲10.7%,而去年大部分企業同比上漲超50%。

土地購置情況似乎更能印證樓市降溫趨勢。1至5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33.2%,降幅比1至4月份收窄0.6個百分點;土地成交價款下降35.6%,降幅擴大2.1個百分點。

據統計,2019年前5個月,發布房地產調控政策高達205次,且多集中在四五月份。而2018年同期為159次。在張大偉看來,近期持續收緊的調控政策明顯影響市場走勢,購房者入市積極性不高,是導致5月份銷售數據不佳的主要因素。部分城市在政策收緊後,市場有所觀望,成交量上漲乏力。

因城施策

不等於放鬆調控

2016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房住不炒”。從堅決遏製房價上漲到因城施策、分類指導,再到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儘管表述上有所變動,但“房住不炒”始終是房地產調控主基調。

從2018年11月份開始,全國各地收緊的樓市調控政策有所減少。近期市場炒作氛圍又起,部分城市因此發布從嚴調控政策。4月19日,住建部對一季度房價、地價波動幅度較大的6個城市進行預警提示。5月18日,住建部又點名蘇州等4個城市。原因是近3個月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價格指數累計漲幅較大,土地交易過熱。

房地產行業關乎國家經濟發展,也與每個家庭息息相關。當前市場對於政策的理解經常出現偏差,各地樓市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引發炒作。正確理解房地產政策導向,首先要明確,由於各地經濟發展、人口流動、資源等不同,房價走勢不盡相同,城市分化將會加劇。這意味著,未來既會出現像鶴崗等人口淨流出城市房價下降,也會出現像蘇州等強吸引力城市房價上漲的現象。因而,局部區域房價漲跌變化都是正常的,不必過分解讀。

其次,一城一策、因城施策,並不意味著地方政府可以自行放鬆調控。而是給予地方更多根據各自節奏靈活頒布政策的自主權。保證房地產市場整體平穩健康發展,也不意味著不允許房價漲跌,而是杜絕炒作,避免房價大起大落。

專家表示,綜合各方信息分析,房地產業過度融資,不僅擠佔其他產業信貸資源,也容易助長房地產的投資投機行為,使其泡沫化問題更趨嚴重。

針對後預售屋地產走勢,張大偉認為,樓市依然以穩為主,調控以打補丁為主。此輪由今年年初資金寬鬆導致的小陽春行情,在政策影響下已快速退燒。預計6至8月份,市場可能迎來新一輪調整期。

來源:經濟參考報、金融時報

編輯:王佳

轉載請注明來源

下載金融時報客戶端 看更多獨家新聞資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