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為什麽一定要控制西域?

清朝時期的西域地圖

西域在歷史上總與中原政權是分分合合。從漢朝開始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都沒有放棄在當地的存在。重建後的隋唐帝國,也很快就將勢力範圍延伸至當地。但之後的宋、元、明三朝,都已經不再對西域保持強大的控制力。

荷蘭人筆下的清初紫禁城

這個局面維持到了清朝前期。當時的滿期對西域並沒有什麽想法,主要是因為戰略重心都在南方各地。一直到康熙準備同準噶爾汗國開戰前,清朝都對於西北邊疆沒有太多認識和想法。

清朝前期的戰略重心並不在西北

在清王朝在前期,盛京的朝廷通過戰爭和聯姻手段,收納了東蒙古的部落民後。然後以用以八旗制度加以管理,一方面維護自身的側翼安全,另一方面也獲得了部分輔助部隊。但對於西方,滿清還是總體上處於守勢,對治下的蒙古人也強調控制和削弱。

早期的八旗軍就不斷吸納蒙古人

之後,隨著大量的漢人投靠到滿清一邊,在盛京的內部也出現了日益強勢的入關派勢力。在這種要求清軍南下中原的呼聲中,明朝被李自成的大順勢力掀翻。時不我待的滿洲八旗,自然是義無反顧的選擇南下。

在南方安定之前 清朝沒有余力來顧及西北

此後的幾十年裡,清朝都在攻略和整合關內外的新舊領地。遷都北京的他們,既要牢牢控制前明留下的內地十八省,又不可能放棄按照老傳統習俗治理的滿洲和蒙古東部。對於原本就不屬於明朝控制的西域,也就沒有太多精力去關注。當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代表團訪問紫禁城時,也遇到過從西域趕來的葉爾羌汗國的使節。說明在當時,清朝已經和西域確立了宗藩關係。沒有特殊情況,雙方沒有兵戎相見的動力。

荷蘭人筆下的葉爾羌汗國使節

但這種平衡,很快就在百年裡被新的地區政治形式所打破。隨著準噶爾汗國的崛起與不斷東侵,清朝在蒙古高原東部的宗主地位就受到了嚴重威脅。所以帝國迅速反應,同蒙古人在草原地區進行了兩場大戰。但兩場戰鬥從戰略層面來看,都是防禦性質的。對於準噶爾汗國已經建立的勢力範圍而言,沒有根本性的觸動。

極盛時期的準噶爾汗國 還控制了西域與青藏高原

此時的準噶爾汗國,早就不是一個僅僅局限於蒙古高原西部的地方勢力。通過一系列南征北戰,他們在嘗試涉足高原東部的同時,也南下攻滅葉爾羌汗國並佔領了西域。甚至還有分兵進入青海和西藏,控制了拉薩等重要城市。也就是說,在清朝皇帝看來,準噶爾人已經在戰略上對自己形成了包圍態勢。整個帝國西部與北部的安全形勢都受到嚴重威脅,貿易和技術交流管道被硬生生的掐斷。

葛爾丹開始的準噶爾汗國 打破了清朝的戰略平衡

所以,本著瓦解準噶爾霸權的終極目標,清軍開始經略西域。他們在西北地區的軍事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獲得眾多東蒙古部落的支持,也可以獲得老滿洲部族的軍事援助和內地晉商集團的物流協助。

早期的清軍騎兵部隊

西域當地在被準噶爾蒙古征服前後,已經出現了各種小型的封建或宗教勢力。他們非常容易被強權脅迫,但也很容易在強權消退後又迅速恢復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準噶爾人佔據西域,就可以在西北商路被哈薩克與俄羅斯人逐漸封鎖的同時,開辟從西域直抵布哈拉等地的通道。隨著拉薩等地也被他們控制,高原側翼的青海道也就成了準噶爾人的交通大動脈。

正在同清軍作戰的準噶爾騎兵

清朝若要在擊敗準噶爾的同時,徹底阻斷他們的複興希望,就要控制西域等地。這也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都不斷在西北用兵的原因。類似的邏輯和進程,其實在歷史上是反覆發生過的。漢唐等王朝就通過控制西域,為自己開辟戰略太空和對外通道。同時也是封鎖和阻斷北方草原勢力的物資供給線路。在對匈奴或突厥人的經略中,西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清軍在西北地區的營地

最終,在阻斷了準噶爾人的西域農業和貿易收入後,控制青海道與準噶爾本土也就水到渠成。尤其是準噶爾的側後方還有哈薩克人與俄羅斯勢力的存在,也幫助清朝完成了戰略上的反封鎖。準噶爾人的崛起之路被徹底湮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