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二維碼之後,微信支付的下一個突破點

「好像全世界都在免單……」

昨天是 8 月 8 日,不僅麥當勞、星巴克店內擠破了頭,朋友圈的時間線也被微信支付免單的優惠刷爆了。

說 8.8 是每年觀察「中國商業趨勢」的窗口,一點都不過分。

畢竟,大眾「薅羊毛」的火爆,只是結果而已——作為國內移動支付的兩大巨頭之一,微信支付每年這個品牌日,把「人」流導到那裡,跟誰合作,怎麽引導……所有商業策略層面的轉向,才是整個事件中最重要的信息。

那今年,微信支付在談論什麽?

如果 7 月的預熱宣傳看起,你會發現「共創」二字出現頻繁:

7 月,微信支付在中旗下多個官方账號中,推送了一個叫「年度智慧成果展」的小程序,讓商戶上傳案例,加入「共創」。

麥當勞、優衣庫、萬達、喜茶、丁香園……這個小程序裡目前至少有上百個案例,都是怎麽用微信支付的能力提升經營效果。

而很明顯,這些內容的目標閱聽人不是 C 端大眾,而是給還沒接入微信支付能力的 B 端企業。

不僅如此,在微信支付跟《中國新聞周刊》聯合發布的趨勢報告上,他們聯動了時事評論家石述思、中央財經大學的教授黃震,還有人大的法學院學者楊東等一眾專家學者,來聊「在移動支付的下半場如何助力產業」這樣的話題。

從 2013 年 8 月上線以來,微信支付一直都有 To B 業務。但為什麽,今年要在年度品牌日之前,打一個叫「共創」新概念?

把上面的案例和趨勢報告消化了一遍之後,這是我們的推測。

在微信上,C 端用戶除了社交,還會有眾多支付行為,而支付數據就一個龐大的入口:你支付的,是水電煤氣,還是購物,地鐵計程車,還是外賣?在什麽城市支付?在什麽時間支付?頻率有多高?

移動支付的普及之後,這些流動的 C 端數據,已經積累到了這樣的節點:

你是誰,你在哪裡,喜歡什麽,習慣又是什麽,最近又有了什麽新變化?微信支付都知道了。

在數字世界,即使只是通過手機、微信账號,微信支付能夠用確認你的「數據身份」,並且能夠了解你的變化。

但即使有了這種能力,微信支付乃至整個騰訊不可能把所有商業環節都做完,所以微信支付的「共創」說白了是這樣的意思:

微信支付將 C 端「數字身份」變成工具和服務,反哺給 B 端商戶。商戶用來改進生產、行銷和服務流程。

隨著 B 端把產品本身和消費體驗都做更好,B 端 C 端需求互相拉動,整個消費市場的蛋糕就越做越大,而微信支付也能從中獲益。

所以說,這個節點上,無論是要看懂移動支付,還是未來中國商業的走向,我們都不能隻盯著二維碼掃碼本身,而是要看像微信支付這樣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怎麽跟 B 端合作,落地真正有價值的創新解決方案。

在最近微信支付的「年度智慧成果展」上,我們發現這些挺不錯的創新模式:

創新 1 :善用大數據,讓商品和服務來找你

「智慧商圈 2.0」是今年微信支付為零售行業提供的解決方案,而這個服務的底層,就是在於對用戶「數據身份」挖掘。

從目前的宣傳片看來,微信支付的大數據,可以找到某個具體地點 3-5 公里範圍內的消費者,根據對消費者偏好的了解,給商家篩選到一個地理位置範圍內的目標人群。

今年 4 月,北京豐科萬達廣場用這些智慧商圈的數據,定製了一個「物找人」零售體驗。

首先是,通過微信平台的大數據找到目標用戶,通過廣告的形式發放優惠券。

而把新的用戶吸引過來,只是這些數據的其中一個用途。

當用戶用微信账號登錄萬達小程序後,數據就能被進一步打通,連商場裡的廣告大螢幕都「認識你」,根據你之前購物偏好,直接給你推薦可能喜歡的商家的促銷優惠,還能根據室內導航明確具體門市的位置,這樣用戶就不用滿商場地跑了。

這個項目要全面鋪開,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

雖然萬達這樣的服務商能做基礎的設施升級,例如停車場和商場內的導覽大屏改造,但要保證顧客整個購物體驗的一致和順暢,商家都需要參與進來:例如擁抱新的數字會員系統,才有可能在整個商圈形成相對一致,質量有保證的服務。

更何況,目前就整個行業來說,基於用戶數據做的優惠推薦這件事,準確度和體驗,還在調整的初期。

但這依然不妨礙這個案例的想象力。很有可能,未來商場和商家通過大數據,真的「認識」並且「了解」消費者,關於消費預判甚至在消費者產生自主的消費需求之前。

這也是線下零售業獨特的新機會——如果線下商圈不只是更慢的「線下取貨」,而是線上購物無法體驗的空間和服務享受?那麽電商等互聯網渠道,帶來的不再是衝擊,而是新的助力。

創新 2:用實時數據來影響後端研發和供應鏈?這已經實現了

用消費者偏好和購物習慣的這些數據,除了能創造新體驗,還能反哺產品生產和製造。

在案例柯瑞,我們看到像優衣庫這樣的時尚品牌,已經通過小程序,將電商和實體店庫存的數據打通。

簡單來說就是,每件衣服的庫存,現在有了實時的數據。

對於消費者來說,「衣服」跟著「人」走了——只要是看上的衣服,店內和電商還有多少庫存,小程序內一目了然,不用擔心在網上看到的衣服,到某一個店沒有碼數之類的尷尬問題。

而對於零售商家來說,則不只是「方便」而已:通過小程序的數據,他們幾乎可以實時獲知不同產品的熱度和偏好程度的數據,什麽樣的產品受歡迎,需要立即加訂單?什麽價格的產品在某些地區的店裡賣得好?

以前可能需要花不少的錢,建立一個全國多個城市的數字的庫存系統,而且更新還可能是隔周,隔月盤點的時候。現在?他們下判斷的速度,是每秒每分為部門了。

讓貨品找到消費者,還能幾乎同時後方供應鏈和工廠聯動,可能才是未來的零售業要有的「平均速度」。

創新 3:數字身份打通後,無摩擦出行

大眾「數字身份」並不只在消費場景有效,在交通、醫療、民生,社會基礎服務的升級上,它同樣管用。

丙晟科技的名字你不一定聽過,但你可能已經在商場用過他們的無感停車:

沒有收費亭,開車到停車場,停車杆就會自己抬起。停車,取車,離開停車場,自己扣費。過程中別說掏手機掃二維碼,什麽動作都不用做。

為什麽整個過程能夠不可思議地順暢?

公交、地鐵,停車場,還是高速公路、高鐵、飛機,交通系統有一個核心的任務:高效地把人從 A 點傳遞到 B 點。拆解這個任務,就是首先要知道「人」是誰,然後怎樣高速運輸。

而微信支付能做到的,基於微信账戶與車牌綁定關係,在停車、高速、加油等場景實現便捷支付的能力。

而有了這個身份信息的打通,交通服務機構如丙晟,就可以做硬體和服務層面的創新了:

把收費亭改造成帶圖像識別的攝影頭和信息處理器,數據處理系統識別車牌號,然後通過微信支付,匹配車牌號背後的車主信息,在微信支付錢包中扣費,流程完成後,停車杆自動抬起,無感停車就完成了。

摩擦力更少的出行背後,是數字身份信息鏈條安全又穩定的運轉。

助力者的必然

最近 2 年,隨著移動支付在 C 端的普及率封頂,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整個行業都在緊盯 B 端市場。畢竟,未來 C 端市場的量級能不能進一步提升,也要看 B 端產品和服務能不能走得更前。

這也是為什麽,從去年年底開始,兩家公司在搶奪 B 端服務的市場上較起了勁。

去年 12 月,支付寶推出了給商家用的人臉支付的 POS 機蜻蜓,而微信支付則推出了青蛙。

而準備在 8 月上市的青蛙 pro,不僅能掃「人臉」,還給商家準備了另外一個螢幕,並接入微信支付的小程序生態。簡單來說,掃臉支付的同時,顧客能同時登錄會員系統,而店員還能通過自己的螢幕與顧客端進行互動,變成了一個跟顧客溝通的互動媒介。

但跟好幾年前的消費優惠補貼不一樣,這次刷臉支付的競賽,實際上是一場「商戶服務能力」的較量。

從這個角度來說,微信支付以「助力者」身份把整個數字經濟的蛋糕做大,而不是作為最大商戶直接參與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競爭,幾乎是個必然的選擇。

正如馬化騰在騰訊 20 周年時發的公開信所講:

我們越來越發現,除了實現人與人的連接,如果大量的「物」與「服務」不能全面數字化升級,那麽「人與物、人與服務的連接」就難以迭代……接下來,我們要做好「連接器」,為各行各業進入「數字世界」提供最豐富的「數字接口」。

這個邏輯本來是用來解釋騰訊的產業互聯網轉向,但用在微信支付的「共創」上也同樣合適:

微信支付已經讓人「人」數字化了,現在的做法是,把手裡「人的數據」變成合理的工具,聯合 B 端商戶商戶共創,最終推動產業端「物」和「服務」的升級。

無論對商家,還是消費者,這一步棋都下得很聰明。

經過了長達 20 年的電商粗放式發展,消費者逐漸趨於理性,光是買買買的貨品本身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消費過程中的隱私、空間環境、速度效率、服務質感,都很重要。

而無論是奶茶店,還是家電製造,商家也確實需要足夠龐大的 C 端數據和可靠算法,探索新的、基於數據的增長方式。

只有 C 端和 B 端都同時往前,未來才更可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