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宣布拆分後 通用電氣公司醫療中國尋路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韓靜“希望大家不要拍照。”看到有人舉起手機對著身後的螢幕,GE醫療天津磁共振生產基地總經理陳一鵬微笑著提示。

工廠裡常見到類似“禁止拍照”字樣的提示語,因為其中往往蘊藏著企業的技術機密。而這裡的主角則是GE(通用電氣公司)醫療近年來創新更新的一款產品——3.0T SIGNA Pioneer高端磁共振設備。GE醫療近日決定,天津磁共振生產基地的這款設備開始對華供貨。

然而,這一變化並沒有引起中國醫療市場較大的反應。因為,全球高端影像設備巨頭三巨頭“GPS”西門子和飛利浦均在2015年就上市了高端3.0T核磁設備。GE醫療於2017年上市這款設備後,一直銷往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而此前國內市場上即使出現了這款設備也都是從美國進口。

但GE醫療大中華區首席市場行銷官王飆說,此舉意味著GE醫療完成了布局全球市場的重要一環。

GE中國智能製造技術研發總監戴鷹曾在醫療領域擔任過5年CTO(首席技術官),他了解中國研發團隊在醫療設備領域近十年完成了60余款醫療產品的研發並估算了這些本土研發為GE帶來的收入:不低於10億美金。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製造的產品為GE降低25%的成本。

在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療市場時,龐大的市場太空為GE醫療提出了除技術外更多樣的本土化需求。

今年6月,GE宣布分拆醫療業務,是三大巨頭中最晚分拆的公司。隨著高端產品的在華布局,以及市場的不斷滲透,很多人更想窺見的是分拆後的GE醫療在中國市場的發展策略是否有所改變,下一步又將如何布局。

“智造”本土化

GE的醫療業務一直是其最賺錢的版塊之一。從1991年第一家合資企業GE航衛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至今,GE醫療不斷調整在中國市場的經營策略以應對市場。GE2017年的財報顯示:拉丁美洲、中東、中國等新興市場訂單增長強勁,達12%,中國和中東地區是增長的主力。

而就全球高端器械設備領域來看,GE醫療是最晚分拆的公司,西門子在2015年正式拆分其醫療業務成立一個獨立的公司;2016年飛利浦將照明業務獨立上市而成為專注醫療業務的公司;GE於今年6月26日宣布分拆醫療業務,目前的進展暫不明確。

至此,高端醫療器械三巨頭均走上了醫療業務獨立發展的路徑。分拆後,中國仍然是GE醫療的主力市場。

由於GE3.0高端磁共振設備是根據訂單而供貨,因此,GE開始在華供貨,是看到了中國市場對該領域強大的市場需求。據第三方機構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核磁共振設備市場深度評估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顯示,國內超導磁共振需求量約800台/年,以市場均價500萬元/台估算,目前國內磁共振(醫用、科研)市場容量約40億元。

陳一鵬介紹,作為美國本土以外唯一一個具備3.0T高端磁共振設備生產能力、同時生產超導磁體和磁共振系統的生產基地,天津生產基地實現了“智造”本土化。“舉例說,目前高端磁共振生產線上關鍵流程操作的工作人員都在美國接受過嚴格的培訓。同時,美國、日本的研發、品質控制工程師也都定期在天津工廠參與培訓和檢驗工作。”陳一鵬說,在人才本土化的基礎上實現技術本土化。如此,天津工廠和美國工廠遵循著相同的標準、提供同樣品質的產品,為全球穩定供貨。

此次,天津工廠生產的3.0T磁共振產品開創性的實現了DST環繞全景成像技術,配合業界首個定量圖譜MAGiC技術,首次實現了影像不受參數限制、掃描不受操作影響的行業新標準。可在一次成像中提供至少6個不同的對比度,通過一次掃描解決了原來需要5至6次掃描實現的影像資訊,獲得全腦定量圖譜,腦掃描的時間從20分鐘減少到2分半。GE醫療創新的成果很快受到了國內市場的需要。

北京醫院放射科主任陳敏一直在進行磁共振神經掃描方面的研究,探索阿爾茨海默病症等老年性疾病的早期發現和預測。今年5月,北京醫院攜手騰訊覓影和GE醫療磁共振產品部,成立“醫學磁共振影像人工智能聯盟”,共同開展多中心合作項目,借助MAGiC定量圖譜成像技術和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進行人腦神經退行性病變以及腫瘤方面的臨床研究,通過大數據與深度學習的技術應用,深入老年疾病的研究。“MAGiC技術帶來的創新,將改善醫生進行神經掃描和診斷的方式。”陳敏介紹說。

理解本土化

GE和中國市場的淵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早在1906年,GE就開始發展同中國的貿易,是當時在中國最活躍、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公司之一。1908年,GE在沈陽建立了第一家燈泡廠;1934年,GE買下了慎昌洋行,開始在中國提供進口電氣設備的安裝和維修服務。1991年,第一家合資企業GE航衛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或許彼時的GE高層不會想到,未來在中國市場會有著怎樣的需求和前景。而後任者則將身處具有潛力巨大的市場中,應對機遇與挑戰。

GE全球高級副總裁、GE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GE醫療集團中國總裁段小纓有著多年海外工作經驗。她是GE中國第一個來自本土的首席執行官,也是GE中國第一個女性CEO。段小纓堅信:走近中國,才能理解中國。她將目光投向中國市場時發現,不同細分市場的客戶需求不一樣。段小纓在之前接受採訪時談到,大型三甲醫院,產品、臨床、科研的需求跟國外大型高端醫院差不多;而基層醫院所需要的產品可能只針對臨床,並不做科研和教學;民營醫院面對的則是技術和服務本身的問題。“針對不同市場的需求,我們會圍繞四大支柱,管道、產品、服務和生產推進本土化,某種程度上是量身定做。”段小纓說,GE在更貼近需求的地方組織研發、生產、製造,希望可以有更快的發貨和供貨周期。

GE醫療還在中國建立了一支由專業銷售人員、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等組成的團隊,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帶去優質產品、領先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而在臨床專家評介會上,GE研發團隊通過和客戶交流的機會收到問題的反饋,以進一步改進。盧殿峰說,正因為如此,GE醫療的產品做到了“本土訂製”。而GE醫療的磁共振業務則在服務中國的基礎上,做到了服務世界。

談到天津磁共振生產基地,沒有人比陳一鵬更了解這些年它發生的變化:2012年GE醫療計劃投資1億美金在中國天津建設第五大生產基地,2014年6月在天津空港經濟區完成整體基建。2015年,以3.0T Pio-neer平台磁共振系統的成功試製和量產,開啟了高端磁共振全球供應的業務格局。2016年至2017年間,天津工廠在3.0T高場超導磁體制造工藝、磁共振系統集成測試、液氦系統回收等多個關鍵生產環節不斷完善和提升,實現了3.0T SIGNA Pioneer磁共振的全面、穩定量產。4年來,GE醫療已經連續2次增資,投資總額從最初的2.1億發展到4.7億,增長超過2倍。投產不到4年,產值從1億增加到12億。“目前,GE供應全球市場的磁共振產品有50%產自天津工廠。未來,3.0T高端磁共振設備也將有20%產自天津工廠。”GE醫療大眾化去磁共振業務總經理盧殿峰透露,接下來,全系列的磁共振產品均有望實現在天津生產。

“當初規劃下來四萬平方米,現在隻使用了大概60%。”陳一鵬說,未來3年GE還將在這裡再增資1.6億,為全球市場布局。還有很大的太空,有更多的產品,支撐更大的產量,支撐更大的市場。

堅持本土化

因為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越來越多的患者從三甲醫院分流到其他醫院。一位民營醫院的管理者任先生告訴記者,很多患者因為在三甲醫院排一個核磁的檢查要等待很長時間,會到民營醫院或基層醫院檢查,如果設備是高品質的進口產品,檢查報告也能得到三甲醫院醫生的認可。

市場現有的磁共振設備分為低端、中端、高端三檔,而高端3.0磁共振設備由於其價格比較昂貴一般用於大型醫院和科研機構。盧殿峰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為了滿足不同需求,GE天津磁共振生產基地除了3.0T高端磁共振產品,還有1.5T磁體、1.5T磁共振系統等類性價比更高的產品。他說,產品和服務都要及時調整以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

在人口老齡化和消費更新驅動下,國民對於健康監測和疾病管理提出了更高需求。據《2016-2021年中國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統計,2011~2015年,我國磁共振設備保有量從4381台增加到9089台,每百萬人口磁共振設備保有量則從3.3台增加到了6.6台。而這一數據在美國是25台,日本則超過40台。

因此,中國的磁共振成像市場相比歐美國家提升太空更大,GE醫療全球供應鏈磁共振戰略經理Micah Lange認為,中國磁共振市場的增速將達到歐美市場的2倍以上。

GE2017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1221億美元,利潤率減少5.7%。醫療板塊貢獻了191億的營收,同比增加5%。在巨額虧損的第四季度,GE醫療仍保持了6%的增長。段小纓透露,目前GE醫療70%的營收來自於美國之外,中國是GE在美國之外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營收和訂單約佔整個公司的15%。

今年6月26日,時任GE醫療集團總裁兼執行長約翰·弗蘭納裡(John Flannery)通過內部郵件宣布,計劃將醫療業務獨立成為醫療公司。而獨立的動作未露端倪,風雲突變。美國東部時間10月1日,GE董事會開除了上任僅14個月的CEO約翰·弗蘭納裡。並在當天宣布,任命小勞倫斯·卡普(H. Lawrence Culp, JR)接替弗蘭納裡為公司CEO兼董事長。

王飆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醫療業務的獨立,會讓GE醫療更為專注、高效地在醫療領域長期投入,並更快速地獲得資本,有助於進一步推進產品創新,提供滿足患者多種需求、療效顯著的解決方案。

而行業內關於“換帥後是否會影響GE醫療獨立”的討論,王飆認為,不管董事會如何決定,都不影響GE醫療對中國市場的承諾,不影響對中國客戶利益的最高關注。GE將專注於本土化,因為這是堅持多年並將繼續下去的策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