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局部》第二季:豆瓣9.5,一堂不容錯過的藝術課

對於普羅大眾來說,藝術非生活必需品,是陽春白雪,供少數人把玩的。

但有一檔節目,試圖讓藝術走下聖壇,為普通人提供一個接近它的視窗,它就是陳丹青的脫口秀——

《局部》

第一季共十六集,陳丹青以畫家之眼帶我們去欣賞那些歷史藝術傑作,娓娓道來,生動豐富,感染力十足。豆瓣評分直接飆到9.5。

時隔三年,《局部》又回來。

這次,陳丹青邁著款款地步伐,帶我們走進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徜徉在這座匯聚了兩河流域、古埃及、東亞、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拜佔庭藝術、文藝複興藝術的寶庫。

與第一季相比,《局部第二季》的格局更開闊,視角也更獨特。

陳丹青將講述的地點選擇在青年時期常常徘徊其間的藝術大學——“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從時間的維度透視這些藝術品的獨特魅力。

熟悉陳丹青的都知道,他曾是中國有名的“知青畫家”,早年因一副《西藏組畫》轟動畫壇,這副畫被認為是“中國寫實油畫自前蘇聯影響轉向溯源歐洲傳統的轉折與發軔”。

29歲那年,陳丹青按捺不住對西方藝術追本溯源,從中央美術學院辭職,移居紐約。在這裡,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成了他學習藝術的殿堂,吸引年輕的陳丹青頻頻駐足。

35年過去了,陳丹青卻說自己還沒從這兒畢業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到底擁有什麽樣的魔力?

樓主這就跟隨陳丹青的講述帶你一起去看看。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一座收藏全世界各大文明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品的博物館。與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和彼得堡冬宮博物館齊名。

大都會博物館的發起人是約翰·傑伊,一位旅居巴黎的美國律師。

1866年,他提出要在紐約蓋一座大都會博物館,向公民進行藝術教育。

1870年,博物館正式成立,現年已有147歲的歷史。

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海外藝術品數量驚人。光埃及館就有26000多件藏品,歐洲繪畫則有2500多件。

第一集中,陳丹青獨辟蹊徑,為我們介紹了諾大的館中兩個“種子展館”外加一座小房間。

其中一座是為了陳列中國明代家具而專門以蘇州園林殿春簃為模式建造的“明軒”。可見中國文物在大都會博物館中的地位。

另一座則是埃及的丹鐸神廟。據說是二十世紀,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庫,會淹沒丹鐸神廟,埃及政府便將廟裡的雕刻移到國家博物館,而將整座廟賣給了美國人,這才有了如今的景觀。

除此之外,陳丹青還帶我們參觀了館中一座別致的伊斯蘭小房間。這個小房間充滿異域風情,優雅而古樸。

陳丹青在介紹它時的神情就好像是介紹自己私藏的一件寶貝,難掩欣賞和喜悅。他還提到敘利亞的戰火,難以想象這樣一座美麗的小房間曾經就坐落在敘利亞的某個角落。

除了夾帶私貨,陳丹青介紹藝術品的眼光也非常獨到。他的講述遵循一個基本的邏輯,即藝術的規範和偏離。

規範代表一種權利,代表一種正確。古代的藝術家偏離規範,多數是不自覺的,半自覺的。

他講到卡拉瓦喬畫市井屠夫,不美化,如實的把形象放進宗教題材,偏離了當時宗教畫的神性。

倫勃朗早年的名作《夜訓》,畫軍官,畫士兵惟妙惟肖,神情動人。

但是晚年的的倫勃朗畫了大量的自畫像,也是對自己以往規範的一種偏離。

最經典的偏離是委拉士開茲的侏儒肖像,他一輩子恭恭敬敬地畫皇親國戚,最後卻離經叛道的繪製了一系列侏儒肖像。

規範永遠在期待天才的偏離。

因為規範不可能包容千差萬別的真實。當然這也需要畫家具有非凡的敏銳和自信,能夠承受住偏離所帶來的種種嘲弄和不解。

他講到十九世紀法國的沙龍學院派畫家曾是當時藝術界的權威、楷模。知名的畫家包括梅索尼埃、卡巴內爾、勒帕日等人,畫風嚴謹細膩,強調繪畫的“能品”,即對形象的精確把握。

而當時的印象派畫家卻背離了這種傳統,崇尚現實主義,繪畫中充滿光影變化,對形象的精確把握不那麽看重。

印象派的代表作,莫奈的《印象·日出》

因而遭到學院派畫家的嘲諷,畫作也不被官方所接受。

但是在若乾年後,在大都會博物館,藝術的價值被重新定義。那些曾經被拒之門外的印象派畫家的畫作成了十九世紀繪畫的主要記憶。

馬奈、莫奈、雷諾阿、西斯萊、梵高、高更每個人的作品幾乎佔一個廳或兩個廳,而沙龍學院的畫只能在走廊裡或者跟別的畫擠在一起。

此外,陳丹青還講到一個有趣的偏離公案。

主角是兩座遼代的羅漢像。他們原屬於河北易縣的一座廟,一共十六尊,上世紀初被洋人買走,其中兩座流落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我們可以看出這兩座雕塑的神情非常逼真,幾乎像是仿照現實中的真人的模樣製作的。

但是要知道當時的佛教雕塑的規範其實是要慈眉善目、圓潤細膩的。比如一些菩薩像本身偏離了人的形態,是雌雄同體的。

但是這兩座羅漢像更像是這位造像師父不自覺的一種“返璞歸真”,將世俗相貌融入佛教藝術中,從而形成了一種更生動更有趣的觀感體驗。

除了對藝術的歷史價值和品味變遷的思考,陳丹青還在講述中時不時透露出對文物和藝術品的保護的看法。

大都會博物館中有一件巨幅的元代壁畫藏品《藥師經變圖》。這幅壁畫原屬於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在上世紀20年代,由於戰亂,寺廟破敗不堪,寺院僧人遂決定賣畫保寺,將《藥師經變圖》賣給了兩個美國人,最後畫作輾轉被捐贈到大都會博物館。

陳丹青還提到同樣屬於山西的永樂宮元代壁畫,在1959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庫而面臨淹沒的風險,當地政府用五年的時間將永樂宮連同牆上的壁畫完整的遷移至芮城縣內。

他為之驚歎,這是多麽偉大的工程啊!但是同時他又感歎山西境內一些小鎮小村的壁畫的保護現狀糟糕。這樣的思考是藝術欣賞之外的一種“畫外音”,卻總能讓人感動。

《局部第二季》最吸引樓主的地方,正是這種縱深感。

隨著鏡頭的變換、一幅幅歷史畫卷在我們眼前鋪展,我們跟隨陳丹青深沉的聲音走進歷史的回廊,凝視這些畫的背後所蘊含的個人風格和情感表達。

即便對於沒有美術基礎的普通人來說,也不要緊。這個節目能讓觀眾把眼睛打開,走進藝術的世界,自己去發現屬於自己的驚喜。

在現如今眾多嘈雜、速食化的節目中,這堂關於藝術的課是一個田園牧歌式的存在

它適合一個人靜靜地去觀看,在眼球被色彩和構圖的張力衝擊的同時,思考藝術對於我們平凡生活的開荒式意義。

木心先生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救不了”。

我想,這檔節目正是想要提醒每一位觀眾,別忘記我們還有一雙發現美眼睛,別忘記我們的審美力可以通過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而提升。

而當你懂得發現美,感知美,生活的幸福感也就會隨之而來。就連平凡的小事也會生發出美的力量。

(“優酷”有的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