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超級月亮”只是占星師杜撰名詞,本身並不“超級”

圖/視覺中國

繼1月21日後,本年度第二場“超級月亮”,也是年度“最大最圓月”,將於今晚(2月19日)現身天宇,與“元宵夜”上演“巧遇”好戲。很多人翹首盼望今天晚上的“超級月亮”來臨,並解鎖了各種觀測秘籍。

超級月亮不超級,滿月也並不適合觀測

元宵節,顧名思義,是農歷新年第一個滿月之夜。“元”就是第一,“宵”就是夜晚。元旦、元月裡“元”都這個意思。民俗裡吃“元宵”,正是取這個“元”為“圓”的諧音。

滿月當然也是圓的,按照“超級月亮”的說法,因為月亮在橢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行,在近地點的時候,離我們更近,看起來也就越大越亮。比起它離我們最遠的時候,變大了14%,變亮30%左右。

這數字看起來挺“科學”的,可是你要了解月亮本身大小,就知道不是那麽回事兒了。月亮大小,用角度(角直徑)來描述,平均只有半度。這是什麽概念?我們用的量角器,把圓周分成360度,半圓平角是180度,月亮大小其實只有0.5度。你有興趣可以在紙上畫個半度的角來瞧瞧。所以,月亮“小”到什麽程度?你伸長胳膊,舉起手指頭就能把月亮蓋住。

這麽“小”的月亮,即便是它變大了一點兒,我們的眼睛也是完全覺察不出來的。亮度也是一樣。所以如果你期待著看到“令人震驚”的大月亮,那注定是要大失所望的。

占星師發明的名詞,沒有科技含量

“超級月亮”(Supermoon)這個名詞,是美國的一名以占星為生的人理查德·諾艾爾在1979年提出來的,他杜撰了“超級新月”(近地點附近看不見的月亮)和“超級滿月”(近地點附近看得見的大月亮)。占星師杜撰這些名詞,是為了讓顧客以為這樣的月亮對於個人情緒、運氣甚至性命有什麽重要影響,從而更好地收智商稅。

結果,“超級月亮”這個名詞影響越來越大,連天文界乃至美國宇航局(NASA)都接受了,當然做了部分定義修正,它大致相當於“近地點附近滿月”。

可是,即便是根據修正之後的定義,一年裡也有好幾次“超級月亮”。我們別忘了,一年裡總共才十二三次滿月,這麽其實並沒有什麽特殊觀測效果的“超級月亮”顯得華而不實。借用哲學裡“如無必要,無增實體”的奧卡姆剃刀來說,對於這樣毫無科技含量和觀測效果的杜撰來說,真的是“如無必要,別亂起名”。

圖/視覺中國

月亮曾經是先民制定歷法的依據

滿月,對於我們來說,尤其是對於先民來說,當然很重要,要不然也不會有“元宵節”這個傳統重大節日了。

實際上,古代歷法中,月這個時間部門,最初指的就是月亮的圓缺周期(天文名詞叫朔望周期)。大多數古代民族都是看月亮圓缺來計算時間的,我們三月三、端午、七夕、九九重陽,都是跟這個周期有直接關係。《千字文》開頭裡“日月盈仄”,盈就是滿月,仄是太陽西下。

從古羅馬的凱撒大帝開始,歐洲改用了公歷。公歷雖然保留了“月份”(month),但事實上放棄了月亮朔望周期。所以,在歐洲月亮朔望周期取消之後,民俗裡產生了“藍月亮”這個畫蛇添足的名詞。

這個概念最初指“一個季度中出現4次滿月時,第3個滿月才被稱作藍月亮”,如今又指“一個月的第二次滿月”。無論哪種概念,在天文學常識看來都不稀奇,因為公歷除2月之外,一個月30天或31天,而月亮朔望周期平均只有29.53天,平均兩三年必然會出現一次“藍月亮”。巧合之時,一年兩次“藍月亮”也會存在。在用月亮周期計算日子的古代歷法中根本不會有“藍月亮”這個概念。

超級月亮也好,藍月亮也罷,這類“人為杜撰名詞”,實際上損害了科學的嚴肅性,也沒有帶來真正的觀測樂趣。

“元宵節”對古人之所以是樂趣,因為古人沒有路燈,所以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美好意境。可是,從天文觀測效果來看,滿月不適合用望遠鏡觀測,月亮上此時正值陽光直射,環形山幾乎沒有影子,看起來平淡無奇。避開滿月附近這幾天,比如,初七前後,就可以看到環形山投下了比較長的影子,特徵就清楚了。

所以,也不必過分在意什麽“超級月亮”,還是時時仰望星空吧。這既可以召喚我們對星空和月亮的親切感以及現代的科學觀測樂趣,還能順便治療一下低頭太久而疼痛的頸椎,何樂而不為?

孫正凡(科普作家)

編輯 李冰冰 校對 陸愛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