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虧損企業上市,應該辯證看待

紅刊財經 蔣光祥

國內資本市場一個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已於日前悄然出現,首家虧損企業——蘇州澤景製藥在科創板過會。至此,主機板有連續虧損被迫飲恨退市的企業,科創板則有連續虧損仍開心上市的企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場面頗為喜感與魔幻。

但在弱市之際,虧損企業也能上市,還是引發不少人的關注與焦慮,認為二級市場開始風投化,尤令中小散戶難以招架。這則虧損企業順利過會的消息,也被歸為稍後某一交易日股市大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市場情緒謹慎中帶有掩飾不住的低落,對這一變革的解讀看來值得深究。

蘇州澤景製藥之所以能夠通過交易所審核,依據的是第五套標準,它也是第一家根據第五套標準過會的企業。所謂的第五套標準,具體指“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據此可見,虧損歸虧損,也並非任何一家想上就上,40億市值門檻之上再來聊其他,這是其一。其二,虧損企業若在注冊製試驗田——科創板不能過會,還能指望在哪個板過會?恰恰是最需要資金的虧損企業,一定要被排除在資本市場之外?未免太不合理,也與國外成熟資本市場一直以來的做法相悖,因而本次第五套標準,顯然是接軌國際股市的某些優質經驗,推動資本市場深層次改革之舉,包括吸引特殊股權結構和紅籌等類型企業在國內上市等。

至於見仁見智的“二級市場風投化”,也未嘗就與中小投資者保護相矛盾。首先A股的中小投資者想要參與科創板交易,本身就已有一定的門檻,相對主機板投資者來說,科創板的“韭菜”長勢沒那麽綠。其次,當下A股投資者構成長期以來就受到中小投資者佔比太多的困擾,與國外成熟資本市場的散戶一般習慣委託專業機構投資者投資,或者喜買指數基金不同,國內機構投資者尚未得到散戶的這般信任,機構投資者還在努力證明自己專業能力的過程當中,甚至有時也難免被“妖魔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未盈利企業過會,終有讓科創板中小投資者感覺力有不逮之刻,而彼時機構投資者倘若投資業績還能差強人意,也許就可以吸引散戶的注意力,贏得他們真金白銀的委託。不經意間完成中小投資者比例降低,機構投資者佔比提升的良性轉化,進而影響到主機板投資者構成佔比也未嘗可知。

而主機板連續虧損企業能夠被退市,則與企業因“欺詐發行”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等重大違法被強製退市一起,代表著A股有進有出的消化功能的恢復。要知道,在之前的資本市場,能難過退市的事情估計也不太多。這一老大難問題,隨著時光流逝、社會發展、監管決心與接力、參與者(上市公司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中小散戶)的成熟,竟然就這麽開始冰雪消融,不禁令人有一絲恍惚,更令人有幾多感慨。退市條件一旦觸發,企業幾無再行掙扎的可能,包括投資者與退市公司自己在內,整個資本市場對這種現狀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問題企業退市才正常,取代了以往“退市才不正常”的潛在民間邏輯。這讓過往爆炒垃圾股,賭“烏鴉變鳳凰”的殼資源手法已經被宣告正式崩盤,劍走偏鋒的操盤小市值上市公司邏輯也已經在實際上崩塌。

以上這些變化都說明我們A股儘管十年來漲幅有限,但是內在邏輯正在向善,本質上是十年前A股的“飛升”,對於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來說,這可能比指數漲幅更為要緊。有這個邏輯基礎,指數可以上去,沒有這個邏輯基礎,指數仍上不去或者上去了也得跌下來。

因而,對於關心這個市場長期發展的人來說,虧損企業可以上市等多元化的變革自科創板開始,是一個現實也可以理解的選擇,除澤景製藥外,目前在審企業中已有10家未盈利企業、2家特殊股權結構企業和1家紅籌企業,相信很快會有更多相關企業上市。監管部門也在不斷提升審核效率,據悉科創板還將設置更為便捷高效的注冊程序,上交所審核期限為2個月,證監會注冊期限為15個工作日。信息披露完備,風險揭示到位(如澤景製藥以逾20頁的篇幅進行風險提示)的基礎之上,虧損企業上市無可厚非。

至於將來有企業觸發退市,在責任追究機制和賠償機制完備的基礎之上,也是再正常不過。這不正是我們多年來一直以來孜孜以求的理想場景?真正出現之際卻葉公好龍,或因一兩個交易日的市場情緒波動與下跌就投鼠忌器,甚至覺得回到老路更好,豈不可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