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代無極“農家生活十三圖”

壽頤,字鼎臣,號伴梅退士,滿洲正藍旗人,同治四年進士,同治十一年任無極知縣四年,光緒三年複任無極知縣一年。在任期間創作了反映無極農家生活的詩歌《竹枝詞》(無極縣志記載)。每句詩如相機的鏡頭,真實記載了一百多年前無極農家的生活習俗,構成了無極清朝時期農家的《清明上河圖》。全詩共六十四句,勾畫出十三幅農家生活圖。

一、采棉圖“半種棉花半種田,農家計算亦周全。但期秋暖頻開放,多賣耕耘本分錢。晴日西風綴白棉,采花結隊到南阡。鄰家姊妹關心切,約伴商量幾日前。”無極縣種棉花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廣,土質、氣候等自然條件適合棉花生長,同治年間一半耕地種棉花,歷史上有“要發家種棉花”“多種棉多賣錢”之說。天高氣爽時,秋風吹開了朵朵白棉,像是伸出了潔白的小手,等待人們去采摘。采摘棉花,收獲的不僅是勞動果實,還有喜悅的心情。姐妹們互相幫助,結伴采摘,有說有笑。一邊摘,女人們一邊盤算著賣錢後給孩子們添幾件衣服,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二、紡線圖“紡花最喜氣溫和,穴地渾如安樂窩。繼晷焚膏聲軋軋,女工辛苦勝鋤禾。”詩中“穴地”為無極俗稱的“地窨子”。其建築可大可小,深挖一人高,上擺梁檁封土與地面平,斜挖出口通道或靠木梯以上下。冬天婦女在裡邊紡線織布,憑借地溫之氣,暖和如春。很多女工晝夜不停,或是歇人不歇工具,前半夜年輕婦女紡織,後半夜老年人接班,這叫“接夜”。 婦女們終生紡織,與棉為伴,真是“女工辛苦勝鋤禾”!

三、澆地圖“汲水澆田仗水車,農家利用製偏嘉。馬牛更換無停滯,直到更深月影斜。田園幾畝是貧家,亦各分畦汲井華。園轉轆轤揮汗雨,滴隨清流潤禾芽。”同治年間有兩種澆地方法,一為水車澆地,一為轆轤澆地。水車為笨重的鑄鐵製成,有大小小鐵輪,小鐵輪150斤,大鐵輪360斤。提水的鬥子要掛45個左右,先是木製鬥子,後用鐵製鬥子,用牲口拉動,汲水量較大。農忙時馬牛晝夜拉水,省去人力。但購價昂貴,小戶人家莫敢問津。用轆轤澆地是最原始、最費力的方法。貧民們一家老小齊上陣,大熱的天,停了轆轤就會乾畦,男人們園轉轆轤,揮汗如雨,實在太累了,婦女或孩子就會接手。只有淋漓的汗水才能使莊稼發芽生長,世間最知“粒粒皆辛苦”的是農民。

四、廟會進香圖“城隍廟會好天光,士女如雲拜上方。非是小儂貪熱鬧,去年已許進心香。神明參罷到官衙,莫怪村農禮數差。父母從來恕兒女,滿庭錯雜任喧嘩。”陰歷五月十五是無極城隍廟會,大街上人山人海,善男信女湧向城隍廟大殿,頂禮膜拜,或許願或還願。多數人祈禱今年風調雨順,有個好年景,多收二三鬥。進香畢,順腳到縣衙看一看。小民們雖當不上官,看看官衙總可以吧。好在縣太爺沒封門閉戶,沒派崗戒嚴。他們看了大門看儀門,看了大堂看二堂,結伴同遊,邊說邊笑,無所顧忌,大聲喧嘩。作為縣太老爺,一定也會原諒這些農家兒女的禮貌不周吧!

五、集日棉物交易圖“集市由來五日期,買花賣線各奔馳。自然獲得辛勤利,聊補春耕不足時。”我縣各大集日都有棉布交易市場,最大的當推郭莊。清朝時候,有三十多家棉布經銷商在此開店,最大的當屬祁縣喬家“太元”商號。小農之家,帶上棉線和棉布進市交易,然後再買些棉花回家紡織。每個集日下來,也賺些小錢。雖然辛苦,但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尚能吃碗乾飯。

六、求雨圖“漫將奢望笑愚氓,私祝皇天最有情。禾黍喜潮棉喜燥,要他雨後即開晴。”小農我耕種幾畝薄地,穀物喜雨,棉花喜燥,穀物和棉花各佔一半。所以,最好是晚上下雨白天晴,糧棉豐收是雙贏。在此我略備薄酒和供品,多謝上蒼雨公公啦!

七、收棗圖“村邊隙地棗成行,一帶疏林映夕陽。八月剝來筐篚積,禦冬亦可當秋糧。”無極自然條件適合棗樹生長,大棗除了藥用價值外,還可代糧充饑。我縣石家莊、王先、北家莊等村在新中國成立前足有上千畝棗林。陰歷八月秋高氣爽,滿樹的大棗已經成熟,閃著光彩,著實迷人。

八、釀酒圖“秋收以後各酬神,黍稷粢盛報賽新。余剩黃糧還釀酒,明正預備請鄉親。”秋天收獲後五穀豐登,首先要祭祀神靈,感謝上蒼風調雨順賜福於民。糧食有了剩餘,不忘造酒。無極人好客,家家釀酒。無極人造酒堪稱一絕,有黍子做的黃米酒、高粱做的大曲酒,最拿手的是棗木杠酒。清朝光緒十九年縣志曾有記載:“無極於漢屬中山國,至今鄉俗家家釀酒,色清味重多上品。”

九、買嫁妝圖“糶得余糧計算長,半完國課半收藏。明年小女將迎娶,廟會先籌買嫁妝。”莊稼收獲後,先要繳納皇糧國稅,否則官府一直找你麻煩。不過,收成的一半要上繳官府,豐年好說,歉年怎麽辦?女兒明年出嫁,要節衣縮食早做準備,糶些余糧置辦嫁妝。舊時嫁妝無非是薄板帶蓋木箱一對、吃飯桌一個、梳頭匣子一個、首飾匣子一個、銅質鞋鐙子一個。雖然簡樸,但窮人家置辦亦屬不易,小女也就很知足了。

十、防洪圖“課雨佔晴費運籌,雨多河漲又堪憂。滋川滹水猶其後,為患先防木刀溝。”天大旱,知縣與士紳到高陵聖井求雨,雨大又憂患水災。那時,磁河、滹沱河和木刀溝的三水之害,以木刀溝為甚。遇大水之年,木刀溝往往決口,輕則淹壞莊稼,重則衝毀村莊。歷來縣官都把防洪重點放在木刀溝上。據大戶村老人翟秀禮說:“小時候,姥爺給我講過壽頤縣令帶頭挖河的故事。他光著腳,檢查、督促工作,帶領大家將木刀溝深挖三尺,寬挖六尺,一直挖到深澤縣邊。”

十一、接閨女看戲圖“秋成報賽戲場開,搭起蘆棚當彩台。阿母偏多心上事,牛車接得女兒來。”秋後收成好,要感謝上蒼,祭祀神靈,小村請來大戲以示慶祝。人人高興,一片歡騰。當母親的也沒忘讓人趕上牛車把閨女接來。這就應了一句兒歌:“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門前唱大戲;叫閨女,請女婿,外甥小子也要去。”

十二、收秋圖“登場秋稼燦雲霞,男婦齊忙亂似麻。少女亦來幫打豆,暫時停歇紡棉花。”金黃的谷子、火紅的高粱、黃白的玉米、黑亮的大豆以及北瓜、茄子、蔓菁、大蔥等都要收獲到家。用木輪推車運回打谷場後,加工、脫粒、晾曬、入倉,一家人真是忙亂如麻,沒有一點休閑的時間。這不,十幾歲的纏足小女孩也步履維艱地從室內走出來,身上和頭上還沾有棉絮,停下紡車,舉起木棍,敲打已曬乾的豆枝,把豆子從豆莢中打出來,為家人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十三、新春元宵圖“佳節元宵氣候柔,新正無事逐閑遊。阿儂亦欲聊從俗,結伴登城一散愁。”初十過後不久,元宵節就到了,再忙也要玩一天。“正月十五遊百病”,這是老祖宗留下的習俗。說是那天要多出去轉悠,能降福祛災,消除百病,使身體健康。正月十五那天,很多人遊縣城,尤其是一些青年男女們,邊走邊說,笑聲不斷。城隍廟、文廟、縣衙遊人如織,就連城牆上人也滿滿的。遊縣城祛百病,解憂愁,寬心情,誰都高興。

據東關老人司蘭若(已故)回憶:“正月十五這天,城內所有機關、學校、廟宇都任人遊覽(警察局、保衛團除外)。縣長和太太還會與民眾暢談,如縣長問:‘你們家年前打的糧食怎樣?夠吃不夠吃?喂著幾頭牲口?’等。太太則問婦女們:‘你男人有文化嗎?你家除農業外,有副業嗎?幾個孩子?’等。同時把糖果花生分給她們及她們帶來的小孩,邊吃邊聊。婦女們臨走時,太太還依依不捨地送出縣衙宅門。男人們則由縣長以極其客氣的語言送出宅門,但隻起立,而不親自送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