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楊偉民: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應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意見領袖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作者:楊偉民(CF40學術顧問、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在昨日召開的中央深改委會議上,高層再次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並指出“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

  如何理解新發展理念與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與深意?怎樣扭住構建新發展格局目標任務,更加精準地頒布改革方案?

  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旗下北方新金融研究院(NFI)近期舉辦的閉門研討會“金融如何支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上,CF40學術顧問、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表示,新發展格局的內涵不等同於“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點在於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而不僅僅是擴大內需;在於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而不僅僅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會上,他從需求格局、分配格局、生產格局、內外格局四個方面,討論了我國經濟循環的現狀以及構建新發展格局可能面臨的問題:

  ➤ 需求格局方面,居民消費增速相對較小,可能因為居民杠杆率越來越高,債務負擔擠壓了居民消費需求。

  ➤ 分配格局方面,近些年居民收入比重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小幅下降,而政府收入比重經再分配以後有所提高,意味著再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逆調節現象。此外,營業盈余在行業間存在分配不均的問題。

  ➤ 生產格局方面,高新技術行業技術高度依賴進口,受掣肘較多;部分消費型行業供給不足,進口佔比較高;淨進口的行業主要是資源不足、創新不足或體制機制不足等;從產業結構看,最近十年製造業佔比下降快且幅度大,金融、房地產等行業擠壓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

  ➤ 內外格局方面,我國目前呈現典型的生產型進口,且進口集中度高。儘管全國經濟需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但部分進出口依存度都很高的行業需要深度融入國際經濟循環。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涵

  第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涵是什麽?我認為重點在於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對新發展格局的定義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前兩個短句都是定語,最後落腳在“新發展格局”。我們作為經濟大國,一直都是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所以應該花更多精力研究如何讓國內和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要“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涉及到四個環節。關於“流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流通”只是物的移動,本身不生產、不創造價值;關於“消費”,我們可以理解成廣義的消費,包括政府消費、居民消費和投資,投資代表未來的消費。

  這四個環節也可以用國民經濟核算的三分法來概括,即生產、分配、支出,來分析國民經濟循環。如果生產、分配、支出相互貫通,那麽這個循環就是暢通的。

  就像國民經濟有三個管道,需求格局中的居民消費管道的直徑、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管道的直徑、生產格局中居民消費品管道的直徑,如果都是一樣的,那麽管道循環就是暢通了,否則就會影響經濟順暢循環和發展。

  我國經濟循環的現狀與問題

  第二,我從需求格局、分配格局、生產格局、內外格局四個方面討論我國經濟循環的現狀,以及構建新發展格局可能面臨的問題。

  一是需求格局。

  使用投入產出表數據來比較2007年和2018年的最終需求(最終使用)。2007年出口佔比為28%,2018年佔比為15%,出口比重大幅下降。這可以看到出口需求的轉移——資本形成在總需求中的比重從31%擴大到37%,提高了6個百分點;政府消費的比重提高了4個百分點,居民消費需求佔比從29%增加到32%,提高了3個百分點。

  出口在最終需求中的比重不斷下降,顯示我國經濟越來越以國內需求為主體。但是問題在於,出口需求比重的下降主要是被政府消費和資本形成所填補,居民消費增加相對不多。

  我認為這其中原因在於居民消費率(人均消費支出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下滑。2013年到2018年的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率持續下滑。這可能涉及到居民杠杆率問題,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被高房價和高房貸擠壓,沒辦法拿出更多的錢去消費。同期農村居民消費率是提高的,因為農村居民很少貸款購房,沒有房貸壓力。

  有人會問,是不是因為城鎮居民收入高導致邊際消費下降?我認為,作為全體城鎮居民並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在高收入或者中等收入群體中,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的群體佔比還是較小的。當然,這需要更深入的數據分析來證明。

  二是分配格局。

  2007年的分配格局,勞動報酬佔GDP比重為41%,2018年佔52%,比重大幅提高。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勞動報酬不等於居民可支配收入,而是統計口徑遠大於居民可支配收入——

  勞動報酬統計中包括了很多不屬於居民當期可支配收入的項目,比如勞動者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藥衛生費、部門支付的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這些都是居民無法用於當期消費的。

  按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總人口得到的居民總收入,佔國內生產總值之比近年來基本穩定在42%到43%之間,低於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達到十個百分點左右。

  簡單概括一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無論在初次分配,還是再分配當中的比重都小幅下降,而政府收入佔比在初次分配中基本沒有變化,但再分配後的比重略有提高,說明再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逆調節現象。

  從國民收入的營業盈余看各行業之間的分配格局,互聯網和信息服務業、銀行業、房地產業的營業盈余佔149個行業總盈余的約30%,這幾個行業是最賺錢的,這也反映了行業之間的分配問題。

  三是生產格局。

  最終需求也反映了生產格局。可以根據國民經濟149個行業最終使用的多少,區分出投資型、消費型、出口型三類產業。2018年,149個行業中,消費型行業有68個、投資型行業有22個、出口型行業有58個,還有1個無法區分。

  更進一步地,可以看下生產中的技術格局。高技術企業在生產中對外依存度特別高,如果出現供應鏈斷裂的情況,對這些行業的生產影響很大。如,儀器儀表、醫療儀器設備和器械、專用設備、運輸設備、電子元器件、計算機等都是技術高度依賴進口、受掣肘較多的行業。

  同時,這裡還可以看到國內供給不足的消費型行業。比如航空旅客運輸是典型的消費型行業,總產出中的60%用於消費,同時進口佔該行業總產出的比例非常高。這說明我們2019年大概有1.6億人出境遊,但相當一部分遊客沒有選擇國內航空運輸公司。

  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體育娛樂等都是典型的消費型行業,消費佔總產出的100%左右,但是供給不足,需要大量進口。這是未來要在生產格局優化中重點解決的問題。

  此外,生產格局中還存在生產過剩和供不應求並存的問題。有些行業是淨進口行業,淨進口1000億元以上的行業中,石油行業排第一,包括芯片在內的電子元器件排第二,還有有色金屬、鐵礦石、合成材料、航空旅客運輸等行業。

  概括來說,淨進口的行業有三類,資源型產品、高技術產品和服務產品(包括高檔產品),這三類行業分別對應的問題是資源不足,這一問題難以依靠自己解決;創新不足,對應電子元器件等高技術行業;體制機制導致的供給不足,對應航空運輸、文旅等行業。

  產業結構變化也存在明顯的問題。中央建議提到“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還提出“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為什麽提這些?從產業結構變化可以一窺究竟。

  2010年至今的十年,我們的工業佔比從40%下降到32%,而同期金融業佔比從6.2%提高到7.8%,房地產業佔比從5.7%提高到7%。這些反映了什麽問題?製造業比重下降幅度太快,近十年時間下降了8個百分點,年均下降0.9個百分點。製造業比重下降是符合規律,但十年內大幅度下降8個百分點就是問題了。

  這其中原因比較複雜,其中之一可能是金融業特別是間接融資的高速發展,高負債擠壓了實體經濟的發展空間,同時房地產價格上漲太快,也對製造業形成一定程度的擠壓。

  如,2010年到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利息支出增加100%,但其增加值隻增加了90%,利息負擔對工業形成了一定擠壓。

  四是內外格局。

  我國現在是典型的生產型進口——76%的進口產品和服務是用於中間生產的,消費佔比低。這說明我們的生產離不開國際市場。

  同時我國進口相對集中。國民經濟149個行業中,前十個行業的進口佔所有行業的比重為48.6%。進口額最大的是電子元器件行業、石油、有色金屬、鐵礦石、航空旅客運輸等行業。我國高技術產業,如電子元器件的進口依存度(進口額/總產出)比較高。

  這就意味著,如果想生產,保持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就離不開國際市場,就必須進口。同時,要進口就必須有出口,這樣才能有外匯換回我們的進口品。

  我國出口最多的行業是通信設備、計算機、電子元器件,然後是批發、紡織、零售、金屬製品、輸配電、文化體育和娛樂用品。這些行業必須要保持生產能力大於消費能力的生產格局,多出國內消費能力的生產能力才可能,以換回大豆、鐵礦石等。

  因此,全國經濟要以國內循環為主體,但部分行業仍然需要保持高出口、高進口的格局,這些行業不能以國內循環為主體。這些行業的進出口是互為因果的關係,高出口是因為高進口,要高進口就必須高出口。

  比如,電子元器件行業出口依存度是20%多,其進口依存度高達59%;文化辦公用品、儀器儀表、醫療器械和設備、其它交通運輸設備、日化、專用設備、計算機等行業的進出口依存度也都很高。這些行業必須深度融入國際經濟,才能實現正常經濟循環。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專業智庫,定位為“平台+實體”新型智庫,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