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智能時代要照顧那些“掉隊”的人

移動支付、亮碼出行、線上預約……眼下,整個社會正全面“觸網”,可與此同時,一些群體卻並未充分享受到技術帶來的便利。最近又有老人吐槽,因沒有智能手機無法出示健康碼,連日常出行都成了問題。

技術進步是時代福音,但“數字鴻溝”也是客觀現實。網絡訂票“一觸即得”,但仍有農民工排隊奔波;醫院自助掛號年輕人得心應手,可常有老人面對掛號機不知所措;網約車平台林林總總,方便了司機“挑肥揀瘦”,將那些只會“路邊招手”的乘客甩在街頭……科技的確將更多人推向了新風口,但只要有“技術弱勢”人群這塊短板存在,科技文明的整體水位線便很難邁向新的高度。

有人說,在互聯網時代,青少年是“原住民”,中年人是“移民”,老年人則淪為了“難民”。這種界定當然偏激,但卻讓我們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其中網絡支付用戶人數超過6億。而與之相應的則是“銀發浪潮”的加速到來。過去近20年間,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6000餘萬人。這也意味著,總有人伴隨技術的發展與普及老去,在這個過程中,誰都不能永遠走在時代最前沿,今天“很潮”的你我都可能某天會在新領域中成為“落伍者”。

發展技術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智能時代不能有掉隊的人。對於那些“慢了一拍”的人,他們所需要的並非停滯技術進步,而是更多人文關懷。近年來,為了彌補這種落差,有的商超專設人員幫助老人使用電子優惠券;也有晚輩製作簡易手機教程進行知識“反哺”,諸如此類都不失為溫暖有效的方法。當然,更根本的還是要從制度層面做文章。一方面,商業場所、辦事窗口等不應“一刀切”地實行無紙化、電子化,還是要設置現金支付、人工服務,保留操作上的最低門檻。而以更廣的視野看,從家庭成員到社會各方都應多一分善意,消除“技術弱勢”群體對新事物的畏懼抵觸,積極引導、幫助,不厭煩、不排斥,同樣是學習型社會的應有氛圍。

科技文明的標準之一是讓更多人共享發展成果。當所有人都不同程度跟上技術進步的浪潮,我們的時代就將永遠年輕。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評論員 鄭宇飛

編輯:張砥

流程編輯:吳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