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青打卡聖地!楠溪江這些特色古村落你都去過嗎?

蒼坡村別稱“文房四寶村”——“文房四寶”指的既是村子的布局,也是蒼坡村傳承了一千多年的文脈象徵,蘊含著耕讀傳家的文化氣息。(滕宏鷗攝影)

芙蓉村以“七星八鬥”的思想進行規劃設計,不僅實用性極強,還隱喻村寨上可納天上星宿,下可佑子孫人才輩出,如繁星璀璨的美好心願。(滕宏鷗攝影)

岩頭村的麗水街讓無數人流連忘返,當地還流傳著一句“不遊麗水街,枉到楠溪江”的俗語,可見其魅力非凡。

溯楠溪江而上,一路後退的不僅是如畫的青山綠水,還有兩岸大大小小的古村落——曲折蜿蜒的楠溪江水如一條玉帶,串起了沿岸200多座古村落,也串起了一千多年的漫長時光。

一路漫溯,尋訪歷史的蹤跡,散落在山水中的古村落就是最好的路標。這些從晚唐、兩宋、元代起一點點形成的村落,至今還保持著最初的模樣,它們如山水詩一般清麗古樸,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人們對楠溪江的書寫和歌詠。而那些銘刻其中的豐富的鄉土文化、建築藝術、風水宗族等人文印記,則像是一本厚重的書,一旦翻開,就再也放不下來。

“文房四寶”蒼坡村

在楠溪江沿岸眾多的古村落中,蒼坡村當屬非常特別的一座,這從它的別稱“文房四寶村”就可以看出個中三昧——“文房四寶”指的既是村子的布局,也是蒼坡村傳承了一千多年的文脈象徵,蘊含著耕讀傳家的文化氣息。

蒼坡村始建於五代末期,始祖李岑為躲避戰亂,從福建遷來這塊風水寶地,安家定居,繁衍至今。南宋年間,李岑的九世孫李嵩邀請當時的國師精心策劃,重新布局建造了蒼坡村,形成如今“文房四寶”的格局——村口的東西兩方,各挖一方水池,起名為“硯池”;水池旁邊,有一條4米多長、削鑿成墨條形狀的條石,就是“墨”;村中主乾道呈東西走向,長約330米,東頭指向一座形似筆架的山峰,這條街被命名為“筆街”;村子四周用鵝卵石砌成圍牆,形成一個方形,就是一張方形的紙。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就這樣在蒼坡村有趣地融合在一起,成為村子傳承千年耕讀文化的寫照。

走進今天的蒼坡村,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古風余韻:重簷懸山式的“車門”,是南宋時留下的原物,也是中國古建築中獨一無二的宋代建築珍品;白牆黑瓦的房屋鱗次櫛比地排列著,民居、宗祠、戲台散落其間,無不彰顯濃鬱的南宋遺風。而在耕讀傳家的祖訓影響下,高尚的精神、美好的品德深深地刻進了李氏族人的骨子裡,這些美好的品德,在村中的建築上也有所體現,例如立在村東側的望兄亭。

望兄亭與村南一河之隔的方巷村“送弟閣”遙相對應,這兩座樓閣見證的是一段兄弟友愛的故事。據記載,南宋初年,蒼坡李氏七世祖李秋山與同胞兄弟李嘉木自幼互敬互愛,感情深厚。兄弟倆在成年分家之後,兄長李秋山一家搬到河對岸的方巷村,弟弟李嘉木仍住在蒼坡村。分家之後,兄弟倆感情更為濃厚。每日乾完農活,黃昏後總要在其中一家小聚,道家常、話農桑、談史論文、吟詩作賦,直到深夜才罷。離別之時,無論相聚在哪家,一方總要把對方送至村口,目送過河,直到對方到達對岸村口,舉起手中的燈籠以示平安,兄弟倆才各自轉身回家。天長日久,兄弟倆覺得每天這樣相送,耽誤光陰,於是商定在各自村頭修建一座亭閣,在亭閣夜聚分別後,一方在亭閣中等待,另一方到達後在自己這邊的亭閣中舉燈示意,表示平安。900多年過去了,青瓦木製的望兄亭依舊在那裡遠遠望著對岸的送弟閣,似乎還在訴說那段兄弟友愛的動人故事。

無獨有偶,蒼坡村東池背面的水月堂,也見證了一段兄弟情誼。水月堂四面環水,只有一座2米長的石板小橋連接西岸,這座建築是李氏八世祖李霞溪為追思他抗敵陣亡的兄弟李錦溪而建。每當皓月當空,這位孤獨的老人總是獨自漫步到水月堂來,整夜整夜地凝望水中的月亮,以寄托對兄弟的無限追思。

推己及人,不僅對兄弟,即使是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蒼坡村也有著濃濃的人情味,路亭就是人情味的最好體現。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路亭不僅可供路人歇腳,躲避風雨,還免費提供草鞋、米面和烹飪器物,讓奔波勞頓的人們各取所需。其實不僅是蒼坡村,在楠溪江沿岸許多古村落裡,都建有路亭,它們靜靜地矗立著,守護著流傳千年的淳樸美德。

芙蓉村“七星八鬥”古韻存

離蒼坡村不遠,是同樣特別的芙蓉村。雖以“芙蓉”為名,但村中並無芙蓉花,之所以得名“芙蓉”,是因為村西南面的山峰上有3座高崖,其形狀、顏色如同3朵含苞待放的芙蓉。日暮時分,芙蓉村的水池裡倒映著這3座山峰的身影,微風吹過,水面搖曳,猶如水中盛開的叢叢芙蓉。

芙蓉村始建於唐代末年,有著悠久的歷史,但也可以說是飽經滄桑。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芙蓉村在族人陳虞之的率領下,與元兵激戰,當他們彈盡糧絕的時候,陳虞之用黑布蒙住戰馬的雙眼,跳崖身亡,部下也相繼仿效,戰況慘烈。元兵進村以後,縱火洗劫村寨,致使芙蓉村幾近破滅,直至元末明初,在歷經了上百年的時光愈合之後,芙蓉村才漸漸恢復元氣,人們才開始重建家園。

與蒼坡村以“文房四寶”來布局相仿,芙蓉村在建築的布局上也很有講究。整個村落坐西朝東,呈正方形,按照天上星宿與地上人間相對應的觀念,以“七星八鬥”的思想進行規劃設計。

“星”指的是道路交匯處的方形平台,“鬥”則是水渠交匯處的方形水池。“七星”呈翼軫分布,“八鬥”則為八卦形分布,阡陌交通,水系縱橫,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七星八鬥”布局美觀,也隱喻了村寨上可納天上星宿,下可佑子孫人才輩出,如繁星璀璨的美好心願。除此之外,“七星八鬥”格局的實用性也很強。平日裡,“星”用來張貼發布各種消息,“鬥”則用於儲存生活用水;如果發生戰爭,“星”就是最好的指揮台,而“鬥”不僅為村民堅守村落提供了儲水保障,還可以防備敵人實施火攻,加上環村建有一人多高的卵石圍牆,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防備一般盜匪綽綽有余,足見芙蓉村的先民們在建造村莊時煞費苦心,而村民們之所以會儲水以克火攻,也是由於村莊曾有被火焚的慘痛經歷。

穿過芙蓉村正門,踏上早已被先人的足跡磨得圓潤、光滑的石板路,刹那間仿佛有了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好像短短幾步,就跌入了滄桑的歲月。腳下這條卵石築成的主街,名為“如意街”,街道兩旁,是水聲潺潺的小水渠。刷得雪白的牆,排列得整整齊齊的青瓦,還有房前屋後亭亭如蓋的大樹,吱呀轉動的水車,勾勒出一幅古意盎然的芙蓉村居圖。

芙蓉村居民大多為陳姓,村正門右邊有一座寫著“聖旨”二字的大宅,那就是村中最大的祠堂。大宅門口,一座手持大刀的人物坐像威風凜凜,守衛著宗祠的平安;宗祠前院南北各有一門,南為“光宗”,北為“耀祖”,表達了祖先們對後輩的期望。宗祠正廳寬敞高大,正對正廳的是宗祠最為精妙的大戲台。大戲台向院內凸出,三面臨空,觀眾可從三個方向看戲。徜徉其間,仿佛還能看到當初優伶們粉墨登場、唱念做打,而台下座無虛席、時時喝彩的熱鬧場景。

“不遊麗水街,枉到楠溪江”

在蒼坡村和芙蓉村之間,還有一座名為“岩頭”的古村,值得一提的是,村裡的水系工程設計和公共園林,在整個楠溪江的古村落中也十分罕見。活水從村北兩裡遠的溪流引入,水流穿過村北的大堤,通過一條明渠流到村子西北角的花園,再分成數條支流穿過村子,在村子的東南角匯成園林中的池塘,最後流出圍牆,灌溉農田之後,再匯入楠溪江。

巧妙的水系也造就了岩頭村最負盛名的園林。村東南的上花園、東北角的下花園和東南角的塔湖廟、麗水湖,是楠溪江古村落中最美的公共園林。弧形的麗水湖東岸,還有一條明朝時修建的長達300多米的長廊。到了清代,這條長廊成為過往鹽客的必經之路,並逐漸發展成一條商業街,也就是楠溪江鼎鼎大名的麗水街。街道全用卵石鋪砌而成,沿街店鋪式樣古樸雅致,全為石木二層結構。長廊臨湖掛著一串串紅燈籠,把整條烏黑屋簷、灰白牆面的街道裝點得妖嬈動人。廊柱之間還設有木質的美人靠,供路人歇坐,下雨時坐在美人靠上,細看雨點落在麗水湖上泛起層層漣漪,靜聽雨水敲打青石板的聲音,無比愜意。充滿雅趣的麗水街讓無數人流連忘返,而幾百年來,文人墨客更是在此徜徉陶醉,吟詠不輟,所以,當地流傳著一句“不遊麗水街,枉到楠溪江”的俗語,可見其魅力非凡。

一汪活水貫穿了整個岩頭村,在村東南角的麗水湖東岸有長街,街道全用鵝卵石鋪砌,沿街店鋪為石木二層結構,具有濃鬱的古樸氣質。

楠溪狀元村嶼北村

相比備受關注的岩頭村,偏安一處的嶼北村顯得十分低調。嶼北村始建於唐代中葉,原為徐姓聚居地,南宋時吏部尚書汪氏兄弟為躲避秦檜迫害,隱居於此,後遂成為汪氏族人聚居之所。汪氏祖先深受儒家傳統文化的熏陶,將村子布局成蓮花形,而飽受戰亂之苦的汪氏先祖出於防禦的需要,在街巷的規劃上錯綜複雜,還給村子留下了兩道城牆、一條護城河。不僅如此,村中的每一座民宅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在楠溪江古村落中也是絕無僅有的。正是由於村子的防禦性極強,這裡曾經作為浙南地區革命根據地,紅十三軍領導人、革命烈士謝文錦就曾在這裡生活戰鬥過,村口的那座“嶼北武裝起義紀念碑”就是歷史的見證。

山地民居的典範林坑村

在楠溪江畔的古村落中,林坑村是最偏遠、最接近源頭的一座村子,也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村莊三面環山,溪多谷深,竹木繁茂,故而得名“林坑”。村中房屋緊貼山勢起伏,沿溪而建,堪稱楠溪江。由於常年浸潤在深山綠林的水氣之中,林坑村的石牆黛瓦似乎也吸足了水氣,顯得更加濃黑凝重。與楠溪江的其他村落相比,林坑村沒有亭台樓閣,沒有深宅大院,也沒有文物古跡,但村中一座座樸素無華、古意盎然的農家院舍,掩映在蒼翠的竹林、潺潺的曲水之間,便成了現代人避暑消夏、尋幽訪古的最好去處。

此外,楠溪江沿岸還分布有許多極具特色的古村落,例如宗祠文化濃鬱的埭頭村、文風鼎盛的花坦村、紅軍村黃山村……它們都是楠溪江兩岸的先賢以深厚的耕讀文化為背景,以環境和風水思想為基礎,再融入詩意的山水情懷,從而構築出的建築奇觀。它們有著相似的外表,卻又各自孕育出不同的內涵,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來源/環球人文地理

編輯/謝霖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