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至少500名中國留學生申請赴美被拒,粗暴拒簽背後的美國焦慮

對於計劃赴美留學的部分中國學生而言,這個夏天注定是煎熬的。

隨著國際學生赴美旅行禁令解除,美國駐華使館於今年5月重啟了中斷近一年的留學簽證服務。紅單子“check”(審查),白單子被拒,紙條的顏色決定著留學生未來幾年的人生走向,也決定著幾年間的努力是否白費。來自工信部直屬的七所高校和北郵等高校的中國學生及國家留學基金(CSC)獲得者,大概率會收到白單子。

“這不公平。”500多名中國留學生近日聯名致信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反映他們赴美留學簽證申請被美方拒絕。7月9日,針對美方稱隻影響少於2%的中國籍申請人,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引用美國喬治城大學的報告公開批駁:“每年預計有3000至5000名擬赴美留學的相關學科的中國研究生受到第10043號總統令的影響,佔總人數的16%-27%。”同時,敦促美方正視並重新審議這一問題,停止對中國留學生的無端限制打壓,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只要學習背景觸碰到他們過於敏感的神經,簽證官就會以10043號行政令“簡單粗暴”拒絕簽證

7月6日,計劃赴美的中國留學生莫甘娜無奈地收到了白單子。

“排在我前面和後面的人都被問了很多問題,如學校、專業、資金支持、學習計劃、導師信息、個人簡歷。輪到我,簽證官看了I-20表格(申請F-1學生簽證時的必備文件)和護照,先給了紅單子,和其他人商量後,回來就給我換了白單子,拒簽理由那欄手寫著‘PP10043’。”莫甘娜記得自己被問過兩個問題:一是是否申請授課型碩士;二是本科是否畢業於英國。她據實回答:準備去念授課型碩士,本科是中外合作辦學,在英國上過課,但畢業於北郵,“這是問題的關鍵”。

“PP10043”是美國前總統川普於2020年5月簽署的一項行政令,規定簽證官可以以學生(學者)就讀專業及研究方向、畢業於特定高校或接受CSC資助等為由拒發簽證。

與“PP10043”相關聯的拒簽理由是“212(f)”,即以國家安全名義拒絕外國人入境。如果美方認為該留學生入境會損害美國利益,就會觸發該條款拒簽。因“212(f)”被拒,張同學不甘心地追問:“是因為我的本科學校嗎?”對方以公事公辦的口吻答覆,具體細節不便透露,原因可上網查。

張同學從北航畢業後,在國外工作多年,回國後萌生了繼續深造的想法。他辭去工作,專心準備了近兩年,成功申請到美國某大學科技創新碩士。“一方面,我擔心會出問題,特意趕早,6月初就去辦簽證;另一方面,我也過度自信,覺得自己出國多年、又回來了,並且離開學校很多年了,被認為涉及敏感技術的可能性應該很低。沒想到結果會是這樣。”他沮喪地說。

同樣不解的,還有黃同學。“退一萬步說,就算STEM(即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被另眼相看,可我並不是啊。”她的專業是臨床藥學,四年的博士生涯已過四分之三,最後一年要求在美國完成實習,卻陡然生變。去年,由於國內使館停辦簽證,她特意前往柬埔寨辦理。“簽證官問了我的研究資金來源,我就告訴他CSC資助了一些生活費,然後就被拒了。”

畢業於所謂“敏感校”理工專業的趙先生的被拒簽經歷“漫長而簡單”。他申請簽證主要為了“支持家庭”。妻子好不容易拿到了赴美訪學機會,他和孩子申請家屬簽證順理成章。三個月後,妻子和孩子的簽證獲批。又過了三個月,他正式被拒。第二次面簽,儘管他提醒簽證官家人已在美國,但對方隻問了他的學校和專業後就拒簽了。“全程不過兩分鐘。”家人分隔兩地,令趙先生時刻揪心。

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還有很多。許多學生抱怨,只要學習背景觸碰到他們過於敏感的神經,簽證官就會使用“PP10043”“簡單粗暴”拒絕簽證,並不給出詳細的評估。

被拒簽學生均為申請赴美攻讀博士或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受影響專業不限於理工科,也包括文科、商科

今年5月,20餘名被拒簽學生發起“ANB學術無國界”行動,一些志願者也加入其中。儘管面臨經費等困難,他們仍積極收集案例,準備起訴美國政府。

“今天被封鎖的多是理工科學生,下一次難保不會擴大到文商法;今天被禁止前往的是美國,下一次難保不會被更多國家拒之門外。沒有任何一項科技可以通過閉門造車來發展進步!”“ANB學術無國界”在一條微博裡寫道。

據了解,這500多名被拒簽學生均為申請赴美攻讀博士或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大部分學習電氣電子工程、計算機、機械、化學、材料科學、生物醫學等理工類專業。擬就讀的美國高校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學院等,約四分之一學生獲得了美方獎學金,絕大部分學生辦理簽證的時間是在美新政府上台後。從收集情況看,受影響的專業不限於理工科,也包括文科和商科。

“並不是因為我們犯下了什麽過錯,而是因為我們的專業背景,很荒謬也很無奈。”一些被拒簽的留學生抗議說。

“ANB學術無國界”志願者王同學告訴記者,留學圈知道有份“黑名單”,和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有關。該組織一直打著“智庫”名號跟隨美國反華勢力炮製虛假涉華報告,汙蔑抹黑中國。ASPI曾發布《中國國防高校追蹤報告》(China Defence Universities Tracker),將中國多所大學的“風險等級”做了劃分。大家發現,這也與之後涉及拒簽高校有一定重合。

美方惡意打壓中國留學生和學者的無理行徑引起了美國教育界的關切和擔憂。黃同學稱,對於這種“寧可錯殺、絕不放過”的政策,美國校方表示“同情且不解”,建議休學一年。莫甘娜介紹,大家已向至少40所美國院校發出聯名信,呼籲關注支持,得到近半數回應。有個別學校卻停發I-20表格,“大概是覺得拿不到簽證吧”。

6月10日,美國教育委員會主席米切爾代表全美30個高等教育機構致函美國務院等相關機構負責人,表示“收到了關於10043號行政令廣泛適用而引發麻煩的報告”,對由此延誤中國學生學術生涯和關鍵項目進度表示關注,要求予以說明。

限制中國留學生簽證本質上是一種對華技術封鎖,美國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遏製打壓延伸到留學領域

去年4月,美國反華議員湯姆·科頓宣稱應禁止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理工科。科頓汙蔑赴美中國留學生“搶走美國人的工作、偷竊知識產權,設計可以用來攻擊美國人民的武器與設備”,稱美國大學“訓練了這麽多中國的精英人才”是“醜聞”,應重新審視向中國發放學生簽證的政策,禁止中國學生選修研究生層面的理科、工科專業,而只能選文科。

科頓宣稱:“中國學生想來的話就應該選修莎士比亞的著作和《聯邦黨人文集》,這就是他們應該從美國學習的,而不是量子計算與人工智能。”隨即,科頓和另一名參議員布萊克本提出一項議案,要求禁止向赴美從事STEM研究的中國公民發放學生簽證。

不久後,白宮便發布了一項名為《禁止部分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入境》的禁令,即“PP10043”。這份第10043號總統行政令,是一份徹頭徹尾壓製中國學者的禁令。禁令稱:“中國當局利用一些中國學生,主要是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作為非傳統的知識產權搜集者。因此,本科以上水準的中國學生或研究人員,如果是或曾經與解放軍有關係,很有可能被中國當局利用或拉攏。鑒於以上情況,我(川普)認為某些中國公民申請F或J簽證進入美國學習或研究將損害美國的利益。”

禁令於美國東部時間6月1日生效。受此影響,截至2020年9月8日,美國國務院已撤銷1000多位中國公民的簽證。

“美國限制中國理工科留學生簽證,本質上是一種對華技術封鎖。”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孔元稱,美國的軍事霸權、金融霸權、科技霸權這三大霸權體系中,科技霸權分量很重。近年來,美國在科技研發和人才競爭領域的焦慮感越來越強烈,不僅其自身、且熱衷於聯合盟友打壓我國高科技企業,這種針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遏製與打壓,如今已延伸到留學領域。

事實上,自2018年3月以來,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特別是圍堵我國高科技企業和科研院所,就已成為美國打壓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當年6月,美國限制了部分STEM專業中國留學生的簽證,受限領域包括機器人製造應用、航天航空、高科技製造業等。

新上台的拜登政府雖在許多政策上與川普時期不同,但其在高科技領域對我國的打壓仍在繼續。其以“蕭規曹隨”的政策對待中國留學生,這500餘名學生多是在美新政府上台後遭到拒簽。

孔元稱,美國民主黨精英對於中國威脅的認知不同於共和黨,他們主張中美競爭焦點應放在經濟和技術領域,美國決策者不但要儲備製衡中國的“硬實力”,也要關注中國影響力提升所積蓄的“軟實力”和“銳實力”,為此拜登政府倡議組建技術聯盟,聯合有關國家共同開發可信任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5G/6G基礎設施系統,制定互聯網和其他技術的規則和標準。

“我國必須妥善應對,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崢指出,要在反對美國技術霸權欺凌行徑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實施開放式創新戰略,持續擴大國際科技合作交流,為我國新時代科技創新發展贏得更多國際共識、拓展更多合作渠道;同時要立足自身優勢,緊跟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美方開歷史之倒車,嚴重損害中國赴美留學人員合法權益,使國際學術交流的價值遭遇挑戰

美方惡意打壓中國留學生和華裔學者的無理行徑,在留學圈、教育界和科學界引發廣泛關注和擔憂。

選校帝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王先鵬告訴記者,在行政令頒布之前,一些敏感專業也會被check或拒簽。“中國留學生一般都會選擇再簽,然而在目前有明確法令的情形下,留在國內或更換留學目的國是兩個主選項,通常英國等以英語交流為主的國家是首選。”

美方針對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人為設置的政策障礙,還包括2018年11月由時任司法部長傑夫·塞申斯提出的“中國行動計劃”。美方稱“非傳統情報搜集人員已經侵入了知識產權領域,包括實驗室、大學和國防工業基地的研究人員正在被利用,進行了與美國利益相悖的技術轉移”。此後,美國司法部對參加中國高校或科研機構合作的科研人員,包括美國本土科學家和華裔科學家,已提起至少20余起刑事訴訟。如哈佛大學利伯案、麻省理工陳剛案,以及埃默裡大學李曉江案等。

美國的上述做法嚴重損害了中國赴美留學人員合法權益,破壞了中美正常的人文交流。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答記者問時稱,這“與美方自我標榜的開放自由等理念完全背道而馳,與開展國際人才交流的時代潮流背道而馳,與中美兩國人民開展友好交流的共同願望背道而馳,是開歷史倒車”。

在關切中國留學生和華裔科學界遭際的同時,人們也揪心於類似事件對國際學術交流價值形成的挑戰。

李崢分析,縱觀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科學技術正是在不斷跨國界、跨領域融合創新中取得長足進步。美國科技優勢的建立,也是基於其集中了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世界科技聯繫日趨緊密的時代格局中,國際間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已經成為滾滾潮流。美方針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限制和所謂‘中國行動計劃’,正在使國際學術交流的價值遭遇挑戰。”

“科學沒有國界,知識屬於全人類,只有交流、研討和教學相長,才會獲得成果,並讓所有人受益。”《百科知識》雜誌副主編張田勘介紹了美國獨立組織JASON一份報告:“相比於將某些基礎科研領域對外隔離,科研開放和吸收外國優秀人員的益處更大……保持領先地位將要求美國繼續在全球吸引和保留最優秀的科學人才”。“從JASON的報告可以看出,中美科學交流帶給美國的好處遠遠大於壞處。”張田勘說。

科學發展到空前繁榮的今天,貧困與發展不平衡的痼疾依然存在,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汙染、資源耗盡、生物滅絕、病毒變異等人類面臨的生存壓力前所未有。過去一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更是證明了國際科學交流的價值。“人類最大的共同對手從來不是彼此,只有攜手團結、科學理性地應對自然的挑戰,才有更加美好的未來。”張田勘說。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客戶端

編輯:楊萌

流程編輯:郭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