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森豪威爾地位受英國人挑戰,“有我沒他”,蒙哥馬利差點被解職

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著世界格局的變化,作為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無疑是這場世界大戰中的最大受益者。然而,在美軍參戰初期,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英國,一直主導著盟軍的軍事行動,這讓國家實力巨大的美國很不服氣。

隨著戰事的繼續,美、英雙方的明爭暗鬥更加激烈,以至於西西裡島戰役,演變成一場雙方軍隊的“賽跑”,並在重大問題上出現分歧。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英國,不甘淪為美國的“跟班”,上演了一出出爭權奪利的鬧劇。

巴頓戲弄蒙哥馬利,英國人沒有輕饒他。

西西裡島戰役,一向看不慣蒙哥馬利等人的巴頓,將美軍的實力展現得淋漓盡致,絲毫不給英國人面子,甚至是故意羞辱。美軍將領自然是心領神會、哈哈大笑,而一直以“老大”自居的英國人,看到了美國的實力以後,危機感驟然增加。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美國在重大問題上不再聽憑英國人的擺布。按照丘吉爾的戰略設想,以西西裡島為跳板,從南方攻擊德國的“軟腹部”,既在歐洲問題上與蘇聯保持距離,又將美國系在自己的“戰車”上,維護英國在歐洲的利益。

殊不知,美國的戰略利益是在全球,雙方的出發點從開始就出現了嚴重分歧。美國堅持在法國登陸,“開辟第二戰場”,就是策應蘇聯在東線的反攻,並擴大在全球的影響力。儘管雙方和氣一片,但美國的強勢還是讓英國人感到憤恨。

作為美軍象徵的巴頓,不僅一向看不慣英軍,而且在西西裡島戰役中大放異彩,徹底壓過了英軍的勢頭,還借機羞辱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蒙哥馬利。也就是說,巴頓的驕橫徹底地激怒了英國人,他們要找一個機會,對其進行打擊報復。

在巴頓身上找毛病,簡直就是輕而易舉。事情源於西西裡島戰役期間,巴頓掌摑2名“貪生怕死”計程車兵,引起了國內一片嘩然,紛紛指責巴頓的野蠻;在英國,更是要求盟軍司令部解除其軍職,巴頓成為了英國人借題發揮的目標。

艾森豪威爾十分清楚,英國人別有用心,想借機打壓美軍在盟軍中的勢頭,並不斷在背後推波助瀾,將本該屬於軍紀的問題,擴大成政治影響。他一面解除巴頓職務,讓其避開風頭;一面對英國媒體發出警告,適可而止,不要太過分。

丘吉爾支持,蒙哥馬利挑戰艾森豪威爾的權威。

1943年9月,盟軍在完成西西裡島戰役後,即刻向意大利南部發起了進攻。而此時的巴頓也因掌摑事件,以及英國人在背後“搞鬼”、小題大做,最終被解除職務。作為老朋友的艾森豪威爾,自然明白其中的緣由,但以大局為重,忍了下來。

扳回一局的蒙哥馬利,躊躇滿志地率領部隊進攻意大利,本想趁著意大利投降,迅速推進到德國南部,但反應更迅速的德軍,一夜之間解除了80萬意軍的武裝,並阻止盟軍於古斯塔夫防線。再加上美軍戰略調整,不再投入一兵一卒。

也就是說,丘吉爾打擊德國“軟腹部”的計劃徹底泡湯,蒙哥馬利也只好返回倫敦準備諾曼底登陸,但讓他們念念不忘的,還是盟軍的指揮權。艾森豪威爾作為盟軍最高統帥,卻處處受到丘吉爾、蒙哥馬利等人的刁難,不斷地挑戰其權威。

一是,制定登陸法國計劃時,高高在上的蒙哥馬利,經常不參加最高軍事會議,但在計劃頒布的時候,再一次推翻盟軍最高司令部的計劃,並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艾森豪威爾本著團結的目的,同意了他的修改,並將戰役延後一個月實施;

二是,登陸法國後,蒙哥馬利指揮的第21集團軍群,進展並未達到預期,但要東西的本事很大,不僅要走了原屬美軍的裝備補給,而且希望能夠統一指揮地面部隊。面對無理的要求,在美軍將領的支持下,艾森豪威爾親自接管了地面指揮權。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丘吉爾為了抗衡美國,晉升蒙哥馬利為元帥,在軍銜上壓過了艾森豪威爾。然而,地位是靠本事說話的,美軍已逼近巴黎,而蒙哥馬利卻在卡昂停留了35天,為了避免難堪,他甚至試圖說服艾森豪威爾讓美軍停下來。

隨著美軍的地位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丘吉爾、蒙哥馬利等人依然希望英軍在盟軍中擁有一定的地位。然而,實力是硬道理,自開戰以來,美軍的投入與獲得的戰績最多,而英軍的表現常常受到美軍的嘲笑,甚至艾森豪威爾對其越來越沒有耐性。

成為元帥的蒙哥馬利,越來越放肆。

1944年9月,為了英國本土不再遭受德軍V型導彈的襲擊,並吸引全世界的眼球,剛剛晉升為元帥的蒙哥馬利,一改過去謹慎的態度,極力主張在荷蘭實施,以空降作戰為主的“市場花園行動”,但艾森豪威爾以冒險為由不同意。

蒙哥馬利毫不客氣地與其爭執起來,甚至是大喊大叫,艾森豪威爾嚴肅地提醒道:“鎮靜些,你不能這樣對我說話,我是你的上級”;理虧的蒙哥馬利忙說:“對不起”。艾森豪威爾考慮再三,最終還是同意了他的計劃,原因有三:

一是,盟軍登陸法國,英軍表現平平,完全被美軍的戰績所壓製,作為昔日的帝國卻拿不出帝國的實力,心情可以理解。再加上,以巴頓為首的美軍將領,也處處看英軍的笑話,也確實需要一場勝利,確定英國在同盟國的地位,恢復一些威信。

二是,“市場花園行動”是為了消除英國本土,免受德軍導彈的攻擊,而英國又是盟軍反攻歐洲的戰略大本營,遭受襲擊還有國際影響的問題。也就是說,儘管該行動過於冒險,但於公於私,他應該支持蒙哥馬利的方案。

當然,還有一個不能說的理由。一向高高在上的蒙哥馬利,眼裡根本就沒有他這個盟軍總司令。同意該方案,就是給他一個充分展現的機會,一旦搞砸,勢必有所收斂。電影《夏洛特煩惱》有句話很貼切:“讓一個人毀滅之前,必須先讓其膨脹!”

結果正如艾森豪威爾所預料的那樣,“市場花園行動”以慘敗而告終。蒙哥馬利確實收斂了一段日子,但好景不長,阿登戰役中美軍損失慘重,英國報紙對艾森豪威爾大加抨擊,他也召開記者招待會,暗示美軍逃跑,是英軍阻擋了德軍的進攻。

對蒙哥馬利徹底失去耐心的艾森豪威爾,給馬歇爾拍電報稱:“有我沒他”。說白了,以辭職為要挾,希望美國政府施壓,向英國提出解除蒙哥馬利的職務。這件事確實鬧大了,不知所措的蒙哥馬利忙寫了一封道歉信,保住了職務。

從表面看,美、英兩軍將領間的爭鬥,不僅僅表現在搶主攻、獲得補給優先權等等,而且相互指責和看笑話,甚至是拆台或惡意攻擊;但從深處分析,背後的國家利益才是雙方爭論不休的根本,尤其是英國人,更不甘心淪為美國的“跟班”。

蒙哥馬利再鬧,最終還是國家實力說了算,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蒙哥馬利傳》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