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ofo小黃車: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零在外頭?

摩拜賣身

近日,摩拜單車翻開了新的一頁。

2018年3月31日(星期六)下午,由董事長李斌發起,摩拜單車召開了一場決定其前途和命運的董事會。次日凌晨,會議對美團收購摩拜方案初步達成共識。

4月3日,摩拜向所有股東發出了當晚在北京召開股東大會的通知。次日凌晨,股東大會通過了美團以37億美元全資收購摩拜單車的決議

10億美元債務、12億美元現金、15億美元美團股份

短短3天時間,共享單車的格局就換了天地。

雖然美團王興在隨後的聲明中提到,“摩拜將繼續保持獨立品牌、獨立運營,為所有用戶繼續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將最大程度保護用戶和合作夥伴的權益,繼續為行業為社會創造價值。摩拜的管理團隊將保持不變,王曉峰將繼續擔任CEO,胡瑋煒將繼續擔任總裁,夏一平將繼續擔任CTO,我將擔任董事長。”

但自此,摩拜成了美團的“門下走狗”,胡瑋煒、王曉峰、夏一平等創始團隊不再有最終的決策權。

據第一財經報導,摩拜CEO王曉峰在昨晚的股東大會上發表了這樣一番感慨:

摩拜其實有機會成為國際化的公司,自己的態度一直都是堅持公司獨立發展,但胳膊擰不過大腿,在中國,創業公司永遠繞不開各種巨頭。

在資本面前,一切都顯得那麽不堪一擊。

雖然摩拜沒能在創始團隊的掌控中繼續成長,於個人價值實現上有所缺憾,但能加入騰訊系並直接套現上億美金卻也不是壞事。

與因並購而處於風口浪尖的摩拜不同,ofo最近一直很低調,仿佛在“刻意”回避。

到底為什麽會出現現在的狀況?我們需要回顧一下這場共享單車戰爭的始末。

作為共享單車市場上唯二的巨頭之一,ofo從始至終經歷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共享單車早期(瘋狂擴張)

2015年10月底,在北京大學校園內,上線僅一個多月的ofo日訂單數便已高達3000單。這次實驗性質的嘗試讓ofo創始人戴威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對此,他算過一筆账。

我們的自行車的成本不到300元,若按照12個月報廢來算折舊的話,我們每天的折舊不到1元。

我們每個運維人員大概負責300輛車,一天薪水100塊,平攤到每輛車上,一天的成本也不到1元。

所以總體簡單算下來,我們的毛利大概在70-80%左右。

戴威自己信了,投資人也信了。

2016年初,隨著迅猛的發展勢頭,ofo完成了其A輪融資。有了充足的彈藥,隨之而來的便是瘋狂擴張和投放。

彼時共享單車已經成為了風口,相關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在這個階段,共享單車企業面臨很多問題。

1、丟失率奇高

在早期,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其中沒有電子定位系統的ofo尤甚。

一方面偷車賊笑了,那麽多無人值守的單車,仿佛一夜之間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了共產主義——物質極大豐富。

另一方面低素質人群也笑了

上私鎖、改裝,等等公器私用的手段層出不窮。

甚至有人專門開車將單車從城市運送到郊區,拆掉鎖供自己家庭使用。

2017年初,卡拉單車因丟失率過高導致投資人撤資,被迫回收全部單車。上線還不足30天,丟失率竟然已高達76.5%。

共享單車在早期的慘烈程度可見一斑。

2、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

比如亂停亂放影響市容和正常的交通秩序。

明明是大家出行的公共太空,現在被擺滿了各色的共享單車,花花綠綠的顏色看著都鬧心。

還有各式各樣與共享單車有關的奇葩事件,比如用共享單車碰瓷,一言不合甩你一臉自行車;比如在車座上放針頭,傳播病毒;還有用共享單車車筐載人導致受傷等等...

另外,當一家共享單車公司倒閉之後,其押金往往不能實時退還給用戶,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並且街頭的共享單車被閑置也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

誠然,共享單車極大的方便了大家的短途出行,但是所引發的相關問題卻也不容忽視。

共享單車中期(精細化運營)

當共享單車擺滿街頭,泛濫成災的時候,丟失率已不再成為問題,也不會再有人玩兒各種花樣,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

並且,得益於此,黑摩的、三蹦子、狗騎兔子這個城管久治不絕的問題,竟然被一舉KO,共享單車可謂功不可沒。

瘋狂的融資、擴張、融資、再擴張這個循環停滯,共享單車企業如何實現精細化運營(降低成本),成了首要任務。

ofo在單車運維方面做得還算不錯,除了及時調度、檢修車輛、將轄區內的車輛擺放整齊、對車輛進行保養維護外,ofo還會清潔車身。

並且據ofo對媒體稱,它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共享單車大數據平台奇點系統,通過用戶特徵、車輛位置、騎行軌跡,以及速度、地域等大數據,更精準、更智能地實現單車運營。

“通過奇點系統,我們可以對具體區域進行供需預測,對車輛進行科學調度,實現供需的合理匹配。”

然而,即便如此,共享單車企業也不可能擺脫重資產的帽子,無論是造車還是運維,都花費巨額資金。

這樣的情況下,盈利模式變得尤為重要

“ofo在早期將盈利模式想簡單了”

一位投資界人士向某媒體算了筆账:從前幾個月的數據看,ofo每輛車每天約被騎行2.5次,按客單價1元計算,每輛車每天獲利2.5元,在一線城市中,多數車輛的使用率較高,若一輛車在每年有250天被騎行,則可創造收益600餘元。

眾所周知,ofo的單車造價並不高,約在200-300元左右,但其損壞率卻居高不下,這也導致了多數收益會用於人力維護,“所以靠騎行盈利並不賺錢,至少賺的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剛剛過去的冬季,騎行人數減少,但由於單車本身的特性需要定期維護,所以運營成本並不會下降。

所以即便經歷了天使、Pre-A、A、B、C、D、D+、E輪融資,依然供不起這個燒錢機器。

2018年1月12日,騰訊科技報導ofo手上的現金僅能支撐一個月。隨後,ofo小黃車通過官方微博作出回應稱,公司資金流非常健康,相關報導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謠言",已著手起訴發布報導的騰訊科技。

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3個月,騰訊科技的“謠言”確實不攻自破

然而,在此期間,ofo進行了兩次外部“融資”。

2018年3月4日,ofo創始人戴威通過動產抵押的方式,先後兩次將公司共享單車作為質押物,換取阿里共計17.7億元借款。

2018年3月13日電 ofo小黃車宣布完成E2-1輪融資8.66億美元。

摩拜在賣身於美團的時候負債金額為10億美元,作為其最直接的競爭對手,ofo的負債數字會是多少呢?

筆者當然給不出答案,但是說ofo沒有負債筆者是不信的,否則也不會急迫到短短十天內爆出兩筆“融資”。

共享單車後期

筆者認為,美團全資收購摩拜開啟了共享單車大戰的後期

種種原因,摩拜與ofo並沒有像之前的滴滴與快的一樣合並,而是由團隊裹挾著各自的投資人燒錢不止。

僵持到現在兩年的時間,竟然在短短3天內即宣告易主。

一切來得太過突然。

是什麽促使摩拜做出這樣的決定?

仔細分析整件事情的脈絡,我們不難發現,首先,前文提到的美團以27億美元(加10億美元債務)的實際作價全資收購摩拜

然而,此前據品玩文章透露,摩拜還有第二個選項,滴滴給出了一個口頭的offer,與軟銀聯合投資10億美元,使摩拜公司估值可以維系在45億美元。

一個27億美元,一個45億美元。

這群逐利的投資人竟然選擇了前者並達成共識。

原因無它,因為“前”。

前景的“前”

眼見得共享單車大戰無休無止,巨額資金被套牢,即便成為最終的勝出者,共享單車變現能力也存疑的情況下,委身美團當然是穩妥的選擇。

反觀ofo,它的投資人如何呢?馬化騰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

小股東被套牢,ofo被當做阿里的支付推廣工具。目前看來,這種情況短期之內仍將繼續。

在正面戰場,阿里太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了。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