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融業的底層邏輯變了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

科技浪潮下,互聯網江湖英雄盡起,藩籬被打破,金融牌照終於飛入尋常百姓家。不過,從高不可攀到觸手可及,卻未必都是驚喜。

2013年以來,於互聯網機構,金融牌照時而為香餑餑,時而為燙手山芋,冷暖之間,折射出金融業底層邏輯的演變。

趁虛而入

本世紀初,互聯網大潮席卷各行各業,零售、餐飲、出行、娛樂等產業相繼完成互聯網改造,線上場景愈發興盛,對線上金融提出需求。

而金融業,一直處於國民經濟金字塔尖,雖服務實業,又儼然高於實業。在塔尖待久了,傳統金融機構習慣了躺著賺錢,對實業新趨勢視而不見,愈發脫節,線上化動力不足。

線上金融嚴重滯後於線上場景,“被逼無奈下”,線上場景方趁虛而入,開啟了場景自金融探索,互聯網金融崛起了。

2004年的第三方支付,2007年的P2P,2010年的電商小貸,甚至2013年的寶寶理財,都是撿了傳統金融機構“不作為”的漏,在市場縫隙中萌芽、壯大。

壯大後,合規愈發重要,互聯網機構對金融牌照的渴求強烈起來。

銀行、保險、證券、基金、信託等主流金融牌照門檻太高,互聯網機構有心無力,小牌照成為主流選擇,主要包括兩類:

一是小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區域性股權市場等地方性牌照;

二是第三方支付、消費金融、民營銀行、基金銷售、保險代理、保險經紀等一行兩會直管的牌照。

火熱申牌潮中,只有P2P創業者無牌可申,略顯尷尬。好在,上有國務院“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定調,下有金融巨頭布局P2P穩定軍心(平安、國開行、招行都有過深淺不一的布局),資本、創業者、實業集團,對P2P熱情不減。

彼時,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等傳統金融機構正沉浸在大資管的繁榮之下,把互聯網機構、實業集團高舉高打、“集卡式”申牌視為小打小鬧,不屑一顧。

2012年,證監會召開券商創新大會,鼓勵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發展資管業務,銀證、銀基登上舞台,大資管黃金時代開啟。

之後的幾年裡,銀行理財手續費收入增長提速,到了2016年,16家代表性銀行理財手續費收入超過2400億元,其中四大行超過1500億元。反觀互聯網金融的實踐,苦活累活不少,不但不賺錢,還要不斷砸錢。銀行聚焦大資管業務,顯然“高明”很多。

不過,輕鬆得來的總是短暫,辛苦打下的才是江山。

當金融機構脫實向虛的模式被糾偏,大資管夢破,銀行理財收入掉頭而下;回過頭來搞零售轉型、科技驅動時,發現昔時的小不點已成巨頭,竟追趕不易。這已是後話,不再多言。

去牌照化

2016年之前,互聯網機構享受著“業務大發展、牌照大豐收”的高光時刻,抓住傳統金融機構脫實向虛的時間縫隙,打了漂亮的一仗。

不過,孫悟空本事再大,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牌照既是盾牌,亦是枷鎖。當互聯網機構把牌照握在手上,獲得合規身份,也跳進監管柵欄裡——作為被監管者,失了自由身。

金融監管天經地義,不過從市場演變角度看,強監管的來臨,的確促成了互聯網金融的轉向。

2016年,互聯網金融強監管來臨,導火索是e租寶、泛亞等非法集資事件,監管重點是非法集資和資金安全,P2P和線下各類投資理財公司是重點關照對象。

2017年,傳統金融強監管來臨,為切斷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之間的傳染鏈條,地方股交所/金交所成為監管重點,各大互聯網平台揮淚下架各類金交所合作產品,丟了定期理財產品這個大市場。

就各個業態來看,P2P一直以《P2P網絡借貸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為藍本推進合規整改,等待備案,且整改期間,新設P2P平台不予備案;支付行業沿著斷直連、備付金集中存管的大方向有序推進,支付牌照暫停發放;消費金融繼續享受政策扶持,卻也因校園貸、現金貸、套路貸等輿論熱點問題頻頻引發監管之手糾偏;網絡小貸牌照停止審批;民營銀行牌照沉寂兩年之久才再度開閘(2019年5月23日江西裕民銀行獲批)……

組合拳式的互金強監管帶來兩個顯著變化:

一是業務形態小微化。草莽階段傍大戶起家的平台,好比42碼的腳套不上35碼的鞋子,始終不習慣與小微客戶打交道,不得不黯然退場。存續的機構,也收起了500強的心,踏踏實實服務普惠客群。

二是科技能力產品化。自身不能無限膨脹,多餘的流量、成熟的科技只能走出體系外,與遭遇轉型困境的傳統金融機構一拍即合,科技賦能遂成為雙方停戰止戈、進而精誠合作的紐帶。

隨著科技賦能成為潮流,互聯網巨頭在開放平台中發現新天地,業內又興起一股“去牌照化”暗流。

2018年,相繼有巨頭公開表態,要做科技平台、不與傳統金融競爭。存留的自營業務,被解釋為一種試驗田——在試驗田上跑通業務,繼而更好地輸出科技能力。

其他如今日頭條等巨頭布局消費金融,寧願選擇以引流入手,而非申請牌照。

同時,在對外宣傳上,大家避而不談牌照,專心致志講科技競爭力。

牌照的價值,淡化了。如360金融等新秀,在業務高速發展過程中,自家小貸牌照的存在感微乎其微。據其招股說明書披露,自成立至2018年9月,自家小貸公司參與的業務量不足2%。

“去牌照化”暗流的背後,是機構對牌照背後監管之手的有意規避。唯一的例外是P2P,P2P對備案的渴求一直不減,且隨著監管收緊愈發強烈。不過,那是生存欲,自當別論。

樹不能長到天上

金融若能躺著賺錢,受點監管算什麽呢?去牌照化的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正當互聯網機構對牌照的熱情大不如前時,國家對金融業的定位,也發生了改變。

本世紀初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提速,經濟實力顯著提升,作為資本供應方,金融業功不可沒,也從中賺取豐厚利潤。

不過,利潤並非都來自服務實體經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出口受阻,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上市銀行淨利潤卻快步提升,迎來了黃金增長期。自那時起,銀行就走上了脫實向虛的自增長之路,盈利能力逐步脫離實業束縛。

尤其是2011-2015年間,實體經濟處於轉型升級的困難時期,銀行轉而大力拓展房地產、融資平台和大資管業務,淨利潤繼續保持高增長。期間,上市銀行淨利潤在A股全部公司中佔比提升近10個百分點,絕對額佔據半壁江山。

一增一減,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減弱,實體經濟對銀行的約束也減弱。

但樹不能長到天上,實體經濟是國家競爭力之本,也是金融業健康發展之本。偏離實體經濟的發展模式,注定不能持續。

2015年,針對實體經濟面臨的問題,國家開始推動“供給側改革”,強調“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在此背景下,急需對金融業脫實向虛現象進行糾偏。

2015年5月,人民日報發表《五問中國經濟——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形勢》,明確提出:“目前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全面上升,財政政策要把為企業減負擔、降成本作為政策重點,謹防出現經濟放緩、企業利潤減少但稅負增加的‘逆周期’現象。穩健貨幣政策要把好度,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把錢花到實體經濟上去。”

幾年整改之後,金融業也迎來一次供給側改革,核心目標是“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

至此,金融角色發生改變,不再是金字塔尖的明珠,風景這邊獨好;而是要成為塔基,腳踏實地、減費讓利,為實體經濟轉型撐起更大的空間。

在這個背景下,自生式增長的大資管業務遭到強力整頓,普惠金融成為各類金融機構的共同指標。

可高息不是普惠金融,暴利也不是普惠金融。以高利貸為特徵的現金貸產品,持續受到壓製;傳統金融機構通過提高利率來維持利潤增長的做法,也不受鼓勵。

還利於民,成為新形勢下普惠金融的重要內涵。換句話說,金融業輕鬆賺錢的好日子不再。

在互聯網機構眼裡,金融開始祛魅,金融牌照,自然也不複此前盛景。

監管套利遠去

2017年5月,二十國青年評選出中國新四大發明,掃碼支付位列其中。經輿論放大,中國金融科技一時風光無比。

不止掃碼支付,在大數據風控、智能金融領域,我國也都有領先之處。環顧過去這些年,我們究竟做對了什麽,才使得金融科技享譽全球呢?

金融供給的不足、互聯網機構的努力以及各種機遇、巧合因素,都有影響。但起關鍵作用的,還是監管因素。

一則是監管介入時點不同,進而塑造出不同產業生態。

我國介入時點在後,前期市場自由發展,在試錯中湧現出新模式、在競爭中培育出新巨頭,缺點是事後需收拾爛攤子;國外則傾向於第一時間介入,過早納入監管體系,新模式尚未長成便匯入主流金融體系,與傳統金融機構一個起跑線,模式創新被傳統巨頭收割,新金融機構長不大,“淪落”為探路者和輔助者,優點是風險可控。

二則是地方監管機構有意扶持,成為互聯網金融早期高速發展的重要推手。

互聯網金融具有收益本地化、風險外部化的特徵,地方監管者傾向於鼓勵金融創新、批複金融牌照來實現本地收益最大化。如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金融科技時代的地方金融監管》一書中所言,“地方政府既要負責地方金融業的發展以促進經濟增長,又要履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以防止金融風險,而在財政分權與經濟下行的情況下,目標存在衝突,造成了金融穩定的目標往往屈從於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標。”從結果上看,“屬地監管與全國經營之間的矛盾易導致地方金融行業的無序競爭”。

從牌照角度不難發現,互聯網機構青睞的小牌照多由地方監管、歸地方審批。

不過,隨著對“壓實地方監管責任”的強調,地方監管對於屬地金融牌照的態度,全面轉向防風險:前些年,各地爭搶金融牌照資源;這兩年,則開始對各類新金融機構談虎色變。

典型如P2P備案,最新政策明確了省級平台和全國性平台之分。放在五年前,各地都會表態多爭取幾個備案名額;現在,一些省市已明確表示不歡迎P2P業態。

監管套利不複存在,金融牌照的價值,又消減幾分。

迎接新常態

最後再回轉到行業層面。這些年,在科技浪潮下,場景與數據趨於集中,用戶與業務趨於集中,大家夥們舉足輕重,小機構們則舉步維艱。

數以千計的中小金融機構,或陷入轉型泥潭,或選擇鋌而走險。一場洗牌,在所難免。

行文至末尾,看到包商銀行被接管的新聞。看來,金融機構間的分化洗牌,來的比預期還要猛烈些。

金融業底層邏輯已變,分化與淘汰,正在成為新常態。

本文由“蘇寧財富資訊”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 ,壹圖網供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