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這種小蟲咬傷竟能致命!夏季高發期南京家長千萬注意!

暑假到了,不少寶爸寶媽都會挑選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帶自己的孩子外出遊玩,但在盡情享受自然美景時,一定要謹防藏在暗處的危機——蜱蟲。現在(5-7月)正式是高發期,了解蜱蟲的危害、如何預防和處理破蟲叮咬非常重要!!!

近日,一名4歲男童被蜱蟲鑽進頭皮的新聞就傳遍了網路。

遼寧大連的4歲男孩嘉嘉去野外遊玩時,被一隻蜱蟲鑽進後腦杓的皮膚裡。幸好家人發現及時,立即送醫,醫生成功將蜱蟲取出,嘉嘉未出現其他嚴重癥狀。

山東膠州的3歲孩子天天,被一隻蜱蟲鑽到頭皮裡,家人及時送醫手術才免去感染。

像這樣孩子被蜱蟲咬傷的案例每年都有發生,有些孩子幸免於難,但是也有些被蜱蟲咬傷的人就沒那麼幸運了。

今年4月到現在,南京鼓樓醫院已經收治入院有17例病人,還有些散落在門診,其中有2例入院時就已經出現嚴重,出現多器官的衰竭,進入ICU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小小蜱蟲究竟是什麼?咬一口怎麼還會致命?

蜱蟲體內有一種可怕的病毒,叫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也稱新型布尼亞病毒),這種病毒可以通過蜱蟲叮咬而傳播給人,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在顯微鏡下

目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在國內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湖北、河北、遼寧等多個省份。

主要集中在以上省份的山區、丘陵和森林地帶的農村地區,而發病的人群,也主要是戶外勞動和野外運動的人。

所以最近帶孩子去公園、

山林之類的地方一定要小心注意,

發現蜱蟲叮咬一定要

及時就醫!!!

潛伏期多久?發病癥狀有哪些?

圖片來源:鼓樓醫院

從鼓樓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吳衛華處了解到,被蜱蟲叮咬後,人最短在2-3天後發病,也有會在1個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左右。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一旦起病,最典型的病程可分為發熱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恢復期三個主要的過程。大多數人會表現為急性發熱,體溫一般在38.0 ℃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早期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傾向,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牙齦出血、球結膜出血,少數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現意識障礙、肺出血、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重症患者多合併神經、精神癥狀,預後較差。

該病病死率達12.7%-32.6%,而且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僅有對症支持治療。老年患者、合併基礎性疾病者、治療不及的患者往往到院後往往病情偏重,預後較差。但大多數患者經早期、及時、積極治療後一般預後良好。少數患者可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

如何避免被蜱蟲叮咬?

來源:視覺中國

首先,應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

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提倡穿長袖衣服;不要穿涼鞋;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穿淺色衣服可便於查找有無蜱爬上;針織衣物表面盡量光滑,這樣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遊活動結束後,旅遊者還要仔細檢查他們的身體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發現蜱後立即清除。

必需在野外作業或露營時,衣服和帳篷等露營裝備可用殺蟲劑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驅避劑等。

蜱蟲咬傷後如何緊急處理?

蜱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或用煙頭、香頭輕輕燙蜱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燙蜱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

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癥狀,要及時就診,診斷是否患上蜱傳疾病,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發現蜱蟲時,無論是在人體或動物體表,還是遊離在牆面、地面,千萬不要用手直接接觸,甚至擠破,要用鑷子或其他工具夾取然後燒死;如不慎皮膚接觸蜱蟲,尤其是蜱蟲擠破後的流出物,要進行消毒。

特別注意:已經出現了人傳人的病例

在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的尿液、糞便、唾液中檢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密切接觸患者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導致感染

家人特別是陪護的家屬要注意自我保護,接觸患者時注意帶防護設施,避免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或嘔吐物等,因為,除了蜱蟲叮咬可以感染病毒發病以外,正常人也可以通過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或嘔吐物而感染,近年來,鼓樓醫院已經陸續發現並確診了多例家人照顧病人而感染的的實例。

因此,和其它通過蟲媒傳播的疾病不一樣,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可以人傳人,了解這一點非常的重要,特別對已經患病者的家人來講,需要提高警惕,防止照顧病人而感染髮病。

來源:南京親子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