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比煙酰胺貴200倍,【實力大神】卻被diss成智商稅

Artist:Ivan Shishkin

自從成分黨興起,越來越多的童鞋開始關注成分;這本來是件好事,但貌似現在有點跑偏:評判某個產品的好壞,就是去成分查詢APP上,在成分表裡搜索諸如煙酰胺、視黃醇、蝦青素這類網紅成分;很多童鞋還特別喜歡關注煙酰胺的濃度,誰家濃度有10%,誰家濃度不夠3%,如數家珍;判斷防腐體系的標準,就是成分表上的防腐劑種類一定要少……

與此同時,如果看到了各種植物提取物、發酵產物、或者名字很樸素的成分,就認為這是忽悠小白做概念的產品,應該直接忽略。

看看這個成分表,VC+煙酰胺,濃度嗨挺高,600ml才5塊錢,心動嗎

然而……這是脈動的成分表。

▲脈動童鞋被迫跨界

“只靠成分表選產品,並不靠譜”——這是我們已經寫過很多次的問題。尤其是如果菇涼們沒有足夠的相關知識儲備,純粹對著成分表選“猛藥”產品,基本就屬於一步步走向“自毀”模式了。

事實上,高水準的原料和配方,從【成分表】上基本看不出太多端倪。

現在我國護膚品市場的大環境是——隨著成分黨的興起,很多新品牌/小品牌,已經迅速get到了中國消費者對於【成分表】的敏感,開始把【成分表】也作為行銷文案的一部分。在這種氛圍下,普通消費者就不要指望能完全依靠看成分表判斷產品水準了——【唯成分表派】,比完全不懂成分、只看口碑和品牌的【感性用戶】,更容易掉坑。

時光機

隨著一批成分被捧上神壇,自然還有一批成分被狠命吐槽,“天然提取物成分”就被封為了“智商稅成分“。

關於【天然成分】的迷思,我們曾經從“不要盲目追捧”的角度,寫過專題文,吐槽了一味追逐“無化學添加”的所謂“純天然”。

消費者往往很喜歡非黑即白的建議,要麽“買買買”,要麽“雷雷雷”,這就造成了這幾年隨著成分黨的“無基礎”興起,【天然提取成分】,一下子就從眾星捧月,變成了人人喊打。

天然提取類成分,到底有沒有用?

先上我們的觀點:

【天然提取類成分】可以很有效。

但是!

1,有效,並不是因為“無化學添加”;

2,到底是弱雞?還是霸王龍?只看【成分表】完全無法判斷。

之所以成為網紅,

【便宜】也可能是重要原因

煙酰胺,視黃醇,透明質酸,首先一定要肯定的是,他們都是功效靠譜的有效成分。

但有效的成分那麽多,其中不乏一些更溫和的同訴求成分,為什麽大家還是最推它們?使用成本相對比較便宜,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與此相對應的,不少【植物提取物】的使用成本,反而要高的吐血。

雖然面對最終消費者的護膚品定價中,非產品因素有很多(品牌溢價、廣告宣傳等);但護膚品原料行業是面向專業領域的,雖然其中也有某些貴價原料的價格與功效不成正比(比如“植物幹細胞提取物“,並不一定比同訴求的非幹細胞提取物的功效更強,意義更多的是對稀有植物原料的製備),但大體上還是能遵循一分錢一分貨,十分錢七分貨的規律。

時光機

這些關於護膚品原料的貴/便宜、功效與安全的強/弱,普通消費者從【成分表】上很難看出來。

隨便舉幾個例子

【糖水解物】

是個效果不錯的成分,由“五味子提取物”進一步精加工得來,雖然有個透著廉價低能的INCI成分名,但其實價格一點都不低能——價格是最貴的煙酰胺的200倍左右。

【印度獐芽菜提取物】

聽上去好像很“菜”的一個成分,其實對豎向皺紋很有針對性。常規濃度的使用成本,大概是煙酰胺的幾十倍吧。

【油橄欖果提取物】

第一眼看過去,貌似是個很普通、很傳統、用於調節膚感/味道的東西,實際是一個“抗老成分”中的獲獎專業戶。常規濃度的使用成本,也大概是煙酰胺的幾十倍。

當然,【便宜】不是缺點,【貴】也不是優點。但如果某些使用成本昂貴的有效成分,因為成本高廠商用的少市場推廣的少大家就認為它們不如一些耳熟能詳的成分好;甚至因為名字很“菜”、很“植物”,就被認為是“智商稅”,這反而是被收了“稅”。

很多醫藥界的重要成分,

源於植物提取

植物提取物,最常被diss的就是【功效】:是否有效?是什麽成分在起效?

所以我們不妨眼界看開闊一點,用更強調功效的【醫藥領域】來說明。

很多童鞋都覺得現代醫學開發出了很多非常厲害的新藥,但其中來自天然的藥物,頂多也就是一個【青蒿素】?其實遠不止如此。

現代醫學中最劃時代的技術之一,就是發現了【抗生素】。但抗生素最初是怎麽來的呢?

最初的【抗生素】,來自於細菌之間為了互相競爭、抑製其他細菌,所產生的分泌物。現在的抗生素藥物,雖然很多因為成本考量和技術進步,已經是人工合成的了,但還有相當大比例來自細菌培養提取。

這麽說可能不太直觀,舉幾個例子

【青霉素】

如果採用【護膚品】的命名方法,大概會叫“青黴菌發酵產物濾液”;

如果按【日貨代購】的習慣命名,應該會叫“青霉酵素”。

按照很多“無基礎”成分黨的成分表閱讀習慣,第一感覺又是個可以忽略不計的“智商稅”成分了吧?

【二甲雙胍】

醫學界幾十年不斷發掘出新功能的藥物,高血糖必備藥物,FDA迄今唯一認為可能具有延長壽命功效的藥物,看名字絕對是化學人工合成藥吧?

但它最初是從富含胍類成分的傳統中東藥材【山羊豆】裡提取出來的。並且早年都是從山羊豆中提取,後來為了成本等考量,逐漸改成人工合成。

如果用一般的【護膚品】命名方法的話,它的名字大概會是“山羊豆提取物”……是不是瞬間沒有了科技感?

【阿托品】

如果用【護膚品】命名方法,名字大概是“曼陀羅提取物”。

【嗎啡、可待因】

可以叫“罌粟果提取物”。

【普魯卡因】

可以叫“古柯葉提取物”。

【他汀】

“葡萄籽提取物”

……

再加上一些不太出名、但一看名字就知道是植物提取的藥物,比如【紫杉醇】【麻黃鹼】【雷公藤多苷】【長春新鹼】等等。

你看,天然提取直接使用,一直都是現代藥物的來源之一。而另一方面,從傳統【天然提取物】中找到功效成分並稍加改進,也一直是藥物研發的主要思路。只不過一般使用者日常較少接觸原研藥研發領域,沒有關注這些而已。

護膚品層面,很多人喜歡的【水楊酸】和【乙酰水楊酸】(阿司匹林),其實是由“柳樹皮提取物”水楊苷改進得來的。所以天然植物成分【柳樹皮提取物】也和【水楊酸】有同樣的功效訴求。

像【阿司匹林】這種,源自植物提取、經過人工改造而來的藥物還有很多,很多藥物更是經過了深度魔改到幾乎認不出來。比如最近一度被認為對新冠肺炎有一定效果、而備受關注的【羥基氯喹】,也是一個典型的源自植物提取的人工合成藥物。它的原型是來自“金雞納樹”提取的奎寧(金雞納霜),分子式C20H24N2O2。

▲奎寧

而【羥基氯喹】,就是基於【奎寧】修改出來的合成藥物【氯喹】的再改版。修改的說法主要是“吸收更好,並減少了氯喹的副作用”。

這種成分的改進,有點類似護膚品中大家很熟悉的【原型VC 】和各種【VC衍生物】之間的關係。

▲羥基氯喹

還有一點很有趣,這類來源於植物提取物的藥物,可能會被發現一些附帶效果,就像【羥基氯喹】【奎寧】【青蒿素】,除了治療瘧疾,現在還被認為可能對免疫系統的多種疾病或部分病毒感染有一定效果。【二甲雙胍】被發現可能對治療多囊卵巢、提升血管狀態等有影響。

在【護膚品】中使用的【天然植物提取】,有些也可能會不斷發現這種“意外驚喜”。

不要在護膚層面,

迷信【藥用成分】

很多童鞋迷信【藥用成分】,作為藥物使用的【植物提取成分】,就覺得有效;而用在【護膚品】裡的【天然提取物】,就全都一杆子打死,認為都是渾水摸魚的雞肋。

日常護膚,不要自行使用藥用產品/成分,藥物不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這點我們寫過專題文,吐槽在小x書上推薦【護膚藥膏】的行為。

時光機

事實上,醫藥領域,因為有專業的醫生來把控,只要有效,是可以允許一些副作用存在的。幾乎所有違法添加在【護膚品】裡的“高危成分”(如:糖皮質激素、氯化銨基汞、氫醌、抗生素等等),都是標準的【處方藥物】。

所以說,我國藥監局反覆發文勸導大家謹慎對待【械字號】【消字號】的護膚品,也是很苦口婆心了。還有很多商家總把“醫療產品比護膚產品更好”當成口頭禪,真的只能理解為商家的智商篩查手段了。

說人話

一味標榜自己“無化學添加”的產品是典型的商業行銷手段;但一看到【植物提取成分】就認為是雞肋,同樣不可取。

但是,雖然已經確認了很多【植物提取成分】都是有效的,可消費者如果真的想了解它們的功效,卻是一件頗有難度的事。這主要是由於【植物提取成分】往往是一個複雜的混合物,在以科學角度看待時總是希望能夠明確“到底是哪種成分在起效?”。因此,用現代科學的研究邏輯和方法來明確【植物提取成分】的作用機理,是現在科學界正在做的事。

【天然植物提取成分】,是強是弱,普通消費者看【成分表】是無法判斷的。

一個成分表裡有一堆天然成分的產品

既可能只是一篇由配方師精心打造的、順應我國“成分黨”風潮的行銷文案;

也可能是功力深厚的實力大神。

即使是擁有完全相同的成分表的兩個產品,也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使用感。

【便宜】不是缺點,【貴】也不是優點。但如果某些功效成分,因為成本高品牌用的少市場推廣的少大家就認為它們不如網紅成分好,這也是一種“行銷稅”。

雖然我們一直在和大家講成分、做科普,但我們也一直在說,對於“無基礎”的普通消費者——有一種【坑】,就是對著成分查詢網站/APP去數星星,並完全以此來判斷一個產品的好壞。以我們看到的案例來講,這種【坑】的踩雷風險,甚至高於完全不看成分的“純感受派”。

優先選擇那些——已經在成熟、規範的市場上,存在多年,並真實口碑良好的產品。

【成分】肯定是需要了解的,但我們認為,普通消費者關注【成分】的最主要意義,在於更加科學、合理地規劃自己的【護膚流程】和【產品搭配】。尤其對避免【過度護膚】,有幫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