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為什麽可以受益終身?

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家,儒、釋、道都說到了“天人合一”。

公元前300年的《郭店楚簡》:“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

意思就是《周易》是一部講述“天人合一”思想的書。道家的《道德經》同樣說的是“天人合一”。那“天人合一”到底有怎樣的內涵呢?為什麽會說它是受益終身的傳統理念呢?

中國自古以來被譽為神州,神州意思就是神選定的一塊天賜寶地。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不少人通過修道成為神。中國人被稱作是炎黃子孫,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他戰勝蚩尤以後成為了天下的共主。

歷史上有很多關於黃帝的傳說故事,據說黃帝在位100年,天下沒有出現盜賊鬥毆的現象,人們和睦相處,虎豹也不傷人,是“道行天下,德澤八方”的盛世典範。黃帝最後的圓滿飛升,啟迪了炎黃子孫可以通過修煉回歸於天,這裡的天就是神。

中國人常說“人在做,天在看”,“天命不可違”等等說的天,其實就是指的是神,人與神相連通,人怎麽可以達到神的境界呢?方式就是修煉。

“天人合一”的第二個理解是治,從治國理政的角度來講,古人認為只有天時地利人和,才能夠解決內憂外患。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認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從而提出了“天人合一”學說,繼而引申出“天人感應”。司馬遷寫《史記》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在《史記 天官書》中,司馬遷羅列了不少史實說明很多事情都是先天象表現出來,然後再在人間得到應驗的,所以古代的君主都非常重視敬天祭天,隨時體察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天道,當出現天災人禍的時候,往往會去思考,甚至下給自己下罪己詔。

下罪己詔最多的是唐太宗,一共下了28份。公元628年,旱、蝗並至,唐太宗下詔曰:“若使年谷豐稔,天下乂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願也,甘心無吝。”這份詔令的意思是希望上天把災難都降臨在他一個人的身上,是實實在在的憂國憂民情懷。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