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耕宇九天牧北斗:揭秘“牧星人”鮮為人知的故事

中新社四川西昌4月21日電 題:耕宇九天牧北斗——揭秘“牧星人”鮮為人知的故事

作者 郭超凱 呂炳宏

“5,4,3,2,1,點火!”4月20日22時41分,隨著口令的下達,一股明亮的火焰照亮大涼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托舉著北斗三號系統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騰空而起,直衝天際。

而此時,在漸入初夏的三秦大地、陽光明媚的東南鷺島,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以及布點全國各測控站點的科技人員正緊盯著螢幕的遙測數據,絲毫不敢松懈。

經過兩個小時的漫長等待,一聲響亮的“太陽能帆板展開”口令響徹西昌指控大廳,雷鳴般的掌聲再次響起。

4月20日22時41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第44顆北斗導航衛星。郭超凱 攝

2019年北斗首星在測控中心的牽引下順利入軌,與千里之外西昌的喜悅興奮相比,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大廳內工作人員卻異常平靜,因為對於他們而言,工作才剛剛開始。常年為衛星提供測控服務,這些遍布全國各地的測控系統科技工作者也被稱為“牧星人”。

“衛星上天后,還不能立刻脫離我們的‘繈褓’。未來的一周裡,衛星經過四次變軌、完成定點後,它才可以轉入長期管理階段,並開展正常導航服務。今年航天日,我們陪著它一塊過。”完成測控任務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華山”總調度蒙康告訴記者。

正如衛星入軌後仍舊需要堅守崗位,近二十年來,“牧星人”一直守護著“中國精度”。

2007年初,第4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在即,而分屬不同國家的2顆衛星佔據了北斗預定的組網位置。萬裡重洋外的談判桌上,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代表李恆年正帶領團隊圍繞外方專家提出的各種技術難題,一個個尋求對策,提出共位需求和擬采取的技術措施。經過反覆協調、認真核算,中方提出的方案得到外國專家一致認可,將三方利益最大化,為北斗爭取到了寶貴軌道資源。

然而,這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對“牧星人”的考驗還沒有結束,剛剛發射升空,它就出現故障,連續17天接收不到下行信號。面對瀕臨報廢的北斗,以李恆年為首的“牧星人”經過60天的緊急搶救,衛星終於恢復正常。

對衛星而言,大型故障鮮有發生,“小災小病”卻是家常便飯。作為中國組建最早、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在軌航天器管理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航天器長期管理部的科技人員們,不僅要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對在軌的北斗導航衛星進行日常測控管理,還要及時對在複雜太空環境中的北斗衛星進行診斷維修。正是靠這些“衛星大管家”們夜以繼日的守護,“北斗”才得以閃耀星空近二十載。

去年11月,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即將建成之際,“大管家”們利用20天的時間,為在軌運行的北斗導航衛星逐個“體檢”,為每顆衛星建立健康檢査明細表、檢查衛星周期重點遙測參數、總結衛星以往異常特點、分析星上常駐故障影響,並形成健康檢查分析報告。“航天事業高風險、高投入,保護好這些寶貴的國家太空資產,就是我們‘牧星人’的光榮使命。”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航天器長期管理部主任徐冰霖如此說。

資料圖:2018年2月12日13時0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二十八、二十九顆北斗導航衛星。 中新社發 趙昀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天上的“北斗”在組網,地面上的“北斗守護者”們也編織了一張大網。作為北斗導航地面運控系統的南部支點,代號“天涯”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三亞某地面站與分布全國各地的數個地面站,共同擔負著北斗衛星初始導航數據收發與處理的重任,其運行質量直接影響著整個導航系統的服務精度。

身在天南,心在北斗。自2012年北斗二號區域導航系統正式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以來,該站為該系統的穩定服務提供著有力支撐,依靠的正是一大批扎根天涯、以站為家的北斗人的無私奉獻。

從正式組網成功到今天,北斗二號區域導航系統為亞太地區連續服務了整整2310天,“牧星人”也為之堅守了2310天。

天河漫漫北斗璨,從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號首發雙星開始,一年多的時間,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牧星人”已經將20顆北斗全球組網衛星安全護送到位。對於這群“牧星人”而言,這又將是他們一塊日夜堅守的全新陣地。(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