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皇帝吃飯,防毒措施好幾道,為何擋不住下毒之人

此前的大錘說史,咱們講過一次,現代法醫鑒定技術,判斷清朝的光緒皇帝死於急性砒霜中毒。按照古代對砒霜的通常用法,這種毒藥很大可能是被施加於光緒皇帝的飲食中的。而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經常能夠看到,禦膳是有專人來品嚐試毒的,那麽到了光緒皇帝這裡,禦膳防毒,怎麽就全然沒有用處了呢?本期大錘說史,就為您講述,關於這個禦膳防毒的故事。

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歷史上,不乏因為食物被人下毒而死的皇帝,有名的比如東漢的漢質帝,就是被當時的外戚、大將軍梁冀派人在食物中下毒,結果中毒身死。因此,在皇帝禦膳中防備下毒是歷朝歷代都很重視的一個事情。到了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皇帝禦膳的安全防範措施已經發展得非常充分了。

在清代,每天皇帝一般要吃四頓飯,其中兩頓正餐,外加清晨的點心和晚上的便飯。每頓飯的菜肴品種以及所用餐具,都有文字記錄備案,由專門給宮內做飯的機構——禦膳茶房的負責人(總管)擬定,並且需要專門呈送給皇帝審定。所有宮廷常例菜肴之外的新奇菜品食品,都需要標注材料來源和烹飪者。

除此之外,清朝還有嚴格的嘗膳制度。按照大清會典規定,在禦膳茶房菜肴烹調出來之後,至少就要執行兩撥人去嘗菜,首先是做菜的廚子,然後是禦膳茶房的管理人員。如果廚子忘記嘗菜就給皇帝送過去了,那麽廚子本人要打50大板。

這裡大錘要說一件有趣的事情,根據現存的歷史資料,清代在禦膳房食品安全問題上,對廚子不嘗禦膳的懲罰是最低的,廚子的其他違規操作,都要比這個要懲罰力度大,比如備菜粗糙,像什麽菜裡有沙子啊,蘿卜不切塊整個兒就給端上去了啊,這些操作錯誤,一律打60大板。

如果是給皇帝做的菜,材料不衛生,諸如豬大腸沒洗啊或者燕窩裡面全是泥啊之類的,那麽要揍廚子80大板。而級別最高的懲罰,是廚子烹飪菜肴時觸犯了飲食禁忌,不顧食物搭配,生冷葷腥一起上,把皇帝給吃得跑肚拉稀了,那麽要打廚子100大板。從這個懲罰力度來看,反倒是廚子替皇帝執行第一道嘗菜試毒的步驟,如果不執行,懲罰力度最輕。

根據這則史料,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廚子在菜肴裡下毒弄死皇帝,罪行最小嗎?當然不是。因為禦膳茶房的廚子嘗菜,只是禦膳防毒流程中的第一道關口,而且是普遍必須執行的第一道關口,這道關口,只能擋住廚子自己下毒,而在後面的禦膳傳遞上菜過程中,如果只是靠廚子嘗菜,是擋不住下毒的,因此它屬於必要程式,而不是關鍵程式,所以懲罰力度才會這麽輕,況且廚子不嘗菜被揍50大板,前提是廚子沒下毒,如果真下毒了,那就不是50大板的懲罰,而是殺頭的死罪了。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菜肴從禦膳茶房出來之後,在遞送菜肴的過程中,至少會有兩名以上的太監互相監視。而根據末代皇帝溥儀的回憶,在禦膳擺到他面前,還要經過至少兩道嘗菜試毒的程式: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

這就是古代所謂銀針試毒的防毒措施,清代皇宮還有一些銀器餐具,也有類似的防毒功能,不過之所以古人認為銀子能夠鑒別出毒藥,其實主要是對砒霜這一類毒藥有作用,而且其原因並不是銀會跟砒霜發生化學反應,而是因為古代提煉砒霜技術不完善,砒霜產品中總會多少有一些硫化物殘留,硫化物碰到銀就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了黑色的硫化銀,從視覺上觀察就是銀接觸到砒霜之後,表面變黑了。

除了銀針試毒之外,溥儀要吃的菜,在送來之前都需要經過一個司膳太監先嘗過,這叫作“嘗膳”。其實在整個禦膳流程中,除了廚子之外,尚膳侍衛和司膳太監都有負責嘗膳試毒的職責。後來溥儀在日本人扶持下搞偽滿洲國,仍舊繼承了清朝宮廷禦膳防毒的這一整套流程——當時,給溥儀的菜肴做出來之後,先要由膳房的管事吃第一口,嘗毒之後,還要在菜盤子邊上放一枚銀牌,表示已經驗收,然後裝入食盒,並且貼上封條。由專門的侍從一路看護,送到溥儀飯桌前,並在查看封條無損、當面拆掉封條之後,溥儀才會吃。

偽滿洲國時的溥儀

聽了大錘的講述,列位讀者聽友肯定會發現,這一套禦膳的防毒程式還是比較完善的,至少對砒霜的防範效果應該是很不錯的。但是,為什麽光緒皇帝還是會中了砒霜之毒而死呢?

其實這個非常好理解,按照《清稗類鈔》的說法,光緒皇帝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被慈禧太后軟禁,其吃飯的規格雖然名義上還是按照皇帝禦膳的規矩,每頓飯看起來也有幾十道菜,其實實際完全不是那麽回事,距離光緒稍微遠一點的菜肴,不是冷的就是臭的,太監們只是用來濫竽充數的。光緒皇帝看到自己連一頓飯都吃不飽,就去向慈禧太后抱怨申訴,結果慈禧太后非但不予改善,反而斥責光緒皇帝生活不夠節儉。

作為封建王朝的核心角色,皇帝一旦失去權力,連吃個飽飯都做不到了,那麽過去那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禦膳防毒措施,也就全然成了空架子。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失去權力的光緒最後中砒霜而死,正是封建王朝皇權鬥爭的一個直白的表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