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問陳丹青:如何看懂一幅畫?

前不久,我們去拜訪陳丹青老師,請教了一個問題:如何看懂一幅畫?

每年都會有許多藝術展,“文藝複興三傑”、“印象派巡回展”、“現當代藝術展”……每個畫展打出的名頭都很厲害,我們知道了拉斐爾、拉斐爾前派,知道了印象派,野獸派,也知道畢加索的牛脾氣,杜尚和他大名鼎鼎的“小便池”,每個名字都如雷貫耳,誰都能數上一兩個。

但若要再多細述那麽一點兒,就難免啞口無言了。

每每欣賞藝術作品,心裡總覺得自己如同一個“美盲”:

——“聽說都很好,可到底好在哪?”

——“為什麽我看不懂?”

立體主義傑作,畢加索《阿維農少女》,1907年

抽象畫派傑作,康定斯基“第一幅抽象繪畫”,1913年

抽象表現主義傑作,波洛克《作品一號》,1948年

上面的這些作品,都是西方藝術史上不同時期的偉大傑作。

它們多數被置放在博物館,成了“紀念碑”一般的作品。但“傑作”為何能成為傑作?我們卻依然不知所然。

《局部》之後,還是不懂藝術,怎麽辦?

丹青老師給我們的答案是:當你拋棄懂與不懂的問題,你就看見藝術了。

陳丹青:藝術沒有答案

這個問題其實跟藝術品不太有關係,而是大部分人他心裡希望得到一個答案。

但是我能說的是,你進入一個美術館,你看一件作品,你不是在尋找一個地圖、一個導航。

導航會告訴你,要經過哪些地方,最後到達哪個地方,你走別的路就是錯的。它也非常清晰地告訴你,整個的方位是如何。做數學演算就是這樣,你總假定一道題會破解,會有一個最終的答案。

藝術正好不是這樣的,藝術它沒有答案。

如果它給了一個你認為是答案的什麽,這仍然不是它的答案。只有當你拋棄期待答案的願望,拋棄懂和不懂的陷阱、迷藏,你就看見藝術了。

至於看見藝術,你看見什麽,你的感受是你最有意思的內心活動,也是最珍貴的,只有你才有。

我告訴你塞尚在表達什麽,你就會喜歡塞尚了嗎?未必。因為塞尚沒有表達什麽啊。可是他的畫在美術館裡,放在那兒,它是最堅實的、最遠就能辨認出來的。為什麽?這個你就要比較地去看。

我到今天沒有弄懂一個藝術家,但我一點都不操心,我知道我喜歡誰,我也不會問我為什麽喜歡他,因為這跟我沒有關係,是他在那兒,然後我就向他走去。

這是一個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當你用言語表達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冤枉的,因為他畫面本身說出的訊息,遠遠多餘你的語言給予的。”

丹青老師的回答,自有他的理解和道理。

是,藝術是無解的,一切都要自己去感受,《局部》不就是丹青老師對藝術的感受嗎?

感受人人都有,“好看”,“美”,“色彩真舒服”,一些人的感受豐滿些,另一些人的感受乾癟些,但這都是感受。

但感受之後,不管豐滿的、還是乾癟的,接下來都仍不免要追問——

為什麽?

“為什麽我會覺得這色彩好看?”

“為什麽這樣畫好看?那樣畫就不好看?”

“為什麽藝術家要這樣畫,他要傳達什麽意思?”

“為什麽會出現這些流派?同流派不同藝術作品之間的區別是啥?

“為什麽一些畫作可以被稱作傑作?”

“所以,這幅畫,到底好在哪?我該怎麽看?”

“我又該如何表述我對這幅畫的理解和欣賞?”

看《局部》,我們常常驚歎,透過丹青老師的眼睛所看到的畫,為什麽會是這個樣子?為什麽他能看見《千里江山圖》背後的少年感?相比之下,我的這雙眼,難道是用來出氣的嗎?

丹青老師卻對我們說:我做《局部》其實是在“胡說”。因為我不是真正的(藝術)史論家,因此知識有限,也有著許多錯失,但如果你真想弄懂看畫之道,掌握看畫的“手藝”,我建議你聽聽她——

▲點擊觀看陳丹青採訪影片

丹青老師口中的“她”,這位老朋友,“口音非常綿密”,“國內重要的杜尚研究專家”,“中國藝術史論界的一個令人尊敬的異類”,正是《杜尚傳》的作者、《杜尚訪談錄》《杜尚語錄》譯者,傳說中“杜尚背後的中國女人”——王瑞芸。

王瑞芸現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1982年,她從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畢業,也是這一年,她進入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學習,師事吳甲豐先生,專攻西方藝術史。

上世紀80年代末,王瑞芸又去了美國讀書。

她在美國Case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主修西方當代藝術史,獲得了藝術史碩士學位。

畢業後,她便旅居美國20余年,潛心研究西方藝術。

她尤其注重現當代藝術,曾對美國整個20世紀的藝術史和藝術家進行了詳盡的梳理,還為國內撰寫多部西方藝術的研究專著,迄今發表的著述包括:《杜尚傳》、《巴洛克藝術》、《20世紀美國美術》、《美國美術史話》、《通過杜尚》、《戈登醫生》(小說集)、《美國浮世繪》(散文集),翻譯《杜尚訪談錄》。

要談藝術,避不開杜尚;在華語世界,要談杜尚,就不能錯過王瑞芸的《杜尚傳》。

當西方藝術闖入我們的視野,卻有越來越多人質疑:為什麽藝術越來越看不懂了?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王瑞芸把自己四十年潛心鑽研的成果與思考,濃縮成了十集精華,和看理想一起打造了這檔音頻節目《十件作品裡的西方藝術史》

她仔細挑選了10件西方藝術史中“地標性”的傑作,串連起整部近百年的西方藝術史——從古典藝術傑作安格爾的《泉》為始,以當代藝術傑作杜尚的《泉》為終,途經莫奈、塞尚、馬蒂斯、畢加索、康定斯基、波洛克等藝術大師。

當代藝術傑作,杜尚《泉》,1917年

每一幅可能都是你熟悉,卻又“未知”的藝術作品。

在這10件作品裡,王瑞芸試圖與你探討:藝術為何如此演變,我們如何與藝術相處。

從80年代的中國,到上世紀末、現世紀初的美國,王瑞芸見證了中國藝術的萌芽和當代藝術在美國的騰飛。

由她所挑選的西方藝術傑作,帶有巨集大的歷史感。這些傑作大家,每一個名字都在藝術史上舉足輕重;每一副傑作,全都挑戰了當時一代人的藝術審美。

而挑選這些傑作和大家,與王瑞芸這一代人的時代經歷有關。

在講安格爾的《泉》時,王瑞芸回憶到了自己初見這幅傑作時所感受到的震撼——“目瞪口呆”。一個美術生,在美術館內對著一幅法國古典油畫“目瞪口呆”?說不過去吧?但那是80年代,當西方在古典藝術的優雅中不耐煩已久時,80年代的中國還在看著俄羅斯油畫。

正是因為這些震撼,讓在美國讀藝術史的王瑞芸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不同的藝術權威面前,究竟要聽誰的話?

因此可以說,王瑞芸的西方藝術傑作,是帶有中國視角的。在這樣一個角度和時代背景的前提下,“藝術權威”的問題將引發進一步思考,那就是:藝術與人的關係是什麽?

這門節目,不僅僅只是一門明晰的西方藝術史入門課,它還談論了更龐大的話題——

人在面臨藝術,或以藝術為代表的更大的人生難處時,應如何自處。

如果西方藝術史中這十餘件璀璨的傑作,是我們一眼望去能看清楚的陽面,那麽藝術與人的關係,就是陽光透過這些傑作打下來的影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