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壁畫損壞、圖書利用率低,地鐵文化空間待“補妝”

在平安裡地鐵站A出口附近,有一間小小的地鐵圖書館。這個十餘平方米的小屋一眼望過去是淡綠色,正對著地鐵出口的牆上印著許多小動物的卡通頭像,十分醒目。乘客從地鐵刷閘機出來很容易被這間地鐵圖書館吸引。南鑼鼓巷地鐵站F出口附近,牆面落上了橙黃色的剪影,這些剪影都是由一塊塊裝著北京記憶的琉璃瓦拚成。

在北京的地鐵中,有許多壁畫、塑像、畫展,它們讓城市的地下空間更有韻味。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藝術品也出現了一些瑕疵:壁畫因為瓷磚掉落而空出了一片,銅像因為久被撫摸而“禿了頭”。而畫展、圖書館等文化空間也還有待更充分的利用。專家表示,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文化類配套設施還會越來越多,對於藝術品的維護和利用也需要相應政策機制和保障系統。

圖書館畫展吸睛 使用的人卻不多

探訪站:平安裡地鐵站、菜市口地鐵站

記者多次探訪發現,這個地鐵圖書館受到不少孩子的關注,但掏出手機來掃碼聽書的人很少。小朋友拽著家長的手,走進去蹦一蹦、瞧一瞧,還有穿校服的小學生在裡面站著發發呆。沒帶孩子的大人刷閘後也會駐足在這間圖書館前,用手機拍拍照。據地鐵站工作人員介紹,這間地鐵圖書館設置好幾年了,館中內容也會經常更換,配合不同的主題進行布置和裝飾。匆匆而行的乘客們出站時,看到這個圖書館,視覺上會有一個緩衝和放鬆。感興趣的會進一步地了解,進去掃碼聽書。

壁畫出現缺失 塑像被磨光

探訪站:南鑼鼓巷站、西直門站、國家圖書館站

在南鑼鼓巷地鐵站8號線站廳靠近F出口的地方,有一面《北京?記憶》的裝置藝術牆。在灰色的牆體上,是幾個橙黃色的剪影,遛鳥、說相聲、拉黃包車……走近仔細看,這些剪影是由一個個透明的琉璃塊拚成的。每個琉璃塊中還放置了一個老物件:彈珠、跳棋、舊車票、橡皮等。有些琉璃塊中有二維碼,手機掃描後跳轉到“北京記憶公共藝術計劃”的官方微信,裡面有關於這件作品的介紹。

記者在該公眾號中了解到,該作品完成於2016年3月,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公共藝術研究中心與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組成的協同施工團隊,將三年來所征集好的老物件放入琉璃中封存,再鑲嵌在牆上,組成圖案。如今,記者靠近這面剪影牆時,卻發現整個剪影圖案上不少琉璃塊都掉落了,露出一個個窟窿。一位地鐵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時候會有孩子好奇,上來用手摳這些琉璃塊,特別是節假日期間,南鑼鼓巷地鐵站人流量大,工作人員也不太能及時看到並製止。”

西直門地鐵站內兩側的壁畫也同樣出現斑駁。在地鐵二號線西直門月台,兩側各有一副長長的壁畫——《燕山長城圖》和《大江東去圖》,創作於1984年,每幅圖高3米,長約70米,是將畫在高麗紙上的原作切割製作在人造石板內,安裝上牆。全體人員花費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創作製作。如今30多年過去,畫面整體保存完整,但記者還是發現有許多畫磚已經脫落,露出了紅褐色的牆體。此外,建國門地鐵站內的《中國天文史》和《四大發明》壁畫,也有三處脫落。

在4號線國家圖書館站,站廳有兩尊分別叫做《摔跤》和《坐》的青銅雕像。如今兩尊銅像的腦袋上均已被“磨光”了。表層的青色已經脫落,露出黃銅的底色。記者探訪的十分鐘內,有五名乘客上前摸兩尊銅像,因為銅像人物整體造型比較圓潤,有兩位乘客反覆摩挲後還開心地拍了照。

專家點評

地鐵建文化空間是“必需品”

地鐵站內的壁畫、塑像為什麽會出現損壞久未修繕?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研究院院長王中教授告訴北京晚報記者,如今的軌道交通的建設方和運營方是兩個系統,運營方沒有對藝術品維護的經費,或者說它的職能沒有這個範圍。比如8號線南鑼鼓巷站的《北京?記憶》,作者為了保護作品,自己掏錢為這件藝術品做維護,但是長期來說很難維系。藝術品損毀後無人修繕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重視程度不夠。“任何的藝術作品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老化損毀,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國際上一般會有關於公共藝術立法的文化政策,這個政策包括遴選管理組織、後期維護等。但是,目前我們還沒有這套機制和政策保障系統。”

針對現在地鐵內文化空間利用率低,圖書館、畫展等公眾參與程度低,甚至看不懂的現象,王中表示,不能因為現在暫時沒有什麽人看,就不去建設和運營這些文化空間。而是應該先做起來,逐漸引導一代又一代人去進入這些文化語境中,整體提升民眾的審美意識。“關於城市建設,我曾經提出軟城市、硬城市的理念。硬城市是指城市的功能設施。經過幾十年發展,我們的功能設施可以說是世界領先的。軟城市就是城市中的文化藝術,目前,這種內涵式的發展還遠遠不夠。現在,地鐵內的這種文化空間,實際上是屬於引領性。我相信,隨著我們城市的建設發展,這種文化空間慢慢地會越來越多。雖然現在參與度不高,但趨勢是好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