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物理老師李永樂:不想要人設,想撕掉“網紅“標簽

這個時代的青年應該懂得明辨是非,要勇於創新,知道自己能做哪些對別人和社會有貢獻的事,能去幫助別人,在過程中能夠提高自己,讓自己和別人都變得很快樂。

文7767字,閱讀約需15.5分鐘

【發刊詞】

五四一百年,新青年精神歷久而彌新

作者/王言虎(新京報評論員)

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就像大風起於青萍之末,一百年前,這場“救亡/啟蒙”的運動,短短時間之內星火燎原,一發而不可收,終至“舞於松柏之下,飄忽淜滂,激颺熛怒”,無可阻絕地席卷了各大城市。

先鋒的學生在前,工人緊隨其後,報章雜誌搖旗呐喊,救亡與啟蒙,人權與愛國,理性與科學,各種先進的理念如春風入夜,激蕩在這片古老而拙重的中華大地上——新的時代開始了!

青年人正是這場運動的主力軍。他們不再只是端坐於學堂的書生,也不再單純幻想著做朝堂之上的大人先生,他們的未來開始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同頻共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明知困難重重,可他們偏要以百分之一百的努力,解救這個國家於落後與危亡之中。所以,拋開那些宏大敘事的大詞,所謂五四精神,也是新青年用青春影響未來的精神。

何謂新青年?

陳獨秀謂,“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新青年“內圖個性之發展,外圖貢獻於其群”。用今時今日的話說,青年人是社會的新鮮力量,勇猛如利刃;青年人要強健自己的品格,也要對其所處的社會發光發熱;

以自力創造幸福,而“不以個人幸福損害國家社會”。也就是,幸福要靠個人的奮鬥,而萬不可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魯迅先生亦對新青年提出期待,“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這是鼓勵青年人要澡雪精神,堅忍一心,能做什麽,就好好做什麽。

《新青年》雜誌第8卷第1號,上海歷史博物館文物。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就此講,一百年過去,儘管時代的任務已大不相同,但新青年的精神底色卻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所以,之於五四一百年,我們與其說是紀念,不如說是觀照。我們穿越百年的歷史,透過五四之鏡,對勘青年人做了什麽,又有哪些需要精進。

一百年過去,中華民族已發生巨大變化,經濟總量全球第二,政治影響力大幅提升,綜合國力排在世界前列。我們再也不是“東亞病夫”,我們已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但鞏固根本,面向未來,五四新青年的精神傳統不能斷流。今天,80後已成為社會中堅,90後冉冉升起,00後也已步入大學校園。青春的力量勃勃而富有生機,中華民族的未來靠的是有精氣神的青年人。

於是,在五四百年之際,我們推出“新青年——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特刊”,選取其中30位青年代表,采集他們的人生故事,以人物報導的形式,拚貼出新時代中國“新青年”的赤子圖景。

他/她們或者是明星創業者、青年科學家、“網紅”教師;或者是默默無聞的快遞小哥、邊防官兵、駐村幹部;又或者是充滿個性、關心社會的藝人,引領社會思潮的學者、作家,重大工程的建設者、參與者等。

無論他們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無論從事著何種職業,均不墨守成規,而以新銳意志,在各自崗位上踐行著各具特色的“青年中國說”。每一個新青年的修為與事功,也都承自生生不息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在新的時代語境裡歷久而彌新。

一百年前,中華民族錯過了很多機會,但一百年來,中華民族又抓住了很多機會。就像所有的冰川河流終將匯入大海,百年以後的今天,一代代新青年的努力,也必將拱衛這個國家走向更加開闊的未來。

此為編輯初衷。

人物簡介:李永樂,1983年生於遼寧沈陽,科普視頻網紅博主,人大附中物理老師。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朝天開槍,子彈掉下來會打中自己嗎?”

3月28日午後,敲完標題,按下“Enter”鍵,李永樂將最新視頻上傳到個人的視頻訂閱平台……看著上傳進度條一點點向前推進,他在椅子上伸了個懶腰。

不久後,這條講“角動量守恆”的腦洞視頻,將送抵至少300萬視頻訂閱用戶。李永樂預計會有不錯的閱讀量。做科普視頻的一年半裡,他已經知道如何拿捏閱聽人的喜好。“涉及熱點,或者開腦洞的話題都很受關注。”

自帶流量的話題背後,是鮮有人知的科學知識。因為內容深入淺出,時常被網友調侃:當年聽起來昏昏欲睡的知識點,現在熬夜看得津津有味。

做科普視頻以來,李永樂已積累了近千萬粉絲,成為泛文化領域現象級的網紅代表。一個名校傳統教師在互聯網時代能做什麽?李永樂的走紅拋出了一種可能——掀起一場硬核科普風。

如今,面對虛擬世界中呈幾何級數增長的“學生”,以及來自網絡世界各種各樣的聲音,李永樂的焦慮感、責任感、使命感也被無限放大。名校老師和網紅老師間,李永樂希望能夠尋找到作為“教師”的平衡,“只想為我的“學生”多做一點事兒。”

━━━━━

“個人價值被互聯網放大”

“這波孩子估計又來玩三腳架了。”李永樂邊嘟囔邊調整三腳架的角度,為錄製做準備。

視頻錄製間是人大附中用來給學生做競賽培訓的教室。因為使用頻率不高,李永樂會趁著沒人時過來錄課。當學生走出校園,李永樂就開始了“小作坊”式的生產——從前期策劃、錄製到後期剪輯、上傳都是他一個人。3月26日這一天,李永樂準備談一個腦洞有點大的話題——朝天開槍,子彈掉下來會打中自己嗎?

除非必要的試驗展示,李永樂的視頻只有板書,跟上課沒什麽兩樣。截至採訪當日,在這間不足20平米的“小作坊”裡,誕生的視頻共有276條。

“工作太忙了,視頻簡單點,後期剪輯也不費什麽功夫。”今年,是李永樂來人大附中的第十年。談到與視頻結緣,李永樂不好意思地笑了。“最開始錄視頻就是為了’偷懶’,給自己省點時間。”

2014年,教學逐漸熟練起來,李永樂被學校安排上兩個年級的競賽課。“那段時間真的把我累慘了。我就在想,能不能把一些重點知識點用視頻錄下來,這樣沒來上課的學生也能看,我也不用一遍遍去講。”

剛開始,錄製設備十分簡陋。“我在紙上寫字,高拍儀從上面往下面投影。因為是自動變焦,一擋住字馬上就拍的不清楚了,錄製效果很不好。”思索再三,李永樂又換成手寫板,內容也從講題的模式變成講解知識點、做歷屆競賽題解析、系統的競賽課。

李永樂講《流浪地球》中的洛希極限。視頻截圖

一次偶然,李永樂被推向大眾視野,這也冥冥之中成為他的重要轉折點。2017年4月的一個周末午後,李永樂的手機炸開了鍋。一條十年前錄製的“閏年”視頻被傳到網上。視頻中,他用集合的思維計算了從公元1年到10000年之間究竟有多少個閏年,並且以回歸年的知識解釋了閏年的設置規則,視頻當天的播放量過千萬。

那是他在清華讀研期間,在一家培訓機構做兼職時錄的視頻課。後來,他的課程被放到學習機上賣到了三四線城市還有一些農村。因為視頻裡無意透露的QQ號,李永樂經常收到好友申請,大都是來求教或者感謝我的初高中生。

“互聯網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能夠讓學生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我感到自己的價值被互聯網最大限度的放大了。”

閏年的走紅也讓他意識到,原來很多人對中學的知識點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大家願意看,我也喜歡琢磨”,很快,一條談論“天空為什麽是藍色的?”的科普視頻上線了。這條視頻也為李永樂的風格定調——清一色的板書講解,從最貼近生活的小事兒說起,時不時開個腦洞,解密背後的科學知識。

緊接著,李永樂又開通了微信公號“李永樂老師”。每次在做完視頻之後,李永樂會把視頻的內容整理成文字稿,加上反思發出來。

從《流浪地球》,講引力彈弓效應;由C羅進球,引出其背後的物理學原理;用概率知識計算考清華北大和中500萬彩票哪個概率更大……李永樂已積累了近千萬粉絲,熱點視頻在單個平台播放量超過百萬,成為泛文化領域現象級的網紅代表。

━━━━━

“愛琢磨”的物理老師

談起李永樂的走紅,人大附中畢業生張揚(化名)覺得是情理之中。“做科普的人有很多,但大多數聽起來有點晦澀難懂。李老師平易近人的風格,加上極強的辯論演講功底,使得他的課堂講授極具魅力。”

一個月前,看完兩期李永樂講解比特幣的視頻後,張揚大呼過癮。“這就是李老師一如既往的授課風格。他的知識點是活的,能信手拈來。經常從一個話題自然地談到另一個話題,善於將一個生疏的知識點與另一個學科的看似無關的知識點聯繫起來,知識歸納與授課表達能力了得。”

去年5月,“鵲橋號”上天,發射到地月軌道的拉格朗日點L2上。課堂上,李永樂靈機一動,問學生“L2在哪,怎麽計算?” 在他看來,這是用高中所學的萬有引力知識就能解釋的,但是沒人提他們不知道。大部分學生覺得高科技離我們很遠,但他們發現原來可以用學到的知識解釋它,就覺得很有意思。

2018年10月,李永樂帶學生參加第35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兩位學生均獲一等獎。受訪者供圖

李永樂是學生眼裡“崇拜的對象”。

人大附中演講社有個傳統,每年定期組織TED×RDFZ,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演講。去年9月,人大附中高二學生黃亦宸邀請了李永樂作為演講嘉賓,為活動增加更多人氣。

演講的最後,李永樂拋出了一個問題: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麽?“是擁有為自己理想奮鬥的機會。你們每個人都處於這樣一種幸福中。”回首往事,李永樂希望每個人都能珍惜中學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物理老師之外,李永樂很願意在課堂內外與學生分享自己的世界觀。“老師不僅僅是傳播知識。因為學生還小,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會極易受到你的影響。”

那天的演講也讓黃亦宸思考良久,“樂樂的話總能讓人有點收獲。”樂樂是李永樂的微信昵稱,也是學生們私下對李永樂的稱呼,大家覺得這麽叫顯得親切。

2009年,從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李永樂來到人大附中應聘物理老師。當時,人大附中物理教研組組長劉永進跟其他老師一同參與面試,一眼就看中了這個年輕人。“授課風格非常成熟,對重難點拿捏很準、知識面廣、善於旁征博引。“最終,李永樂獲得全票通過。

同事眼裡的樂樂,大多時候在辦公室很安靜,常常自己琢磨些事兒。

“我覺得好玩的東西也希望我的學生們能看到。”樂樂每天琢磨的事兒,成為李永樂老師源源不斷的創作養料。

李永樂用顯微鏡拍到的蝴蝶角和酵母菌。

前陣子,網上流傳了一個關於克羅地亞的版圖把波黑擠得只有24公里的出海口的冷知識。許多人最直接的感歎便是,啊,真列文虎克……“這是什麽意思呢,我就去搜。原來列文虎克是最早發明顯微鏡的人,這個詞代指一個人觀察的特別細致。”覺得有意思,李永樂就去網購了顯微鏡,去看酵母菌、蝴蝶角……因此做了一個講細胞是誰發現的視頻。

━━━━━

想先影響家長

成為網紅的這一年裡,鮮花和掌聲外,因為公辦教師的特殊身份,李永樂也遭受過網友質疑,最多的聲音便是“不務正業”。

今年3月初,李永樂受邀參加觀學院演講時給出回應,“科普讓我成為網紅,而我的初衷是為普通人的教育做點貢獻”。

讓他萌生這個想法的,是一位來自貴州畢節的交換生。

當時,講到電磁波這一章節。為了讓學生弄明白電磁波的原理,李永樂買了一百多個收音機的零組件,帶著兩個班的學生去學校實驗室焊收音機。“80多號人,要麽就是收不到聲音,要麽就是雜音太多,只有一位來自畢節的學生做出來了。”

“有時候,你很難想象如果給孩子一個空間,他們會爆發怎樣的創造力,這挺讓人觸動的。畢節的孩子就比北京的學生差嗎?不見得,只是你沒有給他提供那些好的資源。”

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這樣的條件。“農村地區和城市之間,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擁有的教育資源分配相差懸殊。這種差異不僅僅是資金和設備,更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群體的差別。”

最近一段時間,李永樂開始琢磨著,利用互聯網聯動更多老師做一些事情。“人大附中又有很多有想法的老師,希望能夠跟他們做一些公益的微課分享,不針對考試,而是類似於可汗學院,向公眾傳播知識。”

2015年,李永樂曾私下聯繫了幾位人大附中的老師,通過微信群定期發布一些微課。群很快裂變到了三個,越來越多家長被拉進群裡。“最開始,搞得紅紅火火,後來漸漸的又淡化了,因為大家都忙也沒有那麽多時間來做。”李永樂有些無奈,“這個群還在,只是很少有人發言了。”

今年,李永樂想重拾這個想法,召集更多優秀的老師,借助互聯網的平台,分享知識。“現在有了教師資源,資金方面可能還會聯繫下公益基金會。”

他希望有一天,教育資源能夠獲得極大的豐富,每個人不再為了擠獨木橋深埋題海,而是把精力放在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結合實際條件,獲得充分的發展。

李永樂至今都記得在小學時期,老師在課上講,銀河離我們非常遙遠,可能有幾十萬光年。李永樂舉手問,”光需要幾十萬光年才到,為什麽我一睜眼就看到了呢?”老師搪塞他, “這就是一種探測,坐下吧!坐下吧!” 不死心的李永樂又去問了父親,最終才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我希望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小朋友天生會對各種奇怪的物理現象有好奇心的,只是可能沒有一個人去幫他解開謎團,我希望有人能引導他們去多思考一點。”

一個專注知識類短視頻研究的平台曾對李永樂的閱聽人範圍進行過測算,他的粉絲主要以25-30歲的年輕人為主,男性粉絲居多。

李永樂坦言,現在做的視頻,小學生估計也看不太懂,主要是大人看。“如果我的視頻能讓家長們覺得科學是有意義的,他就會把這種想法傳遞給孩子。實際上我現在是在影響家長。“

━━━━━

“不想要人設”

年初,《流浪地球》大熱。一些粉絲便找到李永樂,想聽他談談電影裡的科學。一條“《流浪地球》最大硬傷,洛希極限竟然錯的!”又一次讓李永樂被更多人注意到。

洛希極限跟引力有關,即跟兩個星球的密度和大星球的半徑有關。如果把有關公式帶進去,木星-地球的剛體洛希極限、流體洛希極限值為5.5萬公里和10.5萬公里……而李永樂發現,電影裡一掃而過的鏡頭,MOSS計算的兩個洛希極限分別是89萬公里和171萬公里,與實際值差別很大。

為什麽會這樣?李永樂仔細去查找了數據來源,“可能是影片製作時把關不嚴,錯把太陽-木星的洛希極限值當作了木星—地球的洛希極限值。也許MOSS算錯了,他就是想叛逃。”

新加坡留學生劉一鳴很佩服李永樂這一點,“對於學術方面,他相當的’較勁’,每一個細節都會查詢考證。”

出生於1998年的劉一鳴,也是一位科普博主。2015年,因為一條“如何證明地球自轉”的視頻認識李永樂。機緣巧合做了李永樂的“跟班小弟”,參與一些話題的材料收集、實驗準備工作。

沒想到第一次與李永樂的合作視頻,就遭到網友的diss。劉一鳴回憶,為了感謝他的素材支持,李永樂特地@了他。有網友立馬酸了起來:“即便後面跟著一個百科全書的團隊,也不是啥話題都能做啊……”劉一鳴氣不過,立馬回過去:有團隊的支持可以提供準確的內容,再通過李老師本人的影響力講出來,一舉兩得豈不美哉?

李永樂自己在錄製視頻節目。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像這類的評論李永樂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以前會有一些不好的言論,也會適當的懟過去。現在留言看得比較少了,對於一些言論很少回應。”

比起一些負面評價,讓李永樂更怕的是“過度的讚譽”,比如,教育家、最博學的人、超級學霸、比專家教授更厲害的人……這些標簽。

“這其實挺可怕的。你給我貼一個學霸的標簽,有一天你發現我並沒有那麽厲害,就叫人設坍塌,這有什麽意思呢。在網絡上,我不想要人設,這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在他看來,私下互聯網標簽,人終究是活在現實生活中的。

3月26日,時隔“閏年”視頻走紅已有兩年。在網紅教師和名校教師之間,李永樂似乎找到了更好的身份平衡——教師。只不過,他的“學生”從幾個班,增長到了千萬人甚至更多。

再次談到當初做教師的想法,李永樂說,希望把知識傳播出去,為別人的教育多做一些事兒。

━━━━━

同題問答

新京報:過去一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麽?

李永樂: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了網紅教師,這可能也是我18年最大的一個改變。最開始,只是想做點科普,玩一玩就行了。沒想到這一年積累了接近1000萬粉絲,這是我沒想到的。

既然有那麽多人認識你、接受你,“被迫”著你要多想一些、多做一些。在科普這條路上,從最初嘗試做科普,變成了一個有計劃、有想法,並且會朝著這個目標繼續往前推進的一個過程。

新京報:你心中“新青年”的標準是什麽?

李永樂:朝氣蓬勃、有創新精神、敢於對惡現象說不、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現在的青年和100年前的青年一樣朝氣蓬勃。現在的青年人有更多的資源、更好的環境,你應該能在崗位上做出更好的事業,這就比100年前大部分青年沒什麽辦法,只能上戰場要強得多。

如今獲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這個時代的青年更應該懂得明辨是非。五四運動中,也有一些青年做出了一些過激的行為,跟現在的“鍵盤俠”是一類行為,這個不是青年該做的。青年不該只有一腔熱血,憤青不應該成為青年的主流。

新青年要勇於創新,知道自己能做哪些對別人和社會有貢獻的事,能去幫助別人,在過程中能夠提高自己,讓自己和別人都變得很快樂。不應該把錢看得太重,這個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青年人整天就想著我怎麽掙點錢,就枉費了社會對青年的期待。

新京報未來,你對自己所處的行業有什麽期待?

李永樂:首先,重視科學和數學。在推進教育改革過程中,不忽視對科學和數學人才的培養。

比如,近段時間受到熱議的學科競賽。我覺得學科競賽是有它的積極意義的,尤其是由科協主辦五大學科競賽。雖然這過程出現了一些拔苗助長的現象,但我們不應因此就全面否定競賽在發現和選拔拔尖人才方面的積極作用。

教育不能忽視兩點。一是精英教育,發掘部分有學科特長的人才,允許因材施教;二是,普及性教育,通過互聯網讓偏遠地區的學生享受到跟大城市一樣的教育資源。這件事不是你派一個好老師去支教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更好的制度保障,這個過程會面臨很多需要解決的細節問題。

新京報:未來,你對國家社會有怎樣的期待?

李永樂:國家繼續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希望有一天,中國各個地方的教育資源能夠極大豐富,學生不再為了擠高考擠獨木橋,而去耗費時間刷一些無聊的題。可以把精力放在探索自己的興趣上。

高考這麽累,其背後不僅僅折射了評價標準的問題,實際上也反映了教育資源的匱乏。如果上大學就跟買手機一樣,可能也不會出現這類問題。

如果有點私心,我還希望網絡環境更加潔淨,網友之間並沒有那麽多罵聲,但這個也是不受我控制的。

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編輯 潘燦 校對 吳興發

值班編輯 李二號 花木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