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濤:預期管理極為重要——對歐美銀行業危機的五點反思

  意見領袖 | 張濤、路思遠

  本次歐美銀行業危機不僅再次證明了金融的脆弱性,也再次展現出金融不穩定產生出的巨大負面影響。

  目前,市場的劇烈動蕩局面雖在歐美當局快速應對下趨於平緩,但危機並未結束,尤其是面對不斷固化的通脹,利率環境還不會轉為放鬆,歐美中小銀行就將持續受到壓力,相應危機的形態有可能由前期的流動性危機轉入信用危機階段,部分中小銀行最終還是要面臨被收購或破產的宿命。

  針對本次危機,之前我們已就危機形態變化、成因以及當局的應對舉措做了一些簡要分析,在前期認識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梳理出五點需反思之處。

  反思1:反危機要迅速與果斷

  與以往危機不同,針對本次危機,歐美的財政部門、中央銀行與監管機構均反應迅速。例如,針對矽谷銀行、簽名銀行的擠兌危機,FDIC立刻宣布了對兩行未投保儲戶存款的承保,美聯儲則明確了流動性支持承諾,美國財政部對美聯儲流動性承諾提供了擔保承諾。針對瑞信面臨的市場擠兌,瑞士的政府、央行與監管機構同樣行動迅速,承諾以保證金或貸款形式提供規模超過1600億瑞士法郎的流動性支持,最終促成了瑞銀收購瑞信,防止系統性風險的顯化。

  從效果來看,本次歐美的快速反應無疑為危機化解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特別是在危機爆發初期,果斷的反危機無疑是最重要的,有時候也許能徹底改變事態的發展方向。

  反思2:預期管理極為重要

  本次銀行擠兌風波之所以能跨區域、跨機構很快地蔓延,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社交媒體加速了恐慌情緒的傳染。伴隨信息平台、聊天工具和自媒體等信息轉播媒介在金融市場深度嵌入,現在坊間任何細小信息都能以幾何級數的速度進行傳播,也就很容易出現個體為了自保而釀成的集體踩踏。例如,在擠兌關閉前,矽谷銀行一天之記憶體款流失規模曾高達400億多美元;再如,針對瑞信AT1債券減記,各國金融管理部門雖然都重申了本國政策,以求消除投資者擔憂,但實際的情況則是市場出清更加迅速。

  因此,要充分認識到技術手段的兩面性,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一定要想到技術手段在壞情緒放大方面的殺傷力,相應針對市場的任何異動,需要建立一套完備的機制,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輿情管理,輿情管理好了,就為反危機贏得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反思3:宏觀政策與監管政策要協調好

  不可否認,歐美央行快速加息是觸發本次歐美銀行業資產負債失衡的重要因素。從陸續公開的信息來看,在矽谷銀行、瑞士信貸出事前,監管機構都曾提示過風險,但並未針對利率政策環境的劇變,相應頒布與之匹配的監管措施,最終還是令本應有的監管成本惡化為規模更大的危機應對成本。另外,本次危機還證明,對於商業銀行的資本金、流動性和利率三個約束條件而言,任何一個約束條件起變化,都會影響到另外兩個約束條件,並疊加出更為複雜的影響。

  因此,當宏觀政策環境或者監管政策環境發生劇變時,政策部門一定要做好政策疊加效果的評估,切不可各自為戰,更不能以守土有責為政策的最大邊界。

  反思4:危機應對要盡量遵循市場化和法治化原則

  在本次反危機過程中,歐美基本遵循了市場化和法治化原則。例如,有別於儲戶利益的全額承保,對於債權人和投資人的損失還是遵循了市場化原則進行處置,並按照市場化方式來出售矽谷銀行;再例如,而摩根大通牽頭組織11家大銀行給第一共和銀行提供了300億美元存款的流動性支持,就屬於典型的市場化模式下的行業自救。還有,瑞信信貸AT1債券的減記,實際上也是在合約條款範圍內,按照法治化方式處置的。

  這樣做的好處包括:一是能夠降低反危機的政策成本(納稅人負擔);二是能夠在契約精神下維護市場出清的有效性;三是令各方的問責能夠做到責任清晰。不過遵循市場化與法治化處置的底線是防止系統性風險發生,對此需要權衡。

  反思5:針對新的道德風險問題,事後要有補充措施

  在本次反危機中,歐美雖然已盡力在最大程度上來避免“大而不倒”的道德風險,但即便如此,依然帶來了巨大的道德風險和不公平。例如,由110家中型銀行組成的美國中型銀行聯盟(MBCA)致美國金融監管機構的一封信中表示,公開要求FDIC為所有存款提供為期2年的保險。而對於FDIC保護範圍的調整,美國財長耶倫已經公開松口。可見,每一次危機都會產生新的道德風險問題,對此,一定要有補充措施來防範,否則後患無窮。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博士,現任職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本專欄觀點與所屬部門無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