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量明星”走下票房神壇 電影終要回歸產品價值


除了年末賀歲檔,2018年的幾大重要檔期已經塵埃落定。不論是春節檔、暑期檔還是國慶檔,國產電影的競爭都非常激烈。


據統計,2018年共有《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捉妖記2》等5部國產電影票房突破了20億,這些影片或憑借高工業規格的製作贏得市場,或依靠扎實的故事與人物贏得觀眾。相反,《阿修羅》《歐洲攻略》《英雄本色2018》等貼有IP、“流量”標簽的作品卻並沒有獲得市場青睞。


幾年前,“流量明星”曾是一部電影的吸金利器,《孤島驚魂》《小時代》系列等等作品都曾創下票房佳績。


將一部電影“撲街”的原因歸結到某一位演員身上,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但從近兩年電影市場發生的變化看,想單單憑借“流量明星”在市場上吸金,已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凡影合夥創始人王義之直言,“流量明星”無法在市場端決定任何東西。他認為,不論多大的明星,還是要找到自身價值,而這個價值一定是隨著作品一起形成的。電影,還是要回歸產品價值。 



 400萬成本9000萬票房  “流量明星”曾是票房保障


由“流量明星”擔任主創的電影,曾在電影市場創下了不少票房“奇跡”。


2011年7月,當時的“流量女王”楊冪主演了一部投資僅為400萬的驚悚片《孤島驚魂》,在與《武俠》等大片的競爭下,拿下近9000萬的票房,上映首日預售票在1小時內便宣告售罄,成為當年暑期檔的一批“黑馬”。有一位楊冪粉絲稱,自己三天一共看了六遍《孤島驚魂》,為的就是支持楊冪,可見粉絲團所起到的拉動票房走高的作用。


無獨有偶,當年9月,電影《大武生》上映首日就進入了微博“1小時話題榜”,相關話題搜索量達到2000萬條以上。守著韓庚吳尊兩位“流量明星”,讓這部電影排片率僅次於《美國隊長》,最終拿下4000多萬的票房。



至此,“粉絲電影”、“流量小生”的概念在電影圈迅速傳開,粉絲的力量也讓不少投資人看到了“商機”。


2013年,《小時代》系列進入電影市場。當年6月底,《小時代1》以楊冪、柯震東陳學冬等“流量明星”組成的陣容拿下4.84億的票房,加上郭敬明本身的號召力,該片也成為“粉絲電影”的典型案例。


第一部上映43天后,《小時代2》趁熱打鐵投放市場,2.96億的票房雖不及首部,但是作為一部中小成本電影,從當年的市場環境來看,《小時代》的票房無疑是成功的。


隨後的幾年中,《小時代》又陸續公映了兩部,都想“搭乘順風車”的電影片商也本著“誰紅請誰”的原則,為楊冪、韓庚、吳亦凡李易峰鹿晗吳磊劉昊然楊洋陳偉霆張藝興、TFBOY等眾多自帶流量的明星打造了《逆時營救》《我是證人》、《致青春2》、《夏有喬木雅望天堂》、《賞金獵人》《梔子花開》等諸多電影。


“流量明星”一時間被視為“香餑餑”,躍然成為電影的核心資源。在這種市場生態下,爭奪“流量明星”成了許多片方的頭等大事。據稱,在《孤島驚魂》下映後,楊冪的電影片約一直排到了次年年底。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表示,“流量明星”某種程度上是資本運作的結果,資本的強勢運作,讓“流量明星”一度有很強的號召力。


饒曙光表示,資本退潮,也導致“流量明星”背後的力量消失。在快餐化、短平化盛行的時代,資本打造的“流量明星”創造了“粉絲電影”的神話,但因缺少內容支撐,這樣的作品很難有長時間的生命力,這也是中國電影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所必須要經歷的。“流量明星”是具有一定參考性的,但核心參考的還是故事、角色。在王義之看來,觀眾實際上始終處於比較理性的狀態,觀影選擇首先看電影本體類型與自身需求是否契合,同時要分辨影片的大概屬性。


在電影行業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快速發展階段,很多項目都需要融資,而具有“所謂的明星”更容易獲得融資。另一方面,非專業人士也很難去判斷劇本。王義之認為,電影融資是開發、製作、發行“一環抱一環”,由於拍攝成本快速增長,資本又有以小博大的需求,因此“流量明星”在某一階段成為了投資方較為看重的因素。



僅靠流量  並非長久之計


近兩年,電影市場坐了一次過山車,2016年票房增速放緩進入調整期,2017年再次步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這個調整期的出現,既有電商票補減少、缺少現象級大片等原因,投資方、觀眾更趨於理性也是重要原因。市場調整過程中,一些以“流量明星”作為主打,卻忽視電影品質的作品,逐漸被觀眾拋棄。


2016年國慶檔,籠絡了范冰冰、吳亦凡、陳學冬、陳偉霆、楊冪等一眾“流量明星”的《爵跡》,在10月1日收獲單日最高的7400萬票房,但隨後票房一路下滑,最終票房僅3.8億。



2017年暑期檔,劉亦菲、楊洋聯合主演的IP大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首日票房收獲1.7億,最終票房為5.34億。而在今年8月,《愛情公寓》首日票房達到3.03億,但累計票房為5.56億。這三部電影均由超級IP衍生而來,同樣由當紅演員出演,首日高票房凸顯了“流量明星”的粉絲效應,但口碑不佳導致票房斷崖式下滑,最終草草收場。


今年,包括吳亦凡主演的《歐洲攻略》,王凱馬天宇王大陸主演的《英雄本色2018》等作品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票房,吳磊主演的《阿修羅》更是在上映3天后匆匆撤檔。


可以說,通過這一次市場調整,觀眾對於電影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僅靠“流量明星”已無法獲得市場的青睞。同時,也出現了在個別電影上映前後,“粉絲鎖場”等傷害電影市場的現象。



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曾表示,“在2015年,觀眾還把影院當成一個以娛樂屬性為主的地方,對於裡面的內容沒有那麽在乎。但到2016年已經不滿足了。觀眾越來越了解自己的觀影取向——喜歡看什麽、不看什麽。”


饒曙光表示,從去年開始,觀眾更趨於理性而不再單單只是被明星吸引,他們更願意看到好的內容。如今,單靠“流量明星”的影片失去了號召力,這也是中國電影發生的結構性變化。


但他提出,這樣的態勢或許還會反覆,我們不能過於樂觀,重要的還是提升內容生產能力和內容本身的號召力。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道新表示,不論是投資方還是觀眾,對作品的判斷仍需要慢慢調整,才會進入相對理性的階段。如果不考慮影片的題材、觀念和品質,這類空洞無物、無病呻吟的電影泛濫,確實會喪失市場號召力,這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


在王義之看來,依靠“流量明星”的“粉絲電影”是市場細分的必然結果,以前市場沒有這種供應,照顧嘗新的時候出現了邏輯問題並不可怕,但市場供應多了,號召力也自然就失去了。比如仙俠片,一兩部還可以,多了觀眾就不買账了。王義之認為,面向垂直人群的項目在短時間內吸引了注意力,隨後造成了觀眾的疲倦,這並不是負面的事情。目前也有針對老人、女性以及學生群體的項目推出,這些項目選用一些滿足觀眾對主角想象相符合的演員,也是正常的現象。只是某一細分品類出現得多了,大眾自然就疲倦了。



“鮮肉”轉型 “流量”更新為“品質”


明星有“流量”,這本身是好事。如何利用好“流量”,依靠作品的“成色”而不是“噱頭”來吸引觀眾,用作品的品質而不是“臉蛋”來綁定觀眾,這是“流量明星”現階段需要做的。


近兩年,一些“流量明星”已開始嘗試多類型的角色,“流量明星”正在被重新定義。例如張藝興在《一出好戲》中,表現可圈可點,李易峰在《動物世界》中的角色塑造也顛覆了觀眾對他的印象,鹿晗主演的《長城》《盜墓筆記》都是票房口碑俱佳的作品,吳亦凡也挑戰了唐三藏、譚小飛等不同類型的角色,劉昊然則成為《唐人街探案》系列的核心主演......尤其是在《建軍大業》中,劉昊然、歐豪、李易峰、張藝興、董子健陳曉、韓庚、陳偉霆等“流量明星”共同還原了革命前輩的熱血青春。


而最近紅起來的“流量明星”抓住了主要矛盾——有作品、有演技,才有源源不斷的話題。去年的《白夜追凶》和《無證之罪》分別捧紅了潘粵明秦昊,這是優質作品流量轉移到演員本身的典型。


《我的前半生》爆紅的同時,雷佳音也成為了流量擔當“,前夫哥”的喪萌形象深入人心,再加之《超時空同居》的鞏固,圈粉也成為必然。近期,秦嵐聶遠等也憑借《延禧攻略》翻紅。



影評人李星文就談到,電影行業要踏踏實實地圍繞創作好作品的規律,一步一步地去開展工作,單單依靠顏值和曝光率,無法贏得市場,轉型是偶像文化產業需要面臨的必然選擇。讓“流量明星”伴隨著國產電影逐漸成長,打造優秀的文化作品,從而實現流量到品質的換代更新。


近兩年,也有一些“高顏值”明星為了角色、為了作品不惜自毀形象、裝瘋賣傻。例如正在熱映的電影《寶貝兒》,是楊冪出道16年以來主演的第一部文藝片,黑皮膚、臉上布滿雀斑,這也是楊冪大銀幕上最“土”的造型。征戰多倫多、聖·塞巴斯蒂安時,《綜藝》直言:雖然楊冪具有票房號召力,卻從未與好演員產生聯繫,但在該片中,她經歷了奇跡般的改變。


還比如《找到你》中留著“辣條瀏海”的馬伊琍《親愛的》中穿著紅色大襖的趙薇《暴裂無聲》裡的“村婦”譚卓《瘦身男女》裡扮成260磅“胖子”的鄭秀文《一個杓子》中的“西北高原女人”蔣勤勤等等。饒曙光認為,培養既有顏值,又有演技和內涵的明星,是目前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需要借鑒國外打造明星機制的經驗,結合中國電影發展的需求和觀眾的需求,形成有效的明星培養機制和推出機制。



很顯然,單靠顏值不會走得很遠。這一點,明星們都很清楚。饒曙光認為,只有顏值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所以需要提升演技、提升內涵,包括對人物、角色的理解,通過“顏值+演技”贏得觀眾的信任。


因此,這也不難理解楊冪在《寶貝兒》中自毀形象的原因。《寶貝兒》作為楊冪出道16年來主演的第一部文藝片,她用“扮醜”轉型的決心“蒼天可鑒”。導演劉傑說,楊冪拍完一遍不滿意,甚至又返工重拍了一遍,這對檔期緊張的明星來說,已屬難得。


王義之直言,國內的明星培養機制尚不健全,例如專業藝術院校在國內的社會地位與工業、科技傳統高校有一定差距,而在一些歐洲國家,工業、服裝、表演等各個領域的專科學校都擁有平等的地位。他認為,國家號召創新,目前更多創新是在工業、科技領域,但創意創新,也應該屬於創新範疇。


目前,做藝人養成的公司和機構越來越多,這在王義之看來是個好現象。


“今年的輿論也在回歸演技型的藝人,任何事物過了嘗新的階段,價值就會回歸。”王義之說。


李道新表示,專業學院、行業協會、經紀公司以及政界、業界、學界、大眾媒體要形成對表演的認知和對明星的理解的共識,這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



內容為王仍是“王道”


今年票房排行前十的國產片中,《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捉妖記2》、《巨齒鯊》等都沒有“流量明星”擔任主演,這些影片或憑借高工業規格的製作贏得市場,或依靠扎實的故事與人物贏得觀眾。


饒曙光認為,電影在本質上是創意產業,必須要提升內容生產的能力,也需要借助明星提升內容的號召力,讓好的項目獲得更好的市場回報。真正好的明星有助於內容生產的提升,有助於內容的表達,好的內容也會成就好的明星。


他強調,首先是好的內容,其次是好的明星,二者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讓電影生產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王義之直言,“流量明星”無法在市場端決定任何東西。“一個行業走向繁榮,還是要允許各類現象的出現,但有怪象不代表行業有問題,過了這個階段,行業自然也會回歸理性,走向成熟。”


同時,行業內各個環節也要共同進步。王義之表示,有些劇組的製片管理存在問題,兩個主演檔期無法協調到一起,最後只能“摳圖”完成項目,輿論自然會聯想到是明星的問題,實際是操作的問題。


“不論多大的明星,還是要找到自身的價值,這個價值一定是隨著作品一起的。”王義之表示,“前幾年片方會在宣傳中圍繞明星製造一些爭議,營造話題,但近幾年少多了。電影還是要回歸產品價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