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愛,死亡和機器人》:流行文化的濃縮及再加工

Netflix新作《愛,死亡和機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的一切都計算得剛剛好。這部獨立短篇動畫共18集,長度5-15分鐘不等,適合消磨掉周末的一大塊沙發土豆時間。

前提是你真的只想躺在沙發上,享受大衛·芬奇、蒂姆·米勒和其他創作者們隔屏投喂的速食品。

這樣說或許太刻薄,但18集真的太多了。這18個故事大部分都有小說原型(也有少量原創作品)。如果你經常打遊戲,讀過一定量的科幻小說,對驚悚和冒險作品也有所涉獵,那你就是《愛,死亡和機器人》的絕對目標閱聽人。

這意味著你熟悉絕大多數故事的背景設定、劇情走向和隱含信息,能夠津津有味地不斷發現埋藏的梗和致敬之處。

仿生機器人、智能機器人、向神明進化的機器人、迷失的宇宙之旅、機器人大戰保衛農場、盜墓怪談、恐怖輪回、賽博朋克……貓咪統治地球!蘇聯紅軍大戰惡靈!狐狸精的復仇!

由眾多文學、影視及遊戲築起的背景牆是《愛,死亡和機器人》能夠以短篇形式存在的關鍵。它看似設立一個個架空世界,各自遵循迥然不同常態的運行邏輯,其實全都有現成的流行文化藍本。如此邀請目標觀眾毫不費力地進入這些世界,就無需探索也不用培養他們對“新”世界的情感,坐快車直抵高潮部分即可。

這些短篇中的絕大部分,就是一個故事的高潮。它們非常照顧觀眾的觀劇體驗,因此開頭便清晰告知它的出身、世界觀和大致發展路徑,以便觀眾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準備好接受最強刺激。

它不如改名為“性、暴力和驚悚”,因故事中的“愛”非常稀缺。即使有,也相當狹隘,似乎愛的類型只有一種——自我犧牲的英雄主義。十八個故事中,自我爆炸以拯救世界竟然出現了好幾次。原因很簡單,在暴力的世界裡,如果你最多只有十五分鐘的時間,以暴製暴是最簡單的路徑。

沒有愛,性卻很多。而且這些性從來不是出於愛,而是來自憐憫、謀生、殺意等原因。男性創作者們是想以此致敬影響過自己的動漫軟色情作品?

機器人也不是每集都有。它常常被泛化成神怪、外星生物或內心/暴政的魔鬼。這倒不錯,但也僅僅是不錯而已。種種“機器人”的變體無一新意,無非是另一種拚湊。

《愛,死亡和機器人》就像流行文化的濃縮及再加工,且故事的品質非常良莠不齊。好的故事無法拉高糟糕故事的水準,反而把它們襯托得更加低俗。蒂姆·米勒在採訪中誇口自己閱讀量很大的時候,是否意識到涉獵範圍和選擇眼光未必能相提並論?

這部號稱改變業態之作看起來那麽強勢,那麽有錢,那麽國際化(製作公司來自全球各地),卻充滿這樣多的陳詞濫調,倒也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它很容易讓人想到越來越多大製作影片的嗜好——埋梗和製造視覺奇景,與之相對的是陳腐的情節和價值觀。最近一個例子,在電影院看《海王》的時候,隨著影片推進,一個問題在腦袋裡升騰:一部捨得花錢製作特效的影片,為什麽不能花錢找幾個好編劇?

後來明白了,一定是他們擔心觀眾的智商不足以同時處理好的內核、劇情和特效,所以為觀眾著想,讓他們不用費心咀嚼內核、跟蹤劇情,只需要跟著低智的單線劇情做過山車般欣賞特效就好了。特效錢不能白花。這類大片也會貼心地滿足觀眾使用智商的需求。梗、致敬、彩蛋,埋布全片,尋寶遊戲人人愛。

大部分時候,《愛,死亡和機器人》給我的就是這種感覺。它最想做的就是以貼近觀眾認知的故事喚起他們的親切感和心理滿足。高超的特效給人沉浸式的感官體驗。CGI技術出現時,我不得不分心去辨認此處是真人出鏡還是動態捕捉,感歎“人臉質感和活動細節做得真好;黑人的皮膚質感和肌肉走向更易仿真”,等等。

一個小小的問題。既然難辨真人還是動畫,為什麽要用動畫模擬真人?技術的輝煌壓倒一切時,這個問題很容易被忽略。

幸好不是所有短篇都是如此。《齊馬的作品》《證人》《吸魂者》《幫手》《古魚復甦》發揮了動畫的優勢,而不僅僅為了擬真和炫耀。

動畫的魅力不只是製造環境,而是提供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法。不同的畫風傳遞不同訊息,大至這個世界生物的模樣,小至這個世界的色彩、氣味和溫度,這些才是創造一個全新藝術世界的意義。

不過呢,還是有幾個故事非常可愛的。《齊馬的作品》,沉靜如深海的敘述中,一位藝術家/機器人漫漫幾百年的尋覓終於在它誕生的泳池中得到答案。高大英俊的齊馬在水中拆解自己的過程和另一集《盲點》的內核相似,後者展現了一個冰箱中的人類文明史,周而複始,才能生生不息。

這兩個故事在充滿整部劇的戰爭、暴力、恐懼與反抗中顯得清新。如果這些故事有分性別,男性象徵暴力和征服,女性象徵撫育和生長,那它們就是罕見的女性視角。諷刺主題的《當優酪乳統治世界》和《不一樣的歷史》非常短小精悍,以傳統諷刺漫畫的形式做了犀利嘲諷,也算有點意思。

儘管每個故事都努力製造意想不到的結局,《機動裝甲》是做得最好的一個。不便劇透,但你要看到最後一幀畫面,才會明白故事中激蕩人心的人類事跡,所有的希望與喪失,都建立一個怎麽樣的基礎上。

同樣是大夢一覺主題的《裂縫以外》亦對善惡做了多元處理。對這個故事,中國的觀眾會有似曾相識之感。它是外星人——星際旅行版的聊齋故事,因此既有聊齋的局限,亦有其動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