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版人體的肌肉彩圖及說明

四、活動範圍

頸椎的活動範圍要比胸椎和腰椎得多,如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以及上述運動綜合形成的環轉運動。

五、生理彎曲

在頸椎的正常側位X光片上頸椎呈輕度前凸。頸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頸椎的彈性,減輕和緩衝重力的震蕩,防止對脊髓和大腦的損傷

3.背闊肌: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後外側皮下。

起點: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脊、髂脊後部和第10~12肋外側面。

止點:肱骨小結節脊。

功能:近固定時,使肩關節伸、內收和內旋。遠固定時,拉軀乾向上臂靠攏,並可輔助吸氣。

1.胸大肌: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點:鎖骨內側半、胸骨前面和第1~6肋軟骨以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點:肱骨大結節脊。

功能:近固定時,使肩關節屈、水準屈、內收和內旋。遠固定時,拉軀乾向上臂靠攏,提肋助吸氣

2.腹外斜肌:為寬闊扁肌,位於腹前外側部的淺層,起始部呈鋸齒狀,起自下位8個肋骨的外面,肌束由外上斜向前下方,後部肌束向下止於髂脊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內移行於腱膜,經腹直肌的前面,並參與構成腹直肌鞘的前層,至腹正中線終於白線。

3.腹直肌:位於腹前壁正中線的兩旁,居腹直肌鞘內,為上寬下窄的帶形多腹肌,起自恥骨聯合和恥骨脊,肌纖維向上止於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前面。長度平均26cm,中點寬度8cm,收縮時使脊柱前屈和緊張腹壁,接受腹壁上動脈及腹壁下動脈的營養。腹壁下動脈從腹股溝韌帶上方自髂外動脈分出,兩條靜脈與其伴行,向內上行走,於弓狀緣處從腹直肌外緣進入腹直肌,走行於腹直肌與後鞘之間,上行至臍部成終末支,與從腹直肌上端來的腹壁上動脈的終末支在臍周形成廣泛的交通支。

4.胸小肌:位於胸大肌的深面,呈三角形。 作用:牽拉肩胛骨向前內下方,肩胛骨固定時可提肋以幫助吸氣。

5.肋間外肌:其範圍後方始於肋間節,前方近肋軟骨處延為腱性的膜,稱肋間外膜直至胸骨側緣,此肌起自上位肋的下緣,肌纖維斜向前下,止於下位肋的下緣,肌纖維斜向前下,止於下位肋的上緣。吸氣時收縮。

6.腹內斜肌:

部位:腹外斜肌深層。肌纖維由後外下向前內上斜行。

起點:胸腰筋膜,髂脊和腹股溝韌帶外側。

止點:第10~12肋骨下緣和白線,其腱膜參與構成腹直肌鞘前、後壁。

功能:上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後傾。下固定時,一側收縮,使脊柱向同側屈和迴旋;

兩側收縮使脊柱屈。

1.肩胛提肌:位於頸項兩側,肌肉向上部位於胸鎖乳突肌深側,下部位於斜方肌的深面,為一對帶狀長肌,起自上位C3.4橫突的後結節,肌纖維斜向後下稍外方,止於肩胛骨上角和肩胛骨脊柱緣的上部。

2.菱形肌:位置,位於斜方肌深層,肩胛骨內側緣和脊柱之間,肌纖維由內上向外下斜行。起點,起於下2頸椎和上4胸椎的棘突。止點,止於肩胛骨內側緣。功能,近固定,使肩胛骨上提、後縮和下迴旋。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脊柱伸。

3.棘上韌帶:棘上韌帶,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狀纖維軟骨組織。起自第7頸椎棘突,止於骶中脊。棘上韌帶在頸部特別發達,構成頸部兩側肌肉之間的中膈,故稱項中膈或項韌帶(據近年解剖學發現,該韌帶止於第3腰椎棘突者佔百分之二十二,止於第4腰椎棘突者佔百分之七十三,止於第5腰椎棘突者佔百分之5。從未發現骶椎上韌帶附著)。棘上韌帶是由腰背筋膜、背闊肌、多裂肌的延伸(腱膜)部分組成。分3層,深層連接相鄰2個棘突,且與棘間韌帶交織在一起;中層跨越2到3個棘突;淺層跨越3到4個棘突。作用是與弓間韌帶一起在棘間韌帶幫助下限制脊柱過度前屈。棘上韌帶與棘間韌帶由脊神經後支的神經末梢分布,是極敏感的組織,一旦受到損傷,可通過脊神經後支傳入中樞,引起腰痛或牽涉性下肢痛。

4.下後鋸肌:位於背闊肌中部的深面,借腱膜起自下位兩個胸椎棘突及上位兩個腰椎棘突,肌纖維斜向外上方,止於下4肋骨肋角外面,作用是下拉肋骨向後,並固定肋骨,協助膈的吸氣運動。受肋間神經支配。

5.豎脊肌:豎脊肌(erector spinae)為脊柱後方的長肌,下起骶骨背面,上達枕骨後方,填於棘突與肋角之間的溝內。它以總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脊後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為三部:外側為髂肋肌iliocostalis,止於肋角;中間為最長肌longissimus,止於橫突及其附近肋骨;內側為棘肌spinalis,止於棘突。各肌還有一系列副起點發出的小肌束參與:髂肋肌的副加小肌束起於髂脊、肋角和頸椎橫突;最長肌的小肌束起於骶骨、肋角和全部橫突;棘肌的小肌束起於胸椎和頸椎的棘突。豎脊肌兩側同時收縮可使脊柱後伸,是維持人體直立姿勢的重要結構,故又名豎軀乾肌。一側豎脊肌收縮,可使軀乾向同側側屈。豎脊肌受全部脊神經後支支配。

6.胸腰筋膜:同上

7.骶結節韌帶:骶結節韌帶是由骶尾骨至坐骨結節之間的韌帶,是構成骨盆出口後壁肛三角的重要韌帶

椎間盤的組成

腰部椎間盤有5個,即L1~2、L2~3、L3~4、L4~5、L5~S1。椎間由纖維環、髓核、透明軟骨終板和sharpey纖維組成。纖維由堅韌的纖維組織環繞而成,外層主要是I型膠原纖維,排列密集,部分膠原纖維插入椎體;內層主要是較低密度的Ⅱ型膠原纖維,與外層相比,缺乏明顯的板狀排列。髓核在腰部位於椎間盤中心的稍後方,在年輕人屍體上,外觀呈半透明的凝膠狀,主要由軟骨基質和膠原纖維組成,通過Sharpey纖維附於椎體骺環。透明軟骨終板是椎體的上、下軟骨面,構成椎體的上、下界,與相鄰椎體分開。Sharpey纖維圍繞於椎間盤的最外層,主要由膠原纖維組成,無軟骨基質。椎間盤通過固定相鄰的椎體穩定脊柱並維持其排列,允許椎骨間的相互運動,同時吸收載入到脊柱上的載荷和能量。腰椎間盤與其周圍組織如脊神經有緊密聯繫,椎間盤突出或退行性變可繼發周圍組織的病理變化,引起腰腿痛。

在幼兒期,髓核的結構與纖維環可明顯分開,但到老年時,由於椎間盤纖維變粗,兩者的分界不明顯。不同年齡段髓核的密度不同,密度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大。胎兒時期,椎間盤的血管來自周圍組織和椎體,椎體的血管穿過軟骨板至纖維環的深部;出生後,血管逐漸閉鎖,12歲左右完全閉鎖。成人除纖維環周邊外,其他部分無血管存在,髓核和纖維環的營養靠周邊組織滲透供應。

1.肩胛提肌:

位於頸項兩側,肌肉向上部位於胸鎖乳突肌深側,下部位於斜方肌的深面,為一對帶狀長肌,起自上位C3.4橫突的後結節,肌纖維斜向後下稍外方,止於肩胛骨上角和肩胛骨脊柱緣的上部。

2.三角肌(前部)

3.三角肌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點:鎖骨外側半、肩峰和肩胛岡。

止點:肱骨體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時,前部纖維收縮使肩關節屈、水準屈和內旋;中部纖維收縮使肩關節外展;後部纖維收縮使肩關節伸、水準伸和外旋;整體收縮,可使肩關節外展。

4.肱二頭肌

部位:上臂前面淺層,有長、短兩頭。

起點:長頭起自肩胛骨盂上結節,短頭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點:橈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時,使肩關節屈、肘關節屈和外旋。遠固定時,使上臂向前臂靠攏。

5.肱二頭肌(短頭)

肱二頭肌(biceps brachii)長頭起於肩胛骨盂上粗隆,短頭起於肩胛骨喙突.長,短二頭於肱骨中部匯合為肌腹 ,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於橈骨粗隆和前臂筋 腱膜.近固定時.肱二頭肌使前臂在肘關節處屈和旋外.使上臂在肩關節處屈.遠固定時,肱二頭肌使上臂向前臂靠攏.肌電觀察表明,當前臂旋外使掌心向前並屈肘時,肱二頭肌才有明顯的肌電活動.而當前臂旋內即使掌心側向身體或身後屈肘時,肱二頭肌的電位活動很小或不出現電位活動.這也是肱二頭肌練習基本上皆使掌心向前握持器械的主要原理之一,位於上臂前群肌淺層。作用:屈肩、屈肘及使前臂旋後。

6.喙肱肌:起點:肩胛骨喙突。止點:肱骨內側1/2(與三角肌止點對應) 在大臂的內側肱肌上端,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之間,在大臂上舉時能看到喙肱肌。

7.肩胛下肌:位於肩胛骨前面,呈三角形。起自肩胛下窩,肌束向上經肩胛關節的前方,止於肱骨小結節。作用是使肩胛關節內斂和旋內。

8.前鋸肌:位於胸廓的外側皮下,上部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蓋,將肩胛骨內側向前拉的胸部肌肉,每組兩塊的前鋸肌從胸前部的肋骨開始,圍繞體側延伸到肩胛骨。前鋸肌可將肩胛骨內側向前拉而外翻,使肩膀抬高,「鋸肌」一詞描述此肌成鋸形的,也就是參差不齊的。前鋸肌是塊扁肌

17.大圓肌:起止點:位於小圓肌的下側,其下緣為背闊肌上緣遮蓋,整個肌肉呈柱狀,起於肩胛骨下角背面,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於肱骨小結脊。 作用:肩關節旋內、肩關節內收、肩關節後伸(在無阻力的運動中,不表現出電的活動,但在做抗阻力動作時,它是原動肌),由於該肌對手臂的作用同背闊肌很相象,所以,被稱為「背闊肌的小助手」。

11.岡上肌:岡上肌起始於肩胛骨的岡上窩,肌腱在喙突肩峰韌帶及肩峰下滑囊下面、肩關節囊上面的狹小間隙通過,止於肱骨大結節上部。該肌受肩胛上神經支配,其作用是上臂外展時的起動。

岡上肌被斜方肌和三角肌覆蓋,其肌腱與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共同組成肩袖。岡上肌起於肩胛骨岡上窩,肌腱在喙肩韌帶及肩峰下滑液囊下,肩關節囊之上通過,止於肱骨大結節。其形狀如馬蹄形,其作用為固定固定肱骨於肩胛盂中,並與三角肌協同動作使上肢外展,由於活動頻繁又是肩部肌肉收縮力量的交匯點故易損傷。

12.三角肌(後部):位於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鎖骨的外側段、肩峰和肩胛岡,肌束逐漸向外下方集中,止於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於三角肌的覆蓋,使肩關節呈圓隆形。如肩關節向下脫位或三角肌癱瘓萎縮,則可形成「方形肩」體征。三角肌是肌肉注射的部位之一。作用,主要是使肩關節外展,其前部肌纖維收縮可使肩關節前屈並略旋內;後部肌纖維收縮可使肩關節後伸並略旋外。

13.肱三頭肌(外側頭)14.肱三頭肌(長頭):肱三頭肌在上臂後面延伸,可伸直或伸展該臂,其英文名「triceps brachii」中的「tri」說明它有三個頭:一個附著在肩胛骨上,另兩個附著在肱骨上。肌肉的遠端有一條有力的腱在肘處附著在尺骨上。如果你盡量伸直手臂,就會感到這條腱繃緊了。

15.岡下肌:岡下肌infraspinatus,位於岡下窩內,肌的一部分被三角肌和斜方肌覆蓋。起自岡下窩,肌束向外經肩關節後面,止於肱骨大結節的中部。作用是使肩關節旋外。

16.小圓肌:小圓肌(teres minor),位於岡下肌下方,起始於肩胛骨的腋窩緣上三分之二背面,經肩關節後部,抵止於肱骨大結節後方。該肌受腋神經支配,其作用是與岡下肌協同使上臂外旋。

形態位置:位於岡下肌的下方。

起、止點:起自肩胛骨外側緣後面,肌束斜向外上,跨過肩關節後方,止於肱骨大結節的下部。

作用:使肩關節旋外。

17.大圓肌:

起止點:位於小圓肌的下側,其下緣為背闊肌上緣遮蓋,整個肌肉呈柱狀,起於肩胛骨下角背面,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於肱骨小結脊。 作用:肩關節旋內、肩關節內收、肩關節後伸(在無阻力的運動中,不表現出電的活動,但在做抗阻力動作時,它是原動肌),由於該肌對手臂的作用同背闊肌很相象,所以,被稱為「背闊肌的小助手」。

6.肱橈肌:起止點:起於肱骨外上髁上緣的近端1/3,外側肌間隔。止於橈骨莖突的底部外側。支配神經 : 橈神經 位於前臂肌的最外側皮下,呈長扁形。近固點時,可使前臂屈。遠固點時,可使上臂向前靠攏。採用負重彎舉和引體向上等練習可發展該肌肉的力量。

7.掌長肌:這塊狹長的長型肌肉從臂肘一直延伸到手腕,但11%的現代人已經失去了這塊肌肉。 在人類早期它可是至關重要的組織,沒有它,懸掛、攀岩甚至是遷徙都是根本不可能的。現在的外科醫生非常喜歡這塊肌肉,因為在移植重建手術中,它可以提供寶貴的物質來源。

8.旋前圓肌:旋前圓肌,上肢前臂前群淺層的肌肉,至於橈骨中部外側面。旋前圓肌淺面經過的結構:橈動脈,繞靜脈,橈神經淺支,其深面經過的結構有韌體總血管,尺動脈,尺靜脈,穿經該肌的結構為正中神經。作用:前臂旋前,屈肘

9.尺側腕屈肌:尺側腕屈肌和橈側腕屈肌內神經分布、血供模式及肌肉結構.探討將其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獨立神經和血管支配肌肉束的可能性,指導臨床切取部分肌肉移植重建運動功能的應用.方法 以解剖學、血管造影、肌內神經染色等方法,研究神經和血管在兩肌內的分布特點;電刺激神經支,檢測相應肌束可否具有獨立收縮功能及正常血供;測量肌肉的生理橫截面積和肌纖維長度,並與相關肌肉比較.結果 支配和供應兩肌肉的主要神經和血管均在肌腹的近、中1/3結合部人肌,神經在肌內分成2支,分別在肌中央腱兩側沿長軸走向遠端,直至肌肉的末端,且與血管緊密伴行;電生理證實,沿中央腱將肌肉分成的兩部分在功能上具有獨立性;該兩肌的尺側部和橈側部生理橫截面積和肌纖維長度與支配手的有關肌肉相近.結論 尺側腕屈肌和橈側腕屈肌都可分成兩個具有獨立的神經支配及血管供應、功能上相對獨立的肌束,可用於轉位移植重建運動功能,而且對供區的功能影響也較小.

10.橈側腕屈肌:H反射是在1918年由Hoffmann首次發現,由於它是一個真正的反射,因此可以用來檢驗反射弧的傳入、傳出通路及神經元的興奮性.當神經傳導速度等檢查主要針對周圍神經病變時,它對於判斷近端神經損傷,尤其是神經根疾病起到重要作用.

1拇短伸肌:拇短伸肌腱尋找方法:此肌腱於拇長展肌腱同時位於橈骨莖突處之橈骨溝內,為骨纖維性隧道.拇短伸肌腱位於拇長展肌腱尺側(shenli2080你應該問的是此二肌腱的鑒別方法而不是如何尋找方法.拇長展肌腱位於此鞘橈側,多有副腱,平均為3條.而拇短伸肌腱位於盡側,無副腱).尋找時與拇長伸肌腱同,切記拇長展及拇短伸肌腱於前臂位於橈側腕長短伸肌腱淺層!

2.橈側腕短伸肌:橈動脈經拇長展肌和拇短伸肌的深面至腕骨背面(鼻煙壺),下行於舟骨和大多角骨背面,穿第一骨間背側肌二頭之間入手掌深部。

3.橈側腕長伸肌:沿腕橫紋肌平行作一切口,然後彎向前臂橈側呈「L」形長切口,長約15~20cm暴露肱橈肌、拇長屈肌、指深屈肌及橈側腕長伸肌。

2.臀中肌:臀中肌位於臀大肌的深面,起於髂脊外側,止於股骨大轉子。其神經支配源於L4、5S1的臀上神經。此肌收縮時能外展和內旋大腿,是髖部主要的外展肌之一。單足站立時,此肌能保證骨盆在水準方面的穩定,對於維持人們正常的站立和行走功能,關係極大。

3.臀大肌:略呈四邊形,起自髂骨、骶、尾骨及骶結節韌帶的背面,肌束斜向下外方,以一厚腱板越過髖關節的後方,止於臀肌粗隆和髂脛束。

作用:後伸並外旋大腿;

神經支配:臀下神經支配。

7.股薄肌:股薄肌是位於大腿內側扁薄的帶狀肌,以腱膜起自恥骨下支,向下於恥骨內上髁平面移行為條索狀肌腱,最後以扇形放散,止於脛骨粗隆內側。股薄肌血供豐富,為多源性,有股深動脈的股薄肌支、旋股內側動脈、閉孔動脈和膝降動脈等。供血於股薄肌中、上部的動脈,以來自股深動脈股薄肌支佔絕大多數,多數從股深動脈內側壁和前壁發出,發出後恆定向下斜行於長收肌的深面,與之伴行的靜脈多數為雙支 ,少數為單支。供血於股薄肌下部的血管絕大多數來自膝降動脈。股薄肌上、中、下段之間的動脈吻合豐富,結紮切斷該肌的中、下端來源動脈,肌瓣血供可通過血管吻合溝通。支配股薄肌的神經均來自閉孔神經前支的分支,該神經進入大腿後,在長收肌與短收肌之間向內下斜行,逐漸與股薄肌的主要血管伴行,形成血管神經束,在股薄肌中上交界處前緣深部進入肌肉。

11.股二頭肌:

部位:大腿後外側淺層,有長、短兩個頭。

起點:長頭起自坐骨結節,短頭起自股骨粗線外側唇下半部。

止點:腓骨頭。

功能:近固定時,使膝關節屈和外旋,長頭還可使髖關節伸。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大腿在膝關節處屈;當小腿伸直時,使骨盆後傾。

12.半腱肌:半腱肌位於大腿後側,起自坐骨結節,終止於脛骨上端內側面,主要作用是伸髖關節、屈膝關節並微旋外,由坐骨神經支配。

13.半膜肌:半膜肌位於大腿後側,起自於坐骨結節,終止於脛骨內側髁後面,主要作用是伸髖關節,屈膝關節並微旋內,由坐骨神經支配。

14.腓腸肌 :小腿後面淺層的大塊肌肉,俗稱小腿肚子。肌的下端形成堅韌的跟踺連結跟骨。對人的直立和行走起著重要作用。

1髂腰肌:定義髂(qià)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組成。髂肌呈扇形,起自髂窩;腰大肌長形,起自腰椎體側面及橫突。向下兩肌相合,經腹股溝韌帶深面,止於股骨小轉子。作用:近側支撐時,它的拉力是由下向上前,收縮時能使大腿屈,在跑動中大腿能否快速前擺和高抬與髂腰肌收縮的速度和力量有很大的關係。而在遠側支撐時,兩側髂腰肌同時收縮,使軀乾前屈和骨盤前傾,又為跑動中身體重心積極前送完成抬腿下壓動作從而獲得向前的速度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臀中肌:

部位: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後部位於臀大肌深層,臀小肌位於臀中肌深層。

起點:髂骨翼外面。

止點:股骨大轉子。

功能:近固定時,使髖關節外展;前部使髖關節屈和內旋。後部使髖關節伸和外旋。遠固定時,一側收縮使骨盆向同側傾;兩側前部肌纖維收縮,使骨盆前傾,後部肌纖維收縮使骨盆後傾。

4.縫匠肌:

部位:大腿前內側淺層,肌纖維從大腿外上方向內下斜行。是人體中最長的肌肉,呈梭形。

起點:髂前上棘。

止點:脛骨粗隆內側面。

功能:近固定時,使髖關節屈和外旋,並使膝關節屈和內旋。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前傾。

神經支配:股神經的分支2-3支

血供:股動脈、股深動脈、旋股外側動脈及其降支、旋髂前動脈、膝最上動脈及膕動脈。階段性分布約8支,約距離7cm就有一支動脈,在肌肉內緣進入。伴行靜脈1-2支。

比鄰關係:在闊筋膜的深面,股外側皮神經在髂前上棘內下方7mm處又內向外越過縫匠肌,縫匠肌至點注意與髕骨尖平面行於縫匠肌與股薄肌之間的隱神經。

股外側皮神經在髂前上棘內下方7mm處又內向外越過縫匠肌,縫匠肌至點注意與髕骨尖平面行於縫匠肌與股薄肌之間的隱神經。

5.闊筋膜張肌:位於大腿上部前外側,起自髂前上棘,肌腹被包在闊筋膜的兩層之間,向下移行為髂脛束,止於脛骨外側髁。

作用:緊張闊筋膜並屈大腿。

臨床意義:由於闊筋膜張肌位置表淺,有恆定的血管神經分布,竊取後有臀肌等代償,對功能影響不大,是臨床常選用的肌皮瓣或骼脛束瓣的供體。

6.恥骨肌

部位:大腿內側上部淺層。

起點:恥骨上支。

止點:股骨粗線內側唇上部。

功能:近固定時,使髖關節內收、外旋和屈。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前傾。

長收肌和短收肌

部位:長收肌位於恥骨肌內側。短收肌位於恥骨肌和長收肌深層。

起點:長收肌起自恥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自恥骨下支外面。

止點:長收肌止於股骨粗線內側唇中部,短收肌止於股骨粗線上部。

功能:近固定時,使髖關節內收、外旋和屈。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前傾。

大收肌

部位:大腿內側深層。

起點:坐骨結節、坐骨支和恥骨下支。

止點:股骨粗線內側唇上2/3及股骨內上髁。

功能:近固定時,使髖關節內收、伸和外旋。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後傾。

:

7.股薄肌:股薄肌是位於大腿內側扁薄的帶狀肌,以腱膜起自恥骨下支,向下於恥骨內上髁平面移行為條索狀肌腱,最後以扇形放散,止於脛骨粗隆內側。股薄肌血供豐富,為多源性,有股深動脈的股薄肌支、旋股內側動脈、閉孔動脈和膝降動脈等。供血於股薄肌中、上部的動脈,以來自股深動脈股薄肌支佔絕大多數,多數從股深動脈內側壁和前壁發出,發出後恆定向下斜行於長收肌的深面,與之伴行的靜脈多數為雙支 ,少數為單支。供血於股薄肌下部的血管絕大多數來自膝降動脈。股薄肌上、中、下段之間的動脈吻合豐富,結紮切斷該肌的中、下端來源動脈,肌瓣血供可通過血管吻合溝通。支配股薄肌的神經均來自閉孔神經前支的分支,

該神經進入大腿後,在長收肌與短收肌之間向內下斜行,逐漸與股薄肌的主要血管伴行,形成血管神經束,在股薄肌中上交界處前緣深部進入肌肉。

8.長收肌:

部位:長收肌位於恥骨肌內側。短收肌位於恥骨肌和長收肌深層。

起點:長收肌起自恥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自恥骨下支外面。

止點:長收肌止於股骨粗線內側唇中部,短收肌止於股骨粗線上部。

功能:近固定時,使髖關節內收、外旋和屈。遠固定時,兩側收縮,使骨盆前傾。

9.股直肌:

10.股四頭肌:大腿肌肉前面有股四頭肌,後面有股二頭肌,內側有縫匠肌、內收大肌。要使大腿強壯首要是發展股四頭肌,因為股四頭肌是人體最大、最有力的肌肉之一。它由四個頭即股直肌、股中肌、股外肌和股內肌組成,肌腱構成人體最大的籽骨-髕骨和髕骨韌帶。股四頭肌的功能是使小腿伸、大腿伸和屈,伸膝(關節)屈髖(關節),並維持人體直立姿勢。

其英文名quadriceps意為四個頭。股四頭肌包括四大塊肌肉---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和股中間肌,此肌肉位於大腿前側。股四頭肌收縮時,拉動膝上的腱並使膝伸直。人類是用這些肌肉行走和奔跑。

.脛骨前肌:起自脛骨外側面,肌腱向下經伸肌上、下支持帶的深面,止於內側楔骨內側面和第1蹠骨底。作用為伸踝關節(背屈)、使足內翻。受腓深神經(L4-S2)支配。

2.趾長伸肌:肌腱分為4束,分別以趾背腱膜止於第2-5趾的中間和遠側節,作用為伸2-5趾,並助足背屈。

小腿前群肌前群肌為足的伸肌,由內側向外側依次為脛骨前肌.拇長伸肌和趾長伸肌,三肌起於脛骨前外側面、腓骨前面及其間的骨間膜,向下肌腹漸細,移行為肌腱,通過伸肌支持帶深面到足部,前群肌由腓深神經支配,各肌的止點和作用如下:

(一)脛骨前肌tibialisanterior止於第一楔骨及第一趾骨底,作用為使足背屈並內翻。

(二)拇長伸肌extensorhalluaslongus止於拇趾遠側趾骨底,作用為伸拇趾及使足背屈並內翻。

(三)趾長伸肌extensordigitorumlongus肌腱分為4束,分別以趾背腱膜止於第2-5趾的中間和遠側節,作用為伸外踝和足背外側面2-5趾,並助足背屈。

(四)第三腓骨肌peroneustertius趾長伸肌在踝部有時分出一個肌腱止於第五趾骨底,叫做第三腓骨肌。其作用是使足背屈及外翻

3.拇長伸肌

1腓腸肌:小腿後面淺層的大塊肌肉,俗稱小腿肚子。肌的下端形成堅韌的跟踺連結跟骨。

功能:對人的直立和行走起著重要作用。

2.比目魚肌:

腓腸肌下面的扁平的小腿的肌肉,起自脛、腓骨上端的後面,因形似比目魚,故名比目魚肌。它與腓腸肌合稱小腿三頭肌。起點:膝關節脛骨後端與腓骨頭。

止點:下方匯入跟腱止於足底。

作用:旋轉腳面,提足。

比目魚肌由其形狀而得名,它在腓骨、脛骨後,橫插在腓腸肌之下,一直插到小腿內側,因此從正面看,小腿內外側腓腸肌的下邊都可以看到它,而且此時對內側起的形體作用更大。這是腿部重要結構之一。

小腿正外側的脛骨前肌、趾長伸肌、腓骨肌、比目魚肌在結構上可以理解為一個整體體塊。

3.脛骨後肌:脛骨後肌位於趾長屈肌和拇長屈肌之間,起自脛骨、腓骨和小腿骨間膜的後面,長腱經內踝之後,到足底內側,止於舟骨粗隆和內側、中間及外側楔骨。作用:屈踝關節(蹠屈)和使足內翻。

4.趾長屈肌:

7.跟腱:

在足跟與小腿之間有一條很粗壯結實、綳得很緊的肌腱,這就是跟腱。跟腱長約15cm,是人體最粗大的肌腱,由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腓腸肌內、外頭)肌腱在足跟上方約15cm處融合形成。人的行走、跑、跳就依仗著這條強有力的肌腱。跟腱若是完全斷了就會寸步難行。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