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默念歌詞12年,政協開幕式上,曾經的“千手觀音”用手“唱響”國歌

身為殘障群體中的一員,邰麗華曾經用藝術自渡,如今,她更想成為一名幫助更多人渡河的“擺渡人”。

|作者:臧運卓

|編輯:咖喱

|編審:蘇蘇

3月4日15時,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在奏唱國歌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和另外一位全國政協委員用手語“唱”起國歌,感動了無數網友。

這一次深情“演唱”,邰麗華等了太久。

2018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手語版正式發布。今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手語方案》實施,首次以聽力殘疾人手語使用者為主體,規範應用國家通用手語“唱”國歌。

這是邰麗華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第13年。每一年參加兩會,當國歌響起的時候,她都會在心裡默念國歌的每一句歌詞。今年,終於能用雙手把心底的聲音展現出來,她格外興奮。“有了規範的手語方案,解決了長期以來聾人朋友們想唱國歌的願望,彰顯了國家和人民的精神鬥志。”

16年前的春晚上,21位聾啞姑娘在手語老師的指揮下,跳起豔驚四座的《千手觀音》,感動了全國觀眾,領舞者邰麗華也大放異彩。

從《千手觀音》的領舞,到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再到全國政協委員,邰麗華一直渴望以獨特的藝術和肢體表達形式,來詮釋慈悲與善良,展現新時代殘障群體的風采。她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讓更多的殘障人士可以“更有尊嚴地活著”。

“我的靈魂一直都在台上”

歲月從不敗美人。這句話,在邰麗華身上有著鮮活的體現。

在《環球人物》記者的印象中,時光好像從不曾在她身上留下痕跡。那是一場特殊的、無聲的採訪。記者面前的她褪去華服,素面朝天,但光潔的額頭,纖長的脖頸,筆直的小腿,步態、頷首、微笑,無一不是美,無一不和我們記憶中那個高潔的“千手觀音”相重疊。

她打起手語也像在舞蹈,指尖纖纖,快而好看,起伏間仿佛一隻燕子。因為要讀記者的唇語,交流時,她眼眸明亮,目光專注,記者也從她的眼睛裡讀出了善意與溫度。

兩歲時,因為誤用藥物,邰麗華失去聽覺。懵懵懂懂長到5歲,遊戲時跟不上小朋友的節奏,她才意識到,自己和別人不同。父母送她進了聾啞學校。在律動課上,腳尖傳來的震動觸響了她陷在寂靜中的心門。老師踏著象腳鼓,把震動通過腳下的木地板傳達給站著的孩子,讓他們知道什麽是節奏。小小的邰麗華忍不住趴下身子,把臉頰緊貼在地板上,讓全身上下每一縷神經每一個細胞都能感受到節奏,感覺到久違的快樂。

踏著這樣的節奏,邰麗華開始學跳舞。“我小時候的性格有一點倔強,要強、不服輸。”讀書,跳舞,皆是如此。高三時,她甚至堅持要參加普通高考,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湖北美術學院視覺傳達專業。

“舞蹈是我的初心,我的夢想因為舞蹈而開始。”通過手語翻譯的協助,邰麗華告訴記者。手語中的“舞蹈”很形象,像是兩個跳著交誼舞的小人,她比劃著教給我們,笑容燦爛。

聽障讓她對藝術、對情感表達有異乎常人的敏感。15歲時,邰麗華就成為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領舞。28歲時,她和另外20名聾啞演員合作的舞蹈《千手觀音》登上央視春晚舞台,驚豔世人。在絕大多數春晚老粉的心中,那是春晚舞台上舞蹈類節目的巔峰。而在以年輕閱聽人為主體的B站上搜索《千手觀音》,彈幕中出現最多的詞是“跪了”。

驚豔的舞姿,驚人的意志,邰麗華和隊友們用努力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證明殘疾人一樣可以在藝術上登頂高峰。

凡是驚人的成就,都不是偶然,對邰麗華來說尤其如此。

“聾啞舞蹈演員要把動作做齊其實不難,但舞蹈是一種藝術,本質是一種韻味,要表現出這種韻味就需要在每一個動作、神情、力道上與音樂達成高度的一致。特別是我們還有男演員,剛性的美怎麽表達?柔性的美又怎麽表達?這些都是需要一遍一遍去打磨的,我們用了很多年。”邰麗華是舞者,舞者的眼中,藝術不區分健全人還是聾啞人,她要做的是於不圓滿中尋找圓滿。

2005年,邰麗華榮獲感動中國人物獎時,組委會給出的頒獎詞,就形容她“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絕美的舞蹈”。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邰麗華感歎太快,“好像就是一瞬間、一眨眼。後來春晚排練的孩子回來告訴我,她們去的是央視的老樓。我告訴她那裡我也去過,路怎麽走,舞台什麽樣,全部都記得。”

當年21名“千手觀音”,如今大多數都回到家鄉,在其他行業有了穩定的工作。只有邰麗華還留在藝術團,她眷戀舞台。

但也正因為對舞台的這份尊重以及對舞蹈藝術的熱愛,讓邰麗華選擇了謝幕。“2008年殘奧會,是特殊藝術引起人們重視的一個很好機會。開幕式上《永不停跳的舞步》開演的時候,我在舞台的後面看著,那個時候我有了退出的想法,對聾啞舞蹈演員來說,舞台太珍貴,只有我退出了,才能夠把機會留給更多擁有舞蹈夢想的年輕聾啞人。”

記者不懂手語,但讀得懂邰麗華眼中此刻隱隱的淚意。“還會想上台嗎?”“我的靈魂一直都在台上。看她們跳舞時,我會覺得她們的手就是我的手,她們的腳就是我的腳,我和她們在一起,從沒離開過。”

“邰團長”也是“邰姐姐”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是邰麗華如今更多被報導的身份。

藝術團的特殊性,讓她不僅得是合格的管理者、優秀的舞蹈老師,還得做全團100多名殘疾人演員的“大家長”。

副團長潘利告訴記者:“在處理團內事物時,邰麗華很雷厲風行,甚至對小演員們,她可以說是很嚴厲。”這一點可以在邰麗華辦公室的陳設上窺見一二。簡潔——電腦、印表機、文件夾,沒有藝術品、沒有綠植,這是不具有女性特色的辦公室。

“團員們現在都很年輕,還是孩子,嚴格要求他們是為他們的人生負責,要讓他們成為有用的人。”邰麗華說,她甚至會發火。而憤怒的表達方式,也屬於邰麗華的管理辦法之一。“孩子們聽不見,所以要靠表情和動作表現給他們,皺眉要到什麽程度,眼睛要不要放大,打手語時力道和速度是怎樣的,都要想一想。”和普通的老師相比,她從不怒吼,也不摔東西,但小演員們都知道,邰老師親切,卻也有著不怒自威的風度。

聽障演員之外,團裡還有盲人和不懂手語的普通工作人員,為了高效處理工作,兩歲就進入無聲世界的邰麗華甚至重新學會了說話。

邰麗華會說話,是這次採訪中最大的意外和驚喜。儘管音量細微,語速緩慢,但她用詞精準,不急不躁。學說話,邰麗華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此前,藝術團曾聘請一位老師,專門對有條件的小演員進行口語訓練。儘管已經人至中年,錯過了專家評定的適宜年齡區間,但“旁聽生”邰麗華把練舞的執著又一次用在了學說話上。去國外演出,別人的行李箱裡塞家鄉美食,邰麗華卻背著厚厚的《新華字典》。室友以為她在學英語,湊近一看,樂不可支,原來她在學漢語拚音。

邰麗華喜歡電影《國王的演講》。影片講述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克服口吃,於二戰前發布激勵國人的精彩演講。“克服內心的障礙,勇敢改變命運,這是我想讓自己,也想團裡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做的事情。”

的確,不同於普通的藝術團體,殘疾人藝術團是一個能夠改變弱勢者命運的地方。

團裡還有不少殘疾孩子就是因為當年的《千手觀音》愛上舞蹈,立志成為特殊藝術演員的。這些都讓邰麗華欣慰,也覺得重任在肩。“讓孩子們成為有用的人,把特殊藝術傳承下去,這都是我肩膀上的責任。”

也曾有性格內向的演員在面臨退役重返社會時不自信,擔心自己會被正常人歧視甚至欺負。邰麗華告訴她:“社會並沒有欺負殘疾人群體,更沒有將我們割裂開。重要的是,要學會做一個勇敢的、敢於表達、敢於追求的‘普通人’。”

在採訪中,記者也見到了很多殘疾小演員,他們投來的目光好奇卻不膽怯,友善且自信。

邰麗華說:“上世紀70年代,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在馬路上打手語往往會引來別人異樣的目光,當時那種目光其實對我的內心造成了一些傷害。但是如今,我們藝術團的孩子節假日出去玩,他們走在街頭、商店,或者去星巴克喝咖啡,可以毫無顧忌地使用手語,他們自信而快樂。這是整個社會給予我們的信心,因為包容、理解還有愛,讓我們殘疾人群體可以更有尊嚴地活著。”

手語裡也有“小康”這個詞

邰麗華有一本厚厚的筆電,那是她的“功課”。本子裡滿滿收錄著這些年來中國殘疾人事業領域的資料——文獻、報告、政策。自從2008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後,邰麗華的“功課”從未落下。去到哪裡,她都會帶著這個本子,向身邊的人展示我們在殘疾人事業上取得的成就,也讓他們多多關注這個特殊的群體。

身為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她曾經用藝術自渡,如今,她更想成為一名幫助更多人渡河的“擺渡人”。

幾年前,有位多年不曾聯繫的兒時玩伴突然找到邰麗華,尋求幫助。原來,朋友的孩子是腦癱患兒,為了給孩子治病,她和丈夫賣掉了房子、背負了債務,家境一落千丈。幾年裡,為了照顧孩子,她的父母又相繼生病,讓本就不堪重負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朋友年輕時很美麗,結果才三十幾歲,頭髮就白了,我很痛心。”雖然在邰麗華的幫助下,孩子得到了治療,恢復了行走和表達的能力,但由於介入稍遲,如今13歲的他只能就讀特殊學校。“很可惜,如果早一點,他可以像個正常孩子一樣去普通的學校接受教育。”

2013年,一所培養特殊藝術人才的學校建成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附屬學校。在這裡,邰麗華為孩子們設置了專業和文化兩個部分的教學體系,凡是普通學校有的課程,這些殘障兒童們一樣可以學到。第一個學年結束,29名聾啞小學員不負眾望,將匯報演出帶上了央視的舞台,跳的就是邰麗華當年那支《千手觀音》。

讓殘疾兒童接受康復以及教育,是釘在邰麗華心坎上的事。“教育是扶智,更是扶志,只有在精神上讓殘疾人站起來,他們才能真正站起來。殘疾人其實對精神有著更高層次的需求。國家從2016年開始,將殘疾人小康寫入規劃,但殘疾人群體的小康除了脫貧,除了吃飽穿暖,除了物質上的豐富外,還應該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那是一種平等、自尊、樂觀的生活態度。”

“手語中有沒有小康這個詞呢?”記者不禁好奇。

邰麗華舉起右手,小指與拇指相捏,指尖向上,輕點一下,隨後雙手掌心向下,拇指抵住胸口,其余四指交替點動,宛若一隻朝向花叢起飛的蝴蝶。

“這代表健康,也代表富足,這就是中國8500萬殘疾人群體的小康。”她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