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崇高、優美、天才、巨人,你們玩的是學術還是“媚術”?

我們無法阻止這些論文產生,還無法限制它生存嗎?

▲中國知網上有大量博士、研究生研究張楚廷的教育思想。

文 | 與歸

2020年第一個月剛過半,學術圈的“負面爆料全年指標”已經用得差不多了。

先是“導師崇高與師娘優美”的閃亮讚歌吹響前奏,接著“主編兒子10歲在核心期刊發文”刷屏進入高潮。

原以為就可以這樣結束,大家都好好回家過年。可是沒想到,這壓根就是個晚會開場串燒,“學生論文研究導師”又火了……

研究導師可以,避個嫌先?

或許是在新聞扎推效應的作用下,近日有網友發現,截至2019年12月,中國知網收錄了大量以“張楚廷”為篇名的文獻,其中包括不少碩士、博士論文,絕大部分來源於張楚廷曾就職的湖南師范大學。

注意,“張楚廷”是頻繁出現在論文標題裡。這些以“張楚廷教育思想”為題的碩博士論文,張楚廷不僅是被研究對象,還是指導老師、答辯委員。還好作者一欄沒有張楚廷,否則這些論文就能召喚神龍了。

檢索公開資料可以得知,張楚廷教授已經83歲高齡,早年是一名數學講師,後來研習教育學等學科,逐漸成為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改革家,並且著作頗豐。

首先回答一個問題:學生可不可以研究老師?

這當然是可以的。

只要這位老師具有真材實學,其著作與思想有研究的價值和必要,就無可厚非。但在現代學術倫理和基本規範裡,這位被研究的導師,是萬萬不應在學生論文答辯過程中扮演裁判員角色的,因為這有引發不公正的天然嫌疑在。

你當然可以說,這位老師人格魅力足、具備誠實和公正的品質。但問題是,現代性的學術評價體系,追求的就是擺脫個人主觀評價,傾向於制度評價、標準評價。自己評價自己學生研究自己的論文,能避的嫌實在太多了。

更何況,從這些所謂的“思想研究”的論文來看,不乏“張楚廷乃天才也”“巨人思想家”等主觀感情色彩極重的評語;甚至有的論文用1/3的篇幅,來講述張楚廷的人生經歷。你要非說它有什麽學術價值,我覺得可能更貼近“媚術”吧。

學術圈的潘多拉魔盒一直都在

導師崇高、師娘優美、主編兒子天才……看似一股腦兒冒出來,其實學術圈的潘多拉魔盒一直都在,只是有人突然不經意間將其打開。

很多看似令人詫異的事情,沒有及時和公眾“坦誠相見”,並不是它不夠荒誕,而是我們在荒誕裡浸泡久了,便習以為常,甚至都沒有去揭發並審視它的興趣。

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一個孩子說:大家看,那篇論文沒穿衣服!

然後大家猛回頭,“咦,真的哎,這多羞恥啊……”有了圍觀和流量效應後,大家便一哄而上,開始仔細重申一些原則和底線。隨後歸於寂靜,再等待下一輪爆料,這其實意義不大。

▲資料圖。皇帝的新衣

舉個很親切的例子,捫心自問,你我的周邊,有沒有人在學生時代甚至工作後有複製粘貼論文的行為?是不是無法毫不猶豫、斬釘截鐵地說“沒有”?

其實,我們對於一些不合理甚至涉嫌違規違法的現象,已經在沉默地接受。只不過當有人出於這樣或那樣的目的,在網上舉報某個具有特定身份的人論文抄襲時,大家才會重振一點圍觀的好奇心。

從“導師崇高,師娘優美”到“學生研究‘導師兼答辯委員’”,這不是一個個孤立的案例,而是同一個問題。我們的學術圈,並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任性有余、嚴謹不足。

我敢打個賭,只要你有心思去翻,一定能夠在一些論文網站找出一些“妖魔鬼怪”來。

或許,我們該反思的是,如何提高公眾監督的敏感度,如何讓這些奇葩論文在網上無處遁形,而不是一躺就是幾年甚至十幾年無人問津。

我們或許無法阻止這些論文產生,但是,對這些“奇葩”的存在也不能再坐視不理。

編輯:狄宣亞 實習生:張曉雨 校對:危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