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龍門石窟佛首流落海外背後:拍賣行、一個家族和倒賣商

今年紐約秋拍,蘇富比拍賣行舉辦的“瓊肯:中國佛教造像”主題拍賣會吸引了眾多古董愛好者。期間,被蘇富比形容為“恢弘巨作”的唐代石灰石雕佛首像高度疑似洛陽龍門石窟一件流失多年的文物。

據悉,蘇富比已將這尊有爭議的石雕從拍品目錄中撤下,但並未對外公開原因。雖然還無法確定該佛首石雕出自龍門石窟,但有關中國無數“走失的文物”的歷史和人物再次成為了收藏界的熱門話題。

紐約亞洲藝術周

近年來,海外拍賣行將越來越多的中國文物放上了拍賣台。根據《中國文物藝術品全球拍賣統計年報》,2017年中國文物藝術品在全球拍賣總成交額達到71.9億美元(大約505.5億元人民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數據顯示,流失到境外的中國文物約有164萬件,分散在全世界47家博物館,而海外民間的收藏預計是館藏的10倍,約1700萬件。這些流失的文物有的是通過各種管道被帶到海外,還有一部分則是在動蕩中遭到掠奪。

國家文物局2016年發布的《文物拍賣管理辦法》明確提出,被盜竊、盜掘、走私的文物或者明確屬於歷史上被非法掠奪的中國文物不得作為拍賣標的。但這並沒能阻止中國的國寶成為被競相叫價的對象。

最令人熟知的就是清圓明園十二生肖銅首。2000年至2009年,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馬首、鼠首和兔首先後出現在了世界各地的拍賣會場。2012年12月,法國最大拍賣行艾德以110萬歐元成交了一枚在鴉片戰爭期間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擄走的乾隆玉璽。另外,今年4月,英國坎特伯雷拍賣行公開拍賣在鴉片戰爭時期掠奪的西周青銅器“虎鎣”,引起了我國的抗議和譴責。

佳士得拍賣行展出的鼠首和兔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歷史上有肆意掠奪中華文物的侵略者,也不乏致力於收藏這些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人士,美國收藏家史蒂芬·瓊肯三世(Stephen Junkunc III,1905-1978)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藝術品收藏界,瓊肯的名字代表了一段傳奇。據蘇富比官網介紹,此次拍賣會上展出的佛教造像藏品囊括了近千年來北魏至明代佛教石雕、夾紵寧乾漆及銅鎏金造像。

在最高峰時期,瓊肯的收藏達到兩千余件,包括中國的瓷器、翡翠、青銅器、繪畫和佛教造像,而他所處的年代也正是流失於西方世界的中國文物數量最多的時期。

1905年,瓊肯出生於匈牙利的布達佩斯,自幼跟隨從事模具製造的父親移民到芝加哥。長大後,瓊肯一邊在父親的公司幫忙,一邊研究中國藝術。他還學習中文,收藏大量藝術相關書籍和拍賣圖錄。

1930年代,瓊肯的藏柯瑞有了第一件中國藝術品。此後,他開始從知名古董商手裡大量購買瓷器。他的瓷器藏品列西方最偉大的中國陶瓷收藏之一。到了1940年代,瓊肯逐漸拓寬了收藏品類,收藏對象囊括了從宋代到明代的陶瓷器、高古的青銅器及早期的佛教造像。

《芝加哥論壇報》刊登的瓊肯與中國文物。

1950年代初期,瓊肯的中國藝術品收藏達到了頂峰,他在位於伊利諾伊州奧克帕克的宅邸打造了一個博物館級的地下避難所,作為這些珍寶的家。當時,《芝加哥論壇報》在報導中稱這裡擁有著“珍貴的無價之寶,架上的中國藝術品多得不勝枚舉、琳琅滿目,集歷代之大成,用繡帷、銅器、玉器、陶器、龍袍及漆器等記錄著這個偉大國家的輝煌歷史”。

一直到1978年去世之前,瓊肯仍堅持從世界各地收集並不斷學習中國藝術品,其收藏由其子史蒂芬·瓊肯四世繼承,並一直由其家族保存至今。

蘇富比的拍賣名錄中提到,在被瓊肯收入囊中之前,疑似龍門石窟佛首的石雕曾於1955年出現在法國通運公司的拍賣圖錄中。法國通運公司就是瓊肯的一個重要合作夥伴。

通運公司的創辦者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1902年,出生於浙江湖州巨富之家的張靜江以一等商務參讚官隨員的身份出使法國,並在當地創辦了通運公司,經營湖州的傳統外銷商品茶葉、絲綢、地毯以及在國內搜羅的珍貴古玩。

通運公司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很快聚集累了一大批財富,其中大部分收入都來自古董生意。通運公司在西方收藏界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張靜江因多次資助孫中山和同盟會,被後者稱為“革命聖人”。

在通運公司的古玩生意背後,有一個備受爭議的名字——盧芹齋。盧芹齋本名盧煥文,在外文史料中被記作C. T. Loo。據稱目前存在於海外的中國古董有一半經他手出售。

盧芹齋(1910年代)。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起初盧芹齋在通運公司負責古玩業務,憑借著天生的商業頭腦和古玩鑒別知識很快就在古董界嶄露頭角。1908年,張靜江回國參加辛亥革命後,盧芹齋創辦了一家屬於自己的來遠公司,擴大古玩銷路,後又與上海古董商吳啟周合作成立盧吳公司,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私人古董出口公司。

當時,法國針對敦煌石窟的一篇報告使得收藏中國文物成為當時西方世界的新風潮。盧芹齋嗅到了商機,他往來於中國和歐洲,低價收購不少古稀珍品,推銷到歐洲市場,從中獲得巨額利潤。

1925年,盧芹齋在巴黎蒙梭公園附近買下一棟公館並改建成五層高的中式紅樓,這是巴黎市區唯一一棟中式建築,被當地人稱為“中國盧浮宮”。盧芹齋就在這裡向西方的收藏家們展示並出售自己的古董文物。

與此同時,盧芹齋的行為也招來罵名。他被視為中國文化的“竊賊”,甚至直接導致國內盜墓猖獗。在他從事古董生意的40多年裡,無數古玩珍寶流落海外。美國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PEM)亞洲部策展人王伊悠在關於盧芹齋的文章中表示,他在美國的古玩生意是建立在美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邏輯上的:中國文物是供美國權貴把玩的消費品。“盧芹齋就是為他富有而有權的客戶服務的外國傭人,”王伊悠寫道。

但對於歐美收藏界來說,盧芹齋是他們了解中國文物收藏的媒介,開啟了中國古代文明的一扇大門。在他之前,西方社會對中國古代的文物十分有限,他們感興趣的大多是清代的瓷器,也接觸不到更多遠古時期的文物。

“他是天才,也是魔鬼,”佳士得高級副總裁、法國駐上海總領事夫人羅拉(Geraldine Lenain)這樣評價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