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裡森:她是美國文學的良心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著名非裔女作家托妮·莫裡森(Toni Morrison)於當地時間8月5日晚在紐約蒙蒂菲奧裡醫療中心(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去世,享年88歲。

8月6日,莫裡森的家人和她的出版方克諾夫(Knopf)出版社在一份聲明中確認了她的死訊。在聲明中,莫裡森的家人稱她為“我們尊敬的母親和祖母”,並表示:“儘管她的逝去是一種巨大的遺憾,但我們很欣慰她度過了美好而長壽的一生。感謝每一位了解和敬愛她的人,無論是通過她的作品還是私人交往認識她的。感謝各位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所提供的支持。”同時,莫裡森的家人也希望能不受外界的打擾,安靜地哀悼她。

托妮·莫裡森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美國非裔女作家。她的一生出版了11部小說。她在年近40歲時出版了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她的名作《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在1977年獲得了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寵兒》(Beloved)則獲得了1988年的普立茲獎。

除了小說,莫裡森還寫過很多文章,尤其關注種族問題;還與兒子斯雷德(Slade)合作出版了一些童書;此外她也是一名劇作家和歌詞作者。她曾受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委託,為女高音歌手凱瑟琳·柏克(Kathleen Burke)寫了6首歌的歌詞。

莫裡森是美國少見的既在文壇上地位頗高又獲得了商業成功的作家。除了諸多文學獎項,她還曾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以及總統自由勳章。她的小說經常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單,也多次出現在“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的讀書俱樂部中,還常常作為各種批評性研究的對象。作為普林斯頓大學多年的教師和教授,她經常到各處演講,也時常在電視上露面。

1993年莫裡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瑞典學院稱她的小說“充滿了想象的力量和流淌的詩意”,“為美國現實中至關重要的一面注入了生命力”。

美聯社評論說,莫裡森的作品促使美國文化的多元性走上了世界舞台,並且揭開了美國歷史不可忽視的一面,挖掘出了那些“無名者”和“多餘者”的人生,她稱他們為“處於這場民主實驗中心的不自由的部分”。她的小說將黑人的歷史描繪為一個充滿詩意、悲劇、愛、冒險和古老美好傳言的寶藏。她將種族認定為一種社會構造,並且用文字建構了一個她筆下人物竭力去實現的更好的世界。莫裡森將非裔文學、奴隸的民間傳說中的一切與聖經、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世界編織在一起,為文學世界增添了一分複雜和美麗。

《泰晤士報》評價莫裡森是美國文學的良心,拓寬了美國的文學傳統,並且是她筆下那些邊緣故事的守護者。鑒於她在語言上的獨創性、對美國非裔方言的優雅運用、充滿神韻的人物刻畫、對歷史的犀利觀察與充滿悲劇和不幸的情節書寫,她當之無愧是美國文學史上最成功和最有力的作家。

“聽故事對我來說從不只是消遣,”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莫裡森如是說道,“我相信,它是我們獲取知識最主要的途徑之一。”而在2003年她接受《紐約客》採訪時,她表示:“促使我走上寫作之路的是沉默——這世上有那麽多未經講述和未經驗證的故事。”

莫裡森1931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鐵鏽帶”上的小城洛雷恩。她是家裡四個孩子中的第二個,父親是一名造船廠的焊接工,母親是一名家庭主婦,父母都曾經歷過美國南方嚴酷的種族主義時期。由於莫裡森出生於大蕭條時期,她的家境一度非常艱辛;在她大約兩歲時,房東曾因她家付不起房租而縱火燒了他們的公寓。

故事是莫裡森的童年記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她的父母與祖母時常為她講述鬼故事和非裔美國人的民間傳說。她很小就開始閱讀,為簡·奧斯汀、理查德·賴特、馬克·吐溫等人的作品深深著迷。12歲時她成為了一名天主教徒,青少年時期是學校的年刊編撰小組和辯論隊成員。為了謀生,她曾為白人家庭打掃屋子,還曾是洛雷恩公立圖書館館長的秘書。

1949年,莫裡森進入哈沃德大學就讀,這是一所歷史悠久的黑人大學。在大學裡,她跟隨哈萊姆文藝複興(Harlem Renaissance)的代表人物艾倫·洛克(Alain Locke)學習人文學科,並加入了學校的戲劇團隊,在活動中得以周遊了種族隔離制度下的美國南方。畢業後她進入康奈爾大學,得到了英文專業碩士學位。

從康奈爾畢業後,莫裡森起初在德州南方大學任教,後來又回到了哈沃德大學,她的學生中包括黑人權利運動家斯托克利·卡邁克爾(StokelyCarmichael)。在哈沃德大學,她遇到了建築師哈羅德·莫裡森(Harold Morrison),他們於1958年結婚,生育了兩個孩子,最終在1964年離婚。

在此期間,托妮·莫裡森開始創作她的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它講述了一個癡迷於白人審美標準的黑人女孩向上帝祈求擁有一雙藍眼睛的故事。“我想閱讀這樣的一個故事,但沒人寫過,所以我想,或許我可以自己寫寫看。”2015年,她如此告訴《衛報》記者。

“我的一生都在寫作中努力擺脫‘白人凝視’(white gaze)。”在2019年上映的紀錄片《托妮·莫裡森:我的作品》(Toni Morrison: The Pieces I Am)中,她說道。

《最藍的眼睛》出版後反響平平,莫裡森還需要在蘭登書屋(Random House)做編輯來支撐她和兩個孩子的生活。在繁忙的工作與照顧孩子之餘,她擠出時間寫作了《秀拉》(Sula)(1973)和《所羅門之歌》(1977)。前者講述了一個俄亥俄黑人社區的故事,後者則是一名黑人男性的人生故事。後者為她贏得了全國讀者的青睞,以及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的榮譽。這部小說的成功使她決定成為一名全職作家。1981年,她出版了第四部小說《柏油娃娃》(Tar Baby),成為了繼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 Hurston)之後第二位登上《新聞周刊》封面的黑人女性。

莫裡森最著名的作品《寵兒》出版於1987年。它取材於一段真實的歷史,講述了這樣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一名黑人女奴在攜女逃亡途中遭到追捕,因不願看到孩子淪為奴隸而殺死了她,18年後奴隸製早已廢除,而被她殺死的女嬰還魂歸來,以自己的出現懲罰母親當年的行為。這部小說久居暢銷榜25周,並被全國的學校列入了閱讀清單。《寵兒》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和普立茲小說獎的榮譽。

在20世紀90年代,莫裡森獲得了無數榮譽和獎項。她在此期間創作了小說《爵士》(Jazz)(1992)和《天堂》(Paradise)(1997),以及大量關於當時種族衝突的文章。她也正是在那時與奧普拉·溫弗瑞建立了關係,她將莫裡森的書加入到了她頗具影響力的讀書俱樂部,並在1998年由《寵兒》改編的電影中出鏡且擔任聯合製作人。

“如果沒有托妮·莫裡森,美國文學中將失去濃墨重彩的一筆,”2018年,溫弗瑞說,“她是我們的良心、預言家,以及真相的書寫者。”

進入21世紀,莫裡森又出版了四部廣受稱讚的小說。她在普林斯頓任教,直到2006年退休。2008年,她表示支持奧巴馬當選總統,這是她第一次為總統候選人背書;四年後,她得到了奧巴馬頒發的總統自由勳章。“我記得我幼時閱讀《所羅門之歌》時,不僅僅思考了如何寫作,更是試圖思考如何做人,如何思想,”奧巴馬說,“托妮·莫裡森的作品為我們帶來了一種道德觀,以及很少有作家能達到的情感強度。”

莫裡森得到總統自由勳章時恰逢她人生的艱難階段。兩年之前,她的兒子斯雷德因胰腺癌去世,終年45歲。當時莫裡森正在創作小說《家》(Home),由於過度悲傷而無法繼續寫下去。在獲得總統自由勳章的那個月,她終於寫完並出版了這本小說。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莫裡森一直活躍在公共生活中,經常接受採訪,對政治時事發表評論,也在持續不斷地寫作。

“寫作使我免於痛苦,”2015年,她通過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表示,“在寫作中,沒有人能指導我該做什麽,我可以盡情揮灑我的想象力,而我確實在全力這麽做。當我寫作時,我可以不在意自己的身體,不在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