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垃圾分類進入“強製時代”?住建部回應垃圾分類熱點問題

新京報訊(記者 吳嬌穎)今日(6月28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推開,2019年46個重點城市將計劃投入213億元繼續加快推進處理設施建設,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需求。

住建部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多措並舉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加快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建設,完善垃圾分類技術設施標準,加強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各環節有機銜接。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實施,開始普遍推行強製垃圾分類,引發上海網友“學習分類”熱潮。我國垃圾分類是否將進入“強製時代”?目前垃圾分類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讓民眾更願意參與?針對這些熱點問題,住建部相關司局負責人和專家也進行了解答。

6月20日,上海松江天馬山景區門口的分類垃圾桶。圖/視覺中國

焦點1

垃圾分類進入“強製時代”?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實施,開始普遍推行強製垃圾分類;北京、廣州、深圳等地也已相繼啟動制定相關地方法規。逐漸納入法治框架後,我國垃圾分類是否將進入“強製時代”?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徐海雲表示,加強法制建設後,我國垃圾分類工作強製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目前,我國大致將垃圾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類,“這是全國統一的大標準,而具體到每個類別下的垃圾種類,還需要各個地方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來制定。”徐海雲介紹,有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值得借鑒。例如日本東京市中心的23區,每個區都各自制定了具體的垃圾種類劃分,並各自執行。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張樂群也表示,垃圾分類需要人人參與,在法治框架下,更需要各城市根據自己的特點,因地製宜編制更具體的項目目錄,有利於居民進行精準的垃圾投放。

如何針對垃圾分類建立獎懲機制、獎勵和懲罰的標準應該如何界定?徐海雲表示,垃圾分類強製執行的執法成本高、難度大,需要公民的主動參與。

住建部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多措並舉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加快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建設,完善垃圾分類技術設施標準,加強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各環節有機銜接。

焦點2

垃圾分類面臨哪些挑戰?

在中央部門等公共機構率先垂范和46個重點城市示範帶動下,全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推開,取得初步成效。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任務艱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需要長期堅持、不斷投入。

徐海雲表示,目前公眾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基礎了解層面,沒有充分認識到垃圾分類工作的必要性,還需要加強引導。“垃圾分類工作的總體覆蓋範圍還很有限,現有的46個城市僅佔全國城市數量的7%左右。而且,46個重點城市的進展也不平衡。”

垃圾分類的基礎處理設施也依然存在短板,“目前少數發達城市的垃圾分類工作比較完善,但大部分城市只能做到在投放環節分類,分類設施配備普遍不足。”

此外,徐海雲認為,目前我國垃圾分類工作中,重點是可回收垃圾怎麽再利用,而難點是廚余垃圾的處理。“比如玻璃瓶是一種可回收垃圾,但玻璃瓶的收集、運輸、再利用成本較高,需要較高的補貼才能完成。在缺少補貼的階段,無法進行精準投放,可能收集後也只能去到垃圾處理廠,事實上沒有達到回收再利用的目標。”

徐海雲認為,最大的挑戰是分類投放後如何進行後續處理。徐海雲介紹,在我國台灣地區,大部分廚余垃圾需要進行焚燒處理。日本還曾嘗試把廚余垃圾轉化為肥料,但由於土地資源緊缺,實際上難以消化。

“我國地域廣,居住條件差異大,餐廚垃圾的種類更多。後續處理更需要各地從實際出發,根據各地土地的需求確定合理環保的處理方式。而不是填埋、焚燒等簡單的終端處理。”徐海雲說。

焦點3

如何進一步推廣垃圾分類?

張樂群表示,垃圾分類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聚焦觀念環節和突出問題。同時,垃圾分類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更要實現民眾積極主動參與,“既要把經濟账算清楚,也要把生態文明的账算清楚。”

徐海雲認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關鍵在於,如何加強民眾主動分類的意願。“我們要讓公眾不僅關心怎麽分,更要關心分什麽。“垃圾回收的整個過程,每一類垃圾的成本、用途,都應該由全民來參與討論,公眾應該了解分類後的垃圾最終去了哪裡、如何再利用,分類工作將起到哪些生態效應和環境效應,才會有獲得感,才會感覺到主動分類的行為是有意義的。”徐海雲說。

張樂群表示,各地也應該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垃圾分類評估考核機制和激勵舉措,“有的城市社區對居民垃圾分類實行積分獎勵,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這是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的良性互動。”

張樂群解釋,社區是城市管理的基礎單元,也是垃圾的主要產生地,從先行城市的經驗來看,推進垃圾分類只有以居民為主體,從社區抓起,才能取得較好效果。“各地可以借鑒上海、廈門等城市結合垃圾分類開展的活動經驗,聚焦城市社區,發動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增強居民在垃圾分類方面的獲得感。”

新京報記者 吳嬌穎 編輯 陳思 白爽

校對 吳興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