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沒把拍家人當工作,拍攝死亡過程決不煽情

今年7月起,騰訊圖片聯合視覺中國500px攝影社區共同發起了圖片故事大賽征集,旨在發掘紀實攝影領域擅長運用視覺語言講故事的攝影師,並對優秀圖片故事的作者予以扶持和獎勵。

2018年11月19日晚,騰訊圖片·影像力大賽10月月賽的獲獎作者田建明、魏堯以及商華鴿一起在線上和自媒體作者分享了獲獎作品背後的親情故事,並向大家介紹了自媒體運營心得和未來的攝影計劃等。

以下是線上分享摘要:

田建明

85後,攝影記者,就職於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視覺中心,獲2017年度“金鏡頭”新聞攝影金獎、2017年度中國地市報傑出攝影記者獎等。報導攝影有《失獨者》系列、《農民工器官捐獻者》系列 、《江南棄兒》系列等。除供職媒體外,作品散見於騰訊圖片《中國人的一天》《活著》等欄目以及《南方人物周刊》《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報》等報刊雜誌。本次大賽他的專題《10萬江南棄兒:想盡一切辦法尋親》榮登TOP20。

作為社會最小部門的家庭,親情是連接其間最為重要的基礎紐帶。我們無法苛責這些父母,尤其置於那個時代背景下。用影像去面對這個選題需要勇氣,用影像去記錄他們並傳播故事,借助網絡平台為父與子、母與女建立連接相見的可能,儘管渺茫,但充滿希望。面對這些個體的遭遇,能感受到作者的堅持不懈,單張影像形式多樣而不單一,畫面結構控制得當,內斂而不刻意。其中親人相見的畫面能看出作者的拍攝功底,瞬間情緒的把握時機恰到好處,站位不錯。攝影是記錄社會最為直接的工具,真實而殘酷,直接而有力。這個選題厚重結實,不僅僅是攝影的,更是調查報導的影像典範。——點評人:王景春

為拍這組專題,田建明歷時三個月,輾轉四省多地市採訪拍攝了30多個尋親者。他在訪談中分享了很多拍攝背後的故事細節,有尋親者後來發現自己離生母家只有13公里距離;有一位只差DNA確認就能認親的男子,得知配型失敗後哭倒在佛像前;還有一位認了親卻不做DNA鑒定,只因怕結果讓自己失望的老人……類似的故事很多。而在目睹這麽多悲歡離合後,田建明表示,他仍然相信善與愛的力量,就像現在棄兒放下一切成見開始尋親一樣,這是人性的回歸。

報導無止境,就看什麽時候喊停。目前,這個題材田建明還在持續拍攝。因為認親後的生活,也是另一段人生的開始,他很樂意看到一些棄兒尋親成功後,逐步與生母家建立親情關係,彌補前半生的缺憾。同時,當地的尋親組織已經成立,最大的願望還是通過媒體報導,為尋親者傳遞有效資訊。只有雙方同時尋找彼此,成功的概率才會更大。

魏堯

80後,大學畢業後到北京周報從事圖片工作至今,從未換過工作。新聞硬照、圖片故事、圖庫素材、公關活動、旅行地理、環境人像都有涉獵,喜歡拍攝家人朋友的照片,曾策劃出版圖書《懷孕日記》。本次大賽他的家庭專題《我的母親嶽母:為照顧孫輩北漂五年》受到青睞,獲得大獎。

北漂題材中的一次突圍,觸碰到很多同齡人的心頭。這既是一部關於個人的家庭相冊,也是關於當下這個時代的中國人相冊。本專題裡藏著豐富而感人的細節,耐人尋味。——點評人:傅擁軍

和大多數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國家庭一樣,魏堯和妻子也面臨著工作和帶孩子衝突的問題。拋開帶孩子這一因素,他們希望兩邊的老人能徹底到北京生活,但老人卻希望將來回到老家養老,這讓他們很矛盾。不過有一點值得慶幸的是,三代人同在一個屋簷下,魏堯的妻子和母親相處得不錯。

魏堯說從沒把拍家人當成一項工作,或者有什麽功利的目的去拍攝,就是純粹的記錄,是一種情感交流的方式。而他的這些拍攝習慣,無論是拍妻子懷孕,還是拍孩子成長,很大的原因都是從家庭習得的,因為從爺爺奶奶這一代就特別喜歡拍照,小時候家裡甚至還組織過家庭相冊比賽。從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看著每一個人都在照片中發生著變化,他特別想把這些照片整理出來,做成一個系統的東西。

他覺得,自己的家庭私照之所以能走紅,可能是因為這些內容貼合了像他這樣年紀的人的心理映射,網友從這些家庭影像中看到了很多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到了30歲以後,他也逐漸清楚了自己最喜歡拍攝的是什麽,就是家人、朋友,他喜歡記錄下他們的成長。

商華鴿

廈門自由攝影師,曾先後在廈門、北京從事媒體行業十年,擔任特稿記者、圖片總監等職務。特稿見於讀庫、南方周末等載體,攝影作品曾獲國內外攝影獎十餘項。本次大賽他的《恩雨的最後24天》獲得評委大加讚賞,脫穎而出。

這是本次評選我最喜歡的圖片故事。

我覺得這組圖片故事可用幾個關鍵詞來分析:故事、情感、影像、語言、空鏡。

故事:攝影師說,“期間我去看望恩雨四次,嘗試記錄一個生命消逝的過程,並想給恩雨的家人留一本相冊作為此生的紀念。”關於生死的故事很多,而一個14歲女孩在生死抉擇前選擇放棄治療,僅此足夠打動人。

情感:我們雖然沒有看見孩子的悲傷,但與她關聯的人物的情緒,備好又撤掉的靈堂等,都足以給觀者內心的撞擊。

影像:灰調、高光下14歲女孩黃恩雨的身影,模糊的場景,讓生死之間變得魔幻。

語言:攝影師在文字說明裡多次引用了14歲女孩黃恩雨的內心獨白,讓人物的情感更加豐滿。

空鏡:天空中那隻展翅高飛的鳥,充滿詩意,寄予對生命的美好讚譽。——點評人:陳傑

商華鴿是無神論者,因為目擊過自己家人過世前對死亡的恐懼,對於不怕死的人非常好奇,這也促成了他此次拍攝。而拍這些照片的初衷,只是想給恩雨家留一本她最後歲月的家庭相冊,後來在征得對方父母同意後將照片在媒體公開。他們的想法是,如果開朗的恩雨在世,她也會同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故事。

恩雨去世時死狀很平靜,沒有掙扎,真感覺像睡著了。她咽氣後的姿態商華鴿沒有拍,家人痛哭的狀態也沒拍。他始終想安靜講述死亡的過程,從文字到畫面絕不煽情,不加味精,激烈的情緒也不要有。因為在拍攝的8天裡,恩雨從未有情緒低落的時刻,而只是平淡接受即將到來的殘酷,同時報以微笑。

商華鴿坦言,現在基本隻拍那些不拍會後悔的題目,要麽能幫人,要麽題材重要。近期,他又拍攝了兩個離世的人的故事,和恩雨太不一樣。年齡、身份、家境、信仰、性格,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離開人世的姿態也非常不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