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份“破紀錄”的片單將送到誰的手中?

選擇什麽?鼓勵什麽?印證什麽?每年的FIRST影展都嘗試在新的競賽樣本中,評審系統循序的進程中,不斷辨認清晰,又持續在變幻的產業趨勢、創作生態中校準位置。從海量參賽影片到屈指可數的入圍樣本,或許不能完全呼應這個過程中每一瞬間的選擇,確是FIRST影展系統校準後,最確認的面貌。

1022部參賽影片經過兩個多月的審看,最終浮現出了入圍影片34部,其中劇情長片13部,紀錄片6部,短片15部。

從預選到入圍,所有的參賽影片經歷了初審工作組曠日持久的看片,據理力爭的辯論。預選出的46部影片,面對的是身份更為多元的複審工作組,從作家、編劇、藝術評論者,到導演、製片人、剪輯師、策展人,每個人身上都帶有多重視角,在實驗影像、獨立電影與商業製作中均有涉獵。

從上至下依次為:

紀錄片組、短片組、劇情長片組

趙曄

電影導演,憑《馬烏甲》奪得中國獨立電影最高獎。2019年拍攝首部中挪合拍片《陽光傾城》。

古濤

導演、製片人、剪輯師。首部紀錄長片《馴馬》獲得法國南特電影節金氣球獎。

阿美

編劇、作家,前媒體人。編劇作品有:《山楂樹之戀》《分手合約》《地久天長》等。

郭曉東

電影導演、製片人、剪輯師、策展人。作為首位發起人於北京成立亞洲電影共同體“新亞洲影志”。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譯者和當代藝術評論人。

劇情長片入圍數量破紀錄

電影節力量下沉趨勢明顯

今年劇情長片共入圍13部,數量創下近五年之最。評委的評判標準呈現出多元的面相,完成度和探索性被同等重要地納入考量,敘事能力和實驗性的評審語境,可以靈活地轉換。

 

在投遞的所有劇情長片中,獨立製作的影片比例佔不到30%。電影節展平台的推動以及產業力量的聚攏,都嘗試在創作更前端貼近青年作者,縮短了青年電影作者與產業的距離。原本遠離產業語境獨立創作的場面,在多重勢力的介入下,開始變得精密而穩健,系統化作戰的趨勢愈發顯現。電影節的力量也呈現出向成熟作者下沉的趨勢,節展與作者的關係逐步從發掘走向合作。

《離秋》劇照

曾經以紀錄片作品在FIRST收獲獎杯的顧曉剛導演的劇情長片《春江水暖》在對一方土地的沉思中,深入南方家庭肌理,徐徐鋪展城市畫卷和作者想留存的情感和記憶。

第八屆FIRST訓練營導演汪崎的第二部長片《離秋》集合了資深的製作力量,故事扎實,影像質樸卻精致,誠摯而動人。

FIRST創投會在多年深耕下成效顯著,共有3部創投入圍作品挺入競賽版塊。王晶《長風鎮》如一篇帶有童話感的敘事小說,導演對人物投入濃鬱情感。翟義祥《馬賽克少女》關注未成年人性侵案件,出色的攝影營造出獨特的氛圍。黃梓《慕伶,一鳴,偉明》在導演強悍的掌控力下,解構出了一家三口各自生命深處的焦慮與期待。

少有的關注現代人都市生活的作品引發廣泛共鳴。柴小雨《魚樂園》用自由且放鬆的形式與表達,解構日常生活的節奏,準確刻畫出當代城市年輕人的生存與精神狀態,令人眼前一亮,也會心一笑,是今年的驚喜之作。

短片整體制作工藝精良

動畫/實驗質量驚喜

劇情短片幾乎是每個導演創作長片之前的必經之路。813部,這是今年進入評審流程的短片數量,相較去年,投遞影片的數量近乎翻倍。面對如此龐大的創作基數,如此多元的生態系統,作者性以及影像層面的表達成為評審工作最重要的考量依據。

 

整體來看,製作工業的提升是短片單元的大致特徵,很多作品也都營造出了不錯的影像質感。但也有評委指出,多數短片也往往止步於此,也多套用長片的邏輯和語言,少有作者在小體量裡探索短片的風格和表達形式。

瞿尤嘉《三尺》是一個關於告別親人與記憶的故事,情感細膩綿長,扎實的敘事中也不乏關於視聽與介質邊界的探索。

《那日上午》的導演黃瑋納呈現了老練嫻熟的導演能力,以單點的議題突破了普遍性的集體精神焦慮,探尋出一條有力度卻不過分沉重的表達通路。

羅柬《水 母》拍出女性獨特的生命經驗,電影語言凝練,呈現出切膚的微妙痛感與共情之力。

曾志《清潔》短小又輕巧,表現出都市的壓抑和疏離,同時兼具幽默感,在現實之外構建心理空間。

《如金似灰》是入圍短片中唯一的紀錄短片,導演魏紫看似疏離的鏡頭,記錄下薩克斯工廠的遍地金黃,在鏡頭的組接中營造出節奏感和音樂感,亦呈現出微妙的幽默感。

是單純取消動畫/實驗入圍?

還是回應創作趨勢

去年,因投遞短片在文本創意、技術水準等方面暴露出的症候,影展首次取消動畫/實驗入圍,作為對這一創作趨勢的回應。而經歷了上一年的低谷,儘管今年並未設立動畫/實驗的單獨單元,但這一類別的影片重新呈現出令人驚喜的質量與形式的多元,所有作品將在7月共同爭奪最佳短片與最佳實驗短片的獎項。

陳蓮華《寒露》有少見的幽默感,融入中國元素則顯出作品新意;蔡采貝《半醒》中的形態轉化像詩歌般靈動,也足見作者令人驚喜的成長;而沈傑《水花》以大衛·霍克尼的畫作為起點,在剪輯線條中構建心理張力,提供特別的想象視角;馬蘭花《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在形式上富有創意,混搭東西方古典元素,結合默片與戲曲電影,在明清小說基礎上建構美學體系。

紀錄片製作資源分化

“紀錄片的劇情片形態”

成為爭論的焦點

與劇情長片相比,紀錄長片的創作生態更多保留了“獨立電影”的痕跡。市場空間的狹窄,放映組織的緊縮,工業體系的匱乏,使得大多民間的紀錄片作者呈點狀分布,彼此之間難以建立聯繫,生存境遇艱難。另一方面,現有的製作資源向專業、成熟作者高度傾斜,使得紀錄作品的整體面貌呈現出精致與粗糙並置的狀態,這在入圍的6部作品中亦有體現。

“紀錄片的劇情片形態”成為爭論的焦點,有評委指出,不能以完成度去評判一部紀錄片的好壞。清晰的故事線條固然是一種傳統的切入方式,但純熟的打磨也可能會破壞作品中某種可貴的特質。

《南遊記記》視聽輕鬆,結構自由,有高度的遊戲性,用新穎、有趣的方式剪輯,導演江峰創作目的特別,呈現年輕一代的感悟和困惑。

《看海》涉及家庭倫理和紛爭,在平靜中見危機,對生活抽絲剝繭,切入生活肌理,導演李京紅對更深情感變化有敏銳的捕捉,也大膽運用敘事影像的製作拍攝方式,展現出豐富度和獨特的紀錄片質感。

《小石頭》導演喬建強帶著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用平常的態度展示人物境遇,處理高度克制,真實、強烈地呈現人與社會之間的多元關係。

刁亦男領銜

主競賽評委會陣容清晰

自今年五四發布會公布評委會首發陣容之後,主競賽評委陣容終於揭開最後一塊面紗。

著名導演、編劇刁亦男將擔任評委會主席,另兩位評委分別是法國製片人查爾斯·吉伯特及影評人、坎城國際影評人周藝術總監查爾斯·德松。他們將與攝影師趙非、作家編劇述平、演員秦昊和導演陳哲藝一道,在七月共赴西寧。

34部影片將交由競賽評委會,最終在7月28日的頒獎禮現場,決出10個主競賽獎項,及2個場外獎項。在電影節將競賽版塊向華語電影側重的情況下,由刁亦男領銜的評委會將對今年的樣本作出怎樣的評價?讓我們拭目以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