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到了大四才知道,GPA真的比你想得重要

文/Joan

來源:美國之家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在美國本科期間,到了大三大四或者畢業之後才認識到的一些事情,希望能夠幫助同學們早早確定自己的目標,也少走一些彎路。如果有任何相關的問題,歡迎一起交流討論。

成績/GPA真的比你想得重要

在剛進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我和所有大一新生一樣,什麽社團都想參與一下,只要哪裡有活動,哪裡就有我。很多大學生都說,大學期間的3S(Study:學習;Social:社交;Sleep:睡眠)不可能做到完美平衡,我就是非常典型的因為社交而犧牲了睡眠和學習的學生。

並且,大一時候的我並沒有意識到成績的重要性,導致我第一個學期的成績是一個歷史性的汙點。不過不用擔心,教授們都懂大一的心態,後面的分享裡我也會談一談怎麽讓自己的成績好起來。

在到了大三左右大家都開始按部就班地找實習、工作或者申請研究生的時候,我慢慢地意識到我的成績單上的數字,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別人衡量我水準的一大標準。雖然美國人並不光以成績評判一個人,但如果換個角度想想,一個連自己的成績都管理不好的學生,又怎麽會有能力完成好工作上的任務呢?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不管如何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課業成績本身依然是學生的本分工作。一份不那麽完美的成績單雖然不足以讓我被全盤否定,但是依然使我需要在其他方面加強自己的能力來彌補成績的不足。

在申請工作或者研究生的時候,我需要更好的工作經歷,更完美的個人陳述以及更優秀的面試表現,才可以與我的學霸同學們站在同一個平台上。

當然,因為學校課業壓力程度的不同,光是看數字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績好壞。每一所大學甚至細到每一個專業都有自己的GPA標準和平均水準。我所在的大學是出名的學霸學校,非常注重本科教育的品質,所以在我們學校,一個3.5的GPA所意味的學術水準可能是可以和一些其他層次學校的3.8劃等號的。

那麽,成績單並不是那麽出色的話怎麽辦呢?其實也完全不需要慌張。如果我們理解了成績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麽,就可以知道其實一個表現稍微差強人意的學期其實不會造成毀滅性的影響。試想,如果我們要招聘一個學生,我們會更在意他的成績在學校期間是否是在走上坡路或至少是持平,以及他的課程到底給予了他哪些實用的知識,而不是光去關心一門課到底得了A還是B。

所以,努力提高成績的同時,也需要注意所上的課程對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在每一節課學到的東西是否都有吸收。畢竟對於我們來講,花點小聰明在考試中拿到優秀比真正理解知識有時簡單得多。

提前安排好大學課程,提早畢業和雙學位都不是問題

很多人選擇在美國上大學,是因為專業的轉換非常自由,課程的安排也很自主,所以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找到我們真正想讀的專業。在這個基礎上,稍微多在自己的時間表上用用心思,可以給自己節省很多時間、精力,甚至學費。

就我自己的情況來講,我在大一期間其實並沒有好好的安排自己的課程,不過因為後面的調整,也做到了三年完成畢業的要求,並且在大四的上學期成功地參與了Study Abroad和實習項目並順利畢業。

剛進學校的時候,大部分人應該和我一樣對所有課程都有很多期待,並不想太快確定自己的專業。這個時候有兩個非常好的辦法可以給自己接下來的學期節省時間:

首先,每個學校對於畢業都有一部分的硬性要求,即必修課程。在大一的時候可以針對性的多選擇一些滿足要求的必修課,來為以後的專業課程或者實習、Study Abroad騰出時間。

第二,根據每學期自己的工作量,盡量平衡文科和理科、實驗課和寫作較多的課程。有些課看似工作量不大,但會有很多小組作業需要課後開會或者參加相關活動,也會很佔據時間,盡量不要把這類型的課都安排在同一個學期。

最後,明確自己的目標很重要。對於自己來說,是想要早點畢業、拿雙學位還是完全享受整個大學的過程?這幾件事情的重要程度的不同,也應該體現在自己選擇的課程表上。

之前提到了我大一的成績並不是那麽理想,所以我在大一下學期經歷了一個“魔鬼學期”。因為要給之後的專業課程安排時間,同時需要提高自己的績點,而且我的兩個專業的高階課程都需要提前上好初級課,所以我當時的課程選到了學校的上限學分。

在那一個學期裡,我的每天日程基本上從早八點上課開始,到晚上八點是沒有縫隙的,包括和教授、小組開會,做作業、競賽,和去社團的時間。但是因為我也安排了一節“水課”,比較少的作業量讓我得以花更多精力去注意別的科目。一個學期過的非常充實,最後也成功的把績點拉回了軌道上。

現在回頭想想,如果不是當時頂著這麽大壓力,我還是蠻推薦大家都給自己一個魔鬼學期的。畢竟在經歷了那一個學期之後,我的時間管理能力和抗壓能力都有了質的飛躍。

Try. Try harder. 鍥而不捨

很多同學一定在剛來美國的時候都聽到過老師告訴自己,要tryhard,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我想用自己的例子來告訴大家我對try hard的理解。

一個最普通的例子:大一的時候,因為是新生,很多人都選不到自己想要的課程。我跟所有我的學弟學妹們都這麽講:如果你是真的需要並且喜歡這一門課,那麽是不會有選不到的可能的,為什麽呢?

因為美國的選課系統裡面有一個叫做override的東西,即一門課程注冊人數已經滿了的時候,教授可以給你特例添加你到這門課裡面。不誇張的說,因為我的專業太普通,每一門課都很火,所以我至少80%的課都是靠教授給override才選上的。

這個時候,try hard就顯得尤其重要。也許第一二次向教授申請會被拒絕,但(至少我認為)tryhard 的意思不僅僅是去試著要,而是堅持。

我經歷過作為大一學生跟大四要畢業的學長搶課,也經歷過郵件被拒絕然後去教授辦公室門口堵教授、或者是提前寫好學習計劃遞給教授過目,總而言之,我需要的每一節課,最終都成功的得到了教授的批準。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到很多別的事情上面。我的經驗告訴我,只要你的理由充分,目的合理,很多事情都是有特例的(當然我也遇到了很多好心的教授和工作人員,給我的大學經歷開了很多小門……)。

很多大學會有各式各樣的要求,比如大四的學生不可以出國學習,或者一些必修的課程必須在學校完成。但是學校也有相應的office來處理一些特殊情況的學生並且對於合理的情況給予特別對待。

我可能是我們學校畢業之路最奇葩的學生之一,我的最後一學期是在倫敦交流項目上的,並且在學期畢業的時候還有幾門必修課程沒有完成。在決定要交流之後,我前後找到了各個相關係的系主任,學校主任和課業指導員,遞了無數個申請,最終學校同意了我用實習經歷和英國的課程來轉換學分,我才得以順利提早畢業。

我想,這些事例給我的最大啟示,就是沒有我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我不夠想要做到的事情。提到這些,不是想教大家來鑽空子,而是我認為美國大學非常人性化的這一點,使得我們可以更加按照我們的想法來安排大學的生活,不用太被學校的規則嚇到。

我的學校認為,本科培養的更多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而這一點有的時候並不百分之百需要從課堂上得到。

挑選大學,專業真的很重要嗎?

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第一個大前提是,確認你有沒有已經很明確的方向,比如有的同學高中就已經決定了要學習物理數學方面,有人只想學習商科等等。包括有沒有很明確不想要學習的方向,都應該納入考慮。

我認為專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你對於這個專業的學習得心應手的程度以及興趣直接決定了你的成績,第二是從長遠來看,專業和就業直接相關,那麽選校的時候如果能夠考慮可能學習的專業排名較高的大學或者行業就業率高的地區,對以後會有很大幫助。

對於高中畢業生和大一學生來講,因為進入學校真正學習了課程之後才能完整的體會到自己的喜好,所以我覺得專業不需要成為選校的決定性因素,而是把這個決定留到稍後,說不定在大學裡會遇到特別好的課程或者教授改變你的想法呢。

好好利用學校的項目和資源,大學你還可以這麽玩

我們選擇大學的時候,除了考慮教學品質,排名,地理位置等因素,也會考慮一個學校的整體資源和提供的項目的多樣性。多多注意學校提供的各種項目並且加以利用能讓大學的生活充實得多。你會發現,大家上的都是同一所大學,可是玩到的東西特別不一樣。

首先,我個人最推薦的,是一定要利用學校提供的Study Abroad(出國留學)機會,再多給自己創造經驗。雖然我們本身已經是國際學生,但是能夠在大學期間利用這個機會去更多的地方,一定可以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和感受。

以我個人的經歷來講,我意識到要去利用這個機會已經是大四了,所以隻來得及在英國交換了一個學期。但是這一個學期不僅讓我體驗到了不同的學習方式、文化,也讓我擁有了非常難忘的旅行經驗。我認為交流的這個學期在我整個大學生涯裡面意義非常深刻,甚至對我很多的觀念造成了影響。

和安排課程表一樣,只要稍微在這一方面下一點心思,學校能提供給我們的機會其實有很多。我高中的好朋友也在美國上大學,經過她的安排,在四年的時間裡她先後在歐洲、日本、韓國和澳洲交換了五個學期,並且順利的畢業。這樣的四年大學生涯,難道不比光在學校裡考試要豐富的多嗎?

我想已經或在準備遠赴美國的大家,一定能夠體會的到“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的重要性。多參加留學項目,不僅能學習更多不一樣的東西,還能在世界各地都建立起自己的人際關係,這對於大三大四即將面對求職的同學們是非常重要的。

更吸引人的是,大部分學校的交流項目是與其他學校合作的,如果是經過學校認證的合作項目,交流的費用一般都包括在大學的學費裡面。如果你想要參與的項目恰好沒有和學校合作,也是可以通過學校的辦公室安排完成的。以我自己交流時候的經驗來看,很多項目的學費比美國的大學一學期還要便宜許多。

並且,因為每一個國家的評分標準都有區別,很多美國的大學在轉換學分的時候,會把交流的成績計算學分,但是不計算績點。這意味著你不太需要擔心某一個國家學術壓力太大而對自己的成績產生影響。一趟交流下來,收獲了經歷和好看的成績單,還節省了學費,何樂而不為?

那麽要去怎麽尋找這些項目呢?其實和選校的時候差不多,確定好自己想去的幾個地理位置,多去學校的網站上觀察一下等等。大學裡通常也會有專門的部門來幫助學生找到自己想要的項目。

第二,很多學校在春假、感恩節等等,會有學校或者是社團組織的Alternative Break Program,類似於一個迷你夏令營。這種項目通常會在學校附近進行一些活動,比如開車去登山露營,或者通過義務勞動等方式進行學習。在我們學校這個項目也有遠赴南美或者亞洲的選擇,可以去幫助貧困地區的學生們修建房屋或者支教。

這一類項目不僅僅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簡歷經歷,在項目中認識的同學和朋友也是一個很大的收獲。我在大學期間參加的一次活動,就讓我得到了兩個志同道合的摯友,和賞識我的教授。

學校能夠提供的資源還遠遠不止這些。大到獎學金(包括入學之後的基於學術或者成就的獎學金項目)、職業規劃和指導,小到平常作業的輔導和修改,一般都會有相應的部門或者人員來幫助學生解決。只要能加以利用,這些資源會對大學生涯中的大小事起到很大的幫助。

參加各種社團,意義到底在哪裡?

大一的時候,雖然還不太明白課外活動的重要性,我也跟著周圍的小夥伴一起參加了幾個社團的活動。不管是在申請過程還是上學的過程中,總聽到周圍的人一遍遍的重申課外活動的重要性,但是參加這些社團到底對我們有什麽幫助呢?

我在大一的時候分別參加了幾個不同性質的社團,有舞蹈、戲劇和學生會等等。雖然佔用了我一部分課余時間,有時候作業多的話也會覺得有點忙不過來,但總的來說我認為是非常值得的。

作為一個社團的成員,在學校舉辦各種活動的時候能出一份力,在大家面前刷刷臉,是一個特別好的認識朋友的機會。在社團裡可能每周都會開會,大家也會一起相約吃飯或者出門遊玩,在這樣頻繁的相處下很容易交到好朋友。

經過一兩年之後,大部分的人也會從一個普通的成員進階成為社團裡比較核心的一份子,或者是在社團裡面擔任管理的角色。這個時候,通過組織社團的大小會議和校內外活動,對學生能起到很大的鍛煉。

比如,我在舞蹈社期間和其他團員一起聯繫本地的慈善組織,為他們進行募捐表演。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學習到的組織和交流能力,我覺得對我而言在之後的工作和學習中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我的同學們也非常善於把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社團的活動上去,比如商院的同學會給社團活動進行成本預算,戲劇專業的同學就在學生會組織的年度表演裡擔任導演等工作。這些活動在教授的眼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時候,多思考一步,不僅僅是去參加社團,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創辦社團,或者加緊與周邊其他學校的聯繫。這些經歷會讓你回顧大學的時候充滿成就感,並且也是非常好的簡歷內容。很多活動,我和同學們都是抱著“也許不會成功,但是試試看吧”的心態去做的,但是有敢想的心態,我們總能夠有好的結果。所以,如果在學校暫時還找不到自己的圈子,那就努力自己建立一個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