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助貸還是私募?P2P平台急切想要披上合法外衣

去年行業暴雷潮爆發之時,市場預測P2P行業的“凜冬將至”。

今年過半,行業出清加快,網貸之家發布的行業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網貸行業正常運營數量下降至864家,跌破900家大關。此外,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7月4日數據顯示,網貸機構數量比2018年初下降57%。

和此前的喧囂相比,當下的平台“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目前仍沒有一家平台完成備案,合規是高懸在平台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著平台主動或被動退出的增加,投資者的信心卻在一點點耗盡,對於不想退出或者不能退出的平台,拿私募牌照、做助貸等轉型方式成為求生的“救命稻草”。

目前,網貸平台轉型的主要方向主要是助貸、小貸公司以及其他持牌機構。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統計,目前已經有35家網貸平台宣布轉型或已經轉型。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艾亞文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網貸平台轉型一般會偏向自己的優勢,比如資產端資源豐富的向小貸、助貸轉型,有牌照的向相應的持牌領域轉型。

私募:由牌照增信到業務落地

事實上,從去年年底已有不少平台透露過,已經手握私募牌照。

華南一位網貸從業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不少公司的操作是這樣的:成立新的公司,取得私募牌照,與此前公司做個隔離,這樣查不出前後兩家公司的聯繫,但是客戶可以共享導流。

轉向私募的平台多數屬於體量較大的,其中投資者最為熟知的代表就是紅嶺創投。

3月23日,紅嶺創投董事長周世平在紅嶺社區發帖《雖然是清盤,但不是說再見!》,該文稱,紅嶺創投將於2021年12月底清盤線上債權資產,未到期部分債權由紅嶺控股全額收購,旗下投資寶平台轉型線下私募,億錢貸平台則繼續保留並爭取備案。

西南財經大學普惠金融與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私募客群跟P2P客群重疊度很低,紅嶺創投轉型私募主要是為了消化不良,以私募資金接先前P2P對接的大標。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私募牌照對高管要求、制度管理、注冊資本等多方面要求並不低,多數網貸平台走不通這條路。

助貸:由TO C向TO B找出路

6月底,信而富表示停做網貸,擬引入1億元投資轉型做助貸。頭部平台轉型做助貸成為今年上半年行業的特點之一。

助貸,可以理解為平台通過自有系統或渠道篩選目標客群,在完成自有風控流程後,將較為優質的客戶輸送給持牌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經持牌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風控終審後,完成發放貸款的一種業務。

從業務邏輯上講,網貸平台的資金來源由TO C到面向TO B。那麽,助貸業務的轉型是否可行?

從政策依據方面來講,2019年初監管方面發布的《關於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範工作的意見》(“175號文”)指出,網貸機構被鼓勵轉型為網絡小貸公司、助貸機構或為持牌資產管理機構導流。

從實際運營的經驗上看,以拍拍貸為例,其今年一季報顯示,在7.03億元的淨利潤中,助貸業務佔比已超過三成。此外,樂信也早已將權重移向了助貸。

網貸之家研究院院長張葉霞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助貸機構主要是向金融機構提供獲客、授信審查、風控、貸後管理等環節的服務,其側重點和發力點是資產端,所以在資產端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平台更適合轉型助貸,如流量、場景、獲客能力、風控能力、用戶數據等核心競爭力具有明顯優勢。目前助貸市場競爭也逐漸激烈起來。

事實上,助貸業務中早有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布局,網貸平台轉型未來可能仍需牌照。

此外,艾亞文指出,網貸轉型助貸,公司架構可能需要調整,對出借人做好安撫工作,並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資源優勢。

轉型難度並不小

從統計數據來看,當前有35家平台表示要轉型,和800多家的基礎相比,數量不是很多。

張葉霞介紹,網貸平台的出路主要有四條,即備案、轉型、良性退出、被收購兼並重組。

其中,嚴格合規且具有一定規模的網貸平台可以衝刺網貸備案;合規備案難度較大但具備核心競爭力如資產端、技術、風控能力強的平台可選擇轉型為助貸機構、為持牌的資產管理機構導流、網絡小貨公司等;而自身優勢不明顯、無核心競爭力的小平台可能就會面臨被清退出局、良性退出的結局;小而美的平台則可能會被頭部平台或有實力的機構收購兼並重組。

“自認為本身獲得備案的可能性不大,或者平台網貸業務發展不如預期時,及時轉型或是一件好事。” 艾亞文也指出,在轉型時也面臨著較多的挑戰,比如消化存量業務,出借人對平台的解決方案是否認可,新進入行業牌照問題,以及會面臨不同於網貸的監管政策要求等等。

不少專家認為雖然轉型是一種嘗試,但是難度卻也是“肉眼可見”。網貸天眼相關分析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目前由於互聯網小貸牌照的發放處於停滯狀態,導致轉型互聯網小貸困難;網貸平台由於風控邏輯與傳統金融公司有區別,且針對更次級人群,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認可的成本相對較大。

對於助貸業務,監管有明確要求銀行不得將核心業務外包給第三方機構,且沒有擔保資質的第三方不能提供增信服務,那麽對於助貸機構來說若要滿足銀行的“兜底”要求,則必須通過融資擔保公司,這在無形中又增加了一分成本。

見習編輯:李茜楠 主編:公培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