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記者眼中的“兩彈精神”:你願意為祖國付出什麽?

——蹲點兩彈城的記者手記

昨天,新聞聯播頭條播出《【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兩彈城”:穿越半個世紀的兩彈精神》節目。走進了四川綿陽梓潼縣的大山深處,也走近了一群乾驚天動地事的隱姓埋名人。

綿陽“兩彈城”是【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系列蹲點調研行的重要一站。

“兩彈城”,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核九院”的舊址,位於四川綿陽梓潼縣的大山深處,曾是我國最神秘的核武器研製基地之一,我國有一半的核試驗是在這裡的指揮下進行的。

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於敏、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郭永懷、程開甲、彭桓武等“兩彈元勳”,曾在這裡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秘密研究工作,完成了原子彈和氫彈武器化、小型化的研製。

這次的採訪活動,記者從綿陽出發,直至大山深處,沿著歷史的印記,挖掘半個世紀前不為人知的故事。在節目播出之後,我們一起走近這一路的找尋和記者眼中的“兩彈精神”。

你願意為祖國付出什麽?

在從四川省綿陽市裡到梓潼縣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去到“兩彈城”蹲點調研,應該是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

王淦昌舊居就在距離“兩彈城”大門不遠的地方。這樣簡樸的房間,已經是這裡的“院士樓”了。在眼前眾多穿越時光的物件中,一個木箱最為顯眼。上面寫著“王京”兩個字。

原來,王淦昌曾經在蘇聯杜布納原子能研究所任副所長,彼時的他已經名揚世界。而當他得知祖國的需要時,沒有絲毫猶豫,踏上了回國的旅途。

因為兩彈研製是絕密,名氣太大的他只能改名換姓。從蘇聯到北京——王“京”,隱姓埋名17年。

他們可以為了祖國放棄自己的名字。

另一位兩彈元勳鄧稼先的舊居裡,一對沙發,一部電話,一台手搖計算機。還有牆上的兩張手稿。

“明天我還要做一個手術”,思前想後,鄧稼先在手術前,加了一個“小”。他不想讓大家擔心,但那時的他,已經罹患直腸癌晚期。血小板幾乎完全喪失,體內不停出血,距離他去世只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

可通篇除了這一個“小手術”,就只有工作。他牽掛著我國核事業的未來,反覆修改加快核試驗的報告。他關注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一項一項寫下來叮囑著後輩,他說“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連字跡都已經潦草得快看不清時,他的心裡仍然只有祖國。

他們可以為了祖國獻出自己的生命。

斑駁的紅磚牆,陰冷狹長的山洞,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裡的一切卻還在訴說著那個“乾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時代。

而回到綿陽市之後,我又去看了看如今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走進了那裡的年輕人。

他們中的很多人,或是清華北大,或是留學歸來,他們本可以有更優渥的生活,或是可以帶來名利的科研成果。但是他們與前輩一樣,不計個人得失,始終向著國家需要的方向前進。

時至今日,中物院依舊保留著一個特殊的入職儀式,新來的年輕人,都要走進“兩彈城”上一課,課後必須回答一個問題——你為什麽選擇來中物院。

“自己能夠為國家做一份貢獻,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這是他們的答案。

他們仍然可以為了祖國放棄一切。

還好,半個世紀過去了,“兩彈精神”從未走遠。那是一個相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時代,那是一個敢於將國之重擔挑於一身的時代。那個時代裡曾經有過驚天動地的回響,有回響過後一笑談之的英雄。

如今,那片曾經被他們點亮過的山河,已是一番繁華盛世。

今天,向“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致敬!

(央視記者 崔霞 王世玉 陶嘉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