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天龍八部》慕容家族為何要練“參合指”?和一場大戰有關

《天龍八部》裡有個姑蘇慕容氏,代表人物是慕容複。慕容家族是五胡十六國時燕國的後裔,渴望重建大燕帝國。慕容氏有一門武林絕學,稱為“參合指”。為何叫“參合指”?這是因為慕容氏始終沒有忘記一個地名,這裡銘刻著慕容氏永恆的冤罪殺機。

這個地方,就是參合陂。公元395年在這裡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改變了兩個鮮卑部族的命運。鮮卑拓跋氏從此如日中天,而鮮卑慕容氏則從此日薄西山,最終被歷史長河淹沒。

參合陂在哪裡?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涼城縣東北,一說是在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附近。古代有個參合縣,西漢地圖把參合縣標注在陽高,而北魏地圖而把參合縣標注在涼城西南,而參合陂,在北魏地圖上則被標注在涼城以東。一種說法,認為參合縣在北魏前期位於陽高,後期遷至涼城。

北魏地圖上的參合縣,西北有個參合陘(也稱蒼鶴徑),是代國國都盛樂(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東北門戶。不過,參合陘和參合陂應該不是一個地方。參合陂不論是在涼城附近還是在陽高附近,屬代國舊地,代國君主拓跋什翼健曾率眾在參合陂開會,最終放棄了修建城池,而是逐水草而居。

慕容複的老祖先慕容垂曾經複興過一次大燕。公元370年,前秦天王苻堅滅前燕。苻堅厚待前燕柱石級親王慕容垂,慕容垂卻志在複興大燕。公元383年,苻堅在淝水之戰慘敗後,慕容垂在中原重建大燕,史稱後燕。後燕基本收復了前燕的地盤,但讓慕容垂憂心的是,利用淝水之戰復國的,還不止燕國慕容氏,還有同為鮮卑人的代國拓跋氏。公元376年,前秦滅代國。但淝水敗後,拓跋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南朝史書則認為拓跋珪是拓跋什翼健之子)重建代國,後改國號為魏,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魏帝國。

就當時燕、魏雙方的綜合國力而言,燕強於魏。後燕控制中原,北魏初興,隻佔據代國舊地,既內蒙古中部,以及晉北、冀北一帶。但是,北魏處在明顯的上升時期,而且騎兵數量多,來去速度快。慕容垂決定趁北魏尚未強大之時,一舉將其除掉。後燕建興十年(公元395年)五月,後燕太子慕容寶率8萬大軍北上攻魏。

慕容垂之所以派他並不是很中意的太子慕容寶伐魏,兩點原因:一、慕容垂病重;二、想讓太子立功,威服燕人。慕容垂此時一定恨透了前秦宰相王猛,王猛使金刀計,坑死了自己最有才乾的長子慕容令。被認為慕容家族下一代能力最強的慕容令,如果他伐魏……

拓跋珪的對策則是:自己率眾渡河千里,把燕軍放進代國,然後尋找機會殲滅。在燕強魏弱的現實面前,拓跋珪的避敵之計無疑是正確的。而且慕容寶誤以為魏人怕他,也沒把拓跋珪當回事。但是拓跋珪開始給慕容寶挖坑,準備將慕容寶推進歷史的深淵。

拓跋珪以參合陂為圓點,畫了一個大圈。參合陂以西是河北岸,拓跋虔率五萬騎兵住屯;參合陂西南是河東岸,拓跋儀率十萬騎兵住屯;參合陂以南,拓跋遵率七萬騎兵住屯,截住燕軍歸路。魏軍已對燕軍形成“甕中捉鱉”之勢,只可惜,志才大疏的慕容寶還在鄙夷拓跋珪的快樂中無法自拔。燕軍已殺到參合陂,突起大風。有人勸慕容寶:要小心魏軍趁風偷襲。慕容寶拒絕防備,認為拓跋珪早就嚇破了膽,跑到千里之外了。

魏軍可沒有閑著,千里奔襲,殺到參合陂西側。參合陂有山(如果按史書所說是蟠羊山,則位於陽高正北方向,與涼城說的參合陂距離很遠。清代地理學家顧祖禹認為參合陂在陽高附近。如此,蟠羊山距離參合陂就很近了,魏軍騎兵先佔領山頭,然後從山上往山下進攻,有居高臨下的優勢。此戰的過程不用多介紹,燕軍慘敗,僅擠進河裡淹死的就有上萬人,還有四五萬人被魏軍俘虜。慕容寶要不是馬跑得快,早被魏軍活捉了。

參合陂之戰後,北魏在戰略上取得優勢,後燕則處在明顯劣勢。一代梟雄慕容垂病入膏肓,但為了解決魏人之患,不得不抱病親征。

次年三月,行將就木的慕容垂率軍殺到參合陂。看到戰死的燕軍屍骨堆積如山,慕容垂羞病交加,不久駕崩。慕容垂是後燕抵禦北魏的最後一張王牌,他的死意味著鮮卑慕容氏大勢已去。對北魏來說,打贏了參合陂之戰,就如同曹操打贏了官渡之戰,統一北方勢在必得。

參合陂對鮮卑拓跋氏意味著無盡的甜蜜,對鮮卑慕容氏來說則代表著無盡的痛苦。所以慕容家族“進入”武俠江湖後,時刻不忘參合陂之戰的冤罪殺機。參合陂這三個字,對姑蘇慕容家族來說,類似於越王勾踐天天品嚐的那枚苦膽。只不過,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終吞吳,慕容複最後卻瘋了。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