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豬肉各部位頂級吃法大賞

豬肉雖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一種食材,但喜歡吃、也擅長吃的中國人卻根據豬肉各部位不同的特質,琢磨出了不同的吃法。鐵一般的事實證明,豬肉,也可以吃出花來!

豬頭-扒燒整豬頭

豬頭肉是肥肉和瘦肉的天作之合,妙在肥瘦相間煮的恰到好處的豬頭肉,皮層厚、韌勁足、耐咀嚼、有香味,雖難上上等席面,在民間卻是持久的美食,更是江湖宴會、集體會餐最多使用的美食之一。

淮揚菜中的「扒燒整豬頭」素來享有盛名,是著名的揚州「三頭」之一。「扒燒整豬頭」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隨園食單》中曾有記載:「洗凈五斤重者,用甜酒三斤;七八斤者,用甜酒五斤。先將豬頭下鍋同酒煮,下蔥三十根、八角三錢,煮二百餘滾;下秋油一大杯、糖一兩,候熟後嘗鹹淡,再將秋油加減;添開水要漫過豬頭一寸,上壓重物,大火燒一炷香;退出大火,用文火細煨,收乾以膩為度;爛後即開鍋蓋,遲則走油。」燒豬頭從扒豬臉著手,從下巴開刀,由下往上,骨肉分離,這需要十分高明的刀工。此後再去除腥味,經過醃汆鹵三道手續,成品鋪陳在大大的腰子盤中,整張豬臉連著雙耳沒有破損,但刀劃即裂,筷戳便開,不得不感嘆淮揚菜司機功夫了得!

豬耳朵-鹵豬耳

豬耳朵裡脂肪含量並不是很高,可是配上膠原蛋白的味道和耳骨的爽脆口感,那種強烈的對比是非常迷人的。鹵豬耳是人們最喜歡的一道小菜,既可以做冷盤下酒,也可以加點青椒爆炒下飯,味道鮮香不膩,口感柔韌又爽脆。

豬拱嘴-火辣辣的吻

豬拱嘴作為豬身上經常活動的部位之一,外皮膠質豐厚,裡肉精瘦細嫩,最好吃的做法就是將它熏製成臘豬嘴,要吃的時候切成薄片,加些乾紅辣椒爆炒,吃的時候感覺厚厚一層膠質包裹著一塊鮮嫩的瘦肉,豬皮彈牙,膠質綿密,瘦肉軟糯,鮮香辣爽,真是名副其實「火辣辣的吻」。

豬舌-頭抽爆炒豬脷

豬舌,因「舌」字的粵語諧音「蝕」,有虧蝕之意,因此粵人稱之為豬脷以圖吉利。豬脷肉質口感韌實,粵人加以頭抽、乾蔥爆炒,是一道下酒的好菜。廣東人過年必吃豬脷,寓意「大吉大利」。

松板肉-碳烤松板肉

松板肉是位於豬頸兩邊的肉,「松板肉」是料理界比較高端的叫法。就產量而言,松板肉非常稀少,一隻豬只能切割半斤左右,非常珍貴,因此人們甚至給了它「黃金六兩」之稱。。松板肉脂肪如雪花般均勻分布,肉質鮮嫩,煎炒燜烤各種做法都適合。其中「碳烤松板肉」尤其受歡迎,經過烤製的松板肉外表金黃鬆脆,內裡卻依然鮮嫩多汁,入喉爽口滑順,卻完全無油膩之感,即使是要減肥的MM也吃的停不下口呢。

上腦-粉蒸肉

上腦是背部靠近脖子的部位,質地較嫩、瘦肉夾肥,適於做粉蒸肉。將肉切塊,厚薄均勻,主要調料為食鹽、生抽、老抽、花椒、桂皮、小香,並薑片和蔥段。肉和調料攪拌,直到融合一起,醃製2-3小時,讓肉將調料充分吸收,然後加少量蒸肉米粉攪拌均勻,放入蒸籠,大火蒸使肉爛,小火蒸使入味。一小時後揭鍋,滿屋肉香。

梅花肉-叉燒

梅花肉即豬的上肩肉,也就是殺豬的時候,在豬頸部下第一刀的部位。據說一隻180斤左右的豬,梅花肉卻只得5斤左右,大約有二十厘米長,橫切面瘦肉佔90%,其間有數條細細的肥肉絲縱橫交錯,形似梅花,因而得此雅緻的名稱。

廣東燒味中的叉燒,最頂級者一定是選用梅花肉為原料而製成的。一般來說,一頭豬身上,最適合做叉燒的部位一共有三個:梅花肉、豬頸肉以及五花肉。而梅花肉兼具了豬頸肉的爽脆與五花肉的香腴,又帶少許油脂,做出來的叉燒香甜腍滑,能吃到軟筋,口感最妙。一碟靚叉燒,看起來光澤十足,咬落松化,口感軟腍適中,肉味香濃帶甜,絕對可以讓人「黯然銷魂」。

五花肉-紅燒肉

五花肉(又稱肋條肉、三層肉)位於豬的腹部,豬腹部脂肪組織很多,其中又夾帶著肌肉組織,肥瘦間隔,故稱「五花肉」。以五花肉所製作的名菜很多,如梅菜扣肉、四川燒白、濟南把子肉、粉蒸肉等,但最著名的,一定莫過於「國民家常菜」紅燒肉。

各地的紅燒肉在發展過程中也具備了不同的地方風味,例如湘菜中的毛氏紅燒肉,是用五層三花的肚腩肉用冰糖八角桂皮先蒸再炸後入鍋放豆豉作料,做好後色澤金黃油亮,肥而不膩,十分的香潤可口。而上海的本幫紅燒肉比其他地方的紅燒肉多了一道「小火炒肉」的工序,因此本幫紅燒肉的原名叫做「炒肉」。連皮在內肥瘦夾花一共七層的五花肉一經炒過,瘦肉層緊而不僵,絲縷清楚,有火腿香,肥肉層將融未融,潤而不膩,肉皮粘糯、微韌,口感層次比燜出來的紅燒肉更加豐富。

五花肉-獅子頭(葵花大斬肉)

淮揚菜的細膩精緻,不僅體現在選料上,也更體現在其製作工藝上,獅子頭就是其中的代表。取肋排之上硬五花,紅白分明,層次多樣,精肥搭配,以達到鮮嫩、肉香的效果。製作獅子頭還會根據不同的季節與不同的食材搭配,五花肉的肥瘦比例也會變化,春夏時肥瘦各半(五分瘦肉,五分肥肉),到秋冬時則改為肥瘦三七(三分瘦肉,七分肥肉),口感更加爽滑。

製作獅子頭不同於製作魚丸、肉丸,切忌用絞肉機將五花肉絞成茸,而是一刀一刀切出來的。先將豬肉用平刀法切片,再用直刀法切成極小的肉丁,所謂粗切成絲,細切成丁,石榴粒大小,一刀不剁,瑣碎切之!這樣的好處是保持肉質肌理,組織尚存,最大限度保持口感鮮嫩。這其中的關鍵是不可以用絞肉機絞,不可用排刀剁,真正意義上的獅子頭乃是一刀不剁的美味。

不僅如此,獅子頭對上勁和下鍋也很有學問,因為肉全是切出來的,所以沒有絞肉機絞出來的有粘性,以次達到入口後一抿就化的口感,這裡不可以放雞蛋、生粉之類,要想這堆不團結的肉粒抱成團,還需要下點真功夫,在加好調味品及高湯後,這團肉粒如同皮球一樣從左手摔到右手,從右手摔到左手,如此反覆直到不會散開。下鍋後要用溫柔的小火加熱4小時以上,湯麵要始終呈現似開非開的狀態,否則火一大,獅子頭就成米粒湯了。

獅子頭真正讓人佩服的功夫還在調味上,必須加高湯上勁。高湯,即豬腿骨、老母雞、老鵝、火腿等料經8小時以上文火吊出來的湯,是獅子頭的鮮味來源。骨為湯底、雞為清鮮、鵝為濃香,三者皆為高湯靈魂,且味型有別,自然鮮得有層次。做成功的獅子頭,應該是肉香醇厚與清鮮怡人,兩者兼備。上桌以後細觀其形,一疙瘩一疙瘩的凹凸有致,那是因為肥肉丁和瘦肉丁在湯裡燉久了以後變形程度不同的緣故。如果把它盛在小碗裡,仔細搖一搖再放在桌子上,這獅子頭應該在碗裡出現一陣輕微抖動,那身形如獅頭甩水一般。

裡脊肉-糖醋裡脊

裡脊肉是豬脊椎骨內側的條狀肉,肉質非常嫩,炸、溜、炒、爆均可。最出名的吃法是「糖醋裡脊」,這是一道非常經典的家常菜,川魯浙粵等菜系中均可見到它的身影。整塊裡脊切蓑衣花刀,再改成長條。用醬油和蛋清碼味,略醃一會兒,再將它炸至外酥裡嫩,用糖醋芡一溜即成。酸甜的外表包裹著香嫩多汁的裡脊肉,這道菜將糖醋與肉香完美結合在一起,酥脆焦香酸甜可口,任誰都無法拒絕。

肋排-手抓排骨

肋排的肉層比較薄,肉質比較瘦且口感比較嫩,蒸、炸、紅燒、烤製都很合適。肋排最過癮的吃法莫過於手抓排骨,不切小塊,一整根一起醃,這樣烹飪的時候肉汁能最大限度的保留,上桌時也很有鄭重其事的儀式感。吃的時候一人抓一根抱著啃,怎一個「爽」字了得!

大排-紅燒大排

裡脊肉和背脊肉連接的部位就是大排,也叫肉排,把大排上面的肉單獨剔下來,最適合做成油炸肉排,上海的紅燒大排也是相當巴適。在上海,隨便走進一家本幫麵館,不管是油膩膩的街邊小店,還是窗明幾淨的連鎖大店,都能毫不費力地看到紅燒大排面的蹤影,隨便一家部門、學校的食堂,紅燒大排配青菜也都是雷打不動的保留菜肴。

做紅燒大排,關鍵的一道工序是要用刀背把兩面都拍打一遍,這是為了打散肉的纖維性,肉質更滑嫩些。把拍好的大排,用料酒、生抽醃製片刻,然後用蛋清、澱粉均勻上漿。起油鍋,將大排兩面略氽一下。隨後另起一個油鍋,熱油中放入蔥段煸炒一下,等蔥香味四起時將煎好的排骨倒入,隨即生薑、料酒、老抽,適當的清水,大火燒開後轉中火蓋上鍋蓋燜一下即可,再用白糖大火收汁,裝盤。紅燒大排骨不僅肉質香、嫩、滑,而且還有濃鬱的湯汁,用來淘飯,吃起來滿口的肉香味。假如下一碗陽春麵,蓋上一塊大排骨,盛上一杓醬汁,味道也是老嗲的。

棒骨-棒骨湯

棒骨最適合煲湯。特別是寒冷的冬天,大棒骨加點蘿蔔,燉一鍋又濃又白的鮮湯,喝上一碗,整個人從裡到外都暖和起來了!

寸骨-孜然寸骨

寸骨是棒骨旁邊的一根小細的骨頭,每頭豬只有兩根寸骨,肉質酥爛鮮嫩。孜然寸骨是寸骨經過醃、蒸、炸、燴烹調而成,肉質脆嫩爽口,香而不膩。孜然寸骨與廣東的蒜香骨、無錫的醬排骨並稱為中國三骨,可見孜然寸骨的美味。

脊骨-東北醬骨頭

脊骨指豬的脊椎部位的骨頭,這個部位經得起長時間的燉煮而肉質不會發柴、發死,而且口感十分軟糯,用於製作東北醬骨頭最好不過。大塊的帶骨肉經燉煮之後吸收了調料精華,咬起來醬香濃鬱,往往一上桌就惹得眾人驚呼不已。

坐臀肉-蒜泥白肉

蒜泥白肉一般選擇豬坐臀肉,將肉煮至剛斷生為宜。將肉片切得要大而薄且均勻,然後先用燒開的湯汁或開水燙一下,可以減少肥肉的油膩感,也更能夠與蒜泥相融,且達到脆嫩之感。調製蒜泥汁的蒜泥不可用刀剁,必須要搗細,最好是越細越好,這樣其味道才能充分展示出來,口味就越濃鬱,也能使肥肉的膩人感得到緩解,使肉片更加醇香誘人。。在裝盤時,一片白肉卷一片黃瓜片,擺於盤中,淋上用鹽、味精、白糖、生抽、香油、辣椒油和蒜泥調成的汁,撒上京蔥絲,一道誘人的蒜泥白肉即完成。成品肉皮、肥肉、瘦肉三者相連,趁熱澆上調料,汁紅肉白,片大如掌,薄而透亮。筷子夾起來半透明,顫巍巍。白肉蘸上調料後,入口頓覺清香爽口,肥而不膩,鹹鮮微辣,蒜香味濃,鮮美化渣,色香味俱全了。

臀尖肉-回鍋肉

臀尖肉為緊貼坐臀上的肉,質地十分細嫩,川菜中的回鍋肉就是用臀尖肉製作的。在川人心目中,回鍋肉不僅是一道簡單的家常菜,而是是經過千錘百鍊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經典菜品。正宗的回鍋肉,用香蒜苗及郫縣醬紅豆瓣作配料。蒜苗的植物清香,與豬肉的油脂之香、豆瓣的厚重之香在鍋裡相逢。將豬肉切成薄片爆炒,本來臃腫如肥媽的肉片頓時脫胎換骨為少女的婀娜曲線---所謂「燈盞窩」是也;本來蒼白的肉色變得如青春紅顏粉面含春。火燙的肉油激發出來的蒜苗香味四處瀰漫驕傲地宣告著主人的富足與滋潤,經過這番烹製,肥肉也變得鮮香爽口。夾一塊裹著兩段蒜苗的肉片,閃嘟嘟地泛著紅油,一口咬下,閉嘴大嚼,任那肉汁在唇齒間恣肆,憑那奇香在肺腑間暢遊,嚼到好處,扒兩口乾飯,頓覺志得意滿夫復何求!

前腿肉-湖南小炒肉

前腿肉半肥半瘦,做湖南小炒肉最合適不過。將前腿肉切成薄而大的片狀,用小火煸炒成透明狀,配上湖南特產的黑豆豉和鮮香尖椒爆炒,香辣爽口,肉質鮮嫩,肉香濃鬱,用來下酒下飯都是很好的菜。

後腿肉-豬肉燉粉條

此處肉好、質嫩,有肥有瘦,肥瘦相連,皮薄,可用於製作東北名菜豬肉燉粉條。有「詩」贊曰:豬肉燉粉條,饞死野狼嚎。用煮肉和骨頭的老湯,放入爆炒過的五花肉和粉條燉出的菜肴,切記粉條要最後入鍋,並且煮的時間不宜超過5分鐘,否則就會燉得一團糊啦。成品香氣濃烈,色澤鮮艷,是寒冷冬季的絕佳美食,吃下一碗,身心會暖和許多。

蹄膀-周莊萬三蹄

蹄膀在中國各地的吃法很多,楓涇丁蹄、鎮江餚蹄、同裡狀元蹄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不過最著名的還要數周莊的萬三蹄。相傳萬三蹄是江南巨富沈萬三家招待貴賓的必備菜,「家有筵席,必有酥蹄」。經數百年的流傳,已經成為周莊人過年過節、婚宴中的主菜,意為團圓,亦是招待賓客的上乘菜肴。

萬三蹄用料考究。以精選的肥瘦適中的豬後腿為原料,加入調好的配料,加水放人大號砂鍋,經過一天一夜的煨煮或蒸燜,火候要歷經數旺數文,以文火為主,煮熟的整隻萬三蹄熱氣騰騰,皮色醬紅,外形飽滿,香氣四溢。吃法更是別具一格,在兩根貫穿整隻豬蹄的長骨中取一細骨輕抽而出,蹄形紋絲不動;以骨為刀,骨劃過處,果然蹄膀被順順噹噹地劃好。這是當年明代皇帝朱元璋考沈萬三時出的難題,沈萬三臨機應變,抽出這根骨頭當刀解了題,於是朱元璋說「就稱骨刀吧」,以後,便成了周莊的傳統吃法。

萬三蹄肉質酥爛,人口即化,肉汁香濃,肥而不膩,皮肥肉鮮,甜鹹相宜,滋味無窮。只要走進周莊,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定是小巷兩邊賣萬三蹄的小店,萬三蹄的招牌比比皆是。只見店中櫥櫃裡一個個油光發亮,色澤醬紅、肉香四溢的的豬肘子,讓人實在是難以抵擋。據說,在古鎮就有數百家賣萬三蹄的小店,在最熱鬧的地段,甚至數米之內就有好幾家蹄膀店,並且每家都說自己賣的是正宗的萬三蹄。

豬尾巴-紅燒豬尾

豬尾巴也稱皮打皮、節節香。由皮質和骨節組成,皮多膠質重,很適合紅燒。豬尾有補腰力、益骨髓的功效,對於女性朋友來說,常食豬尾還有養顏美容之效。

豬心-爆炒豬心

豬心也是一種很有益處的食物,俗話說「吃啥補啥」,經常食用豬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心肌營養,有利於功能性或神經性心臟疾病的痊癒。爆炒豬心雖然簡單,但卻脆嫩鮮辣,很是美味,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用某位鐵粉的話來說:「簡直好吃到飛起!」

豬腰-水煮腰花

豬腰即為豬腎,因器形如古代的銀錠而得名「銀錠盒」。豬腰具有補腎氣、通膀胱、消積滯、止消渴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腎虛腰痛、水腫、耳聾等症。腰花的各種吃法中,我最喜歡的是水煮腰花,豬腰鮮嫩,湯紅油亮,麻辣味濃,最宜下飯。

豬肝-金銀潤

豬肝,廣東稱豬潤。當地人認為「肝」的發音與「乾」相同,不吉利;而乾的相反是潤,有生活滋潤的意思,因此廣東人將豬肝叫做「豬潤」,也帶點討口彩的意思。廣東有一種美食「金銀潤」,分「燒味」和「臘味」兩種,很有特色。

「燒金銀潤」,是用一塊豬潤(豬肝)做成長型底、尖頂則為方型開口的「袋子」,袋子裡面套入一塊與那豬潤袋子一樣長的肥豬肉,再用明爐燒烤而成。燒好後,豬潤套子顏色暗黑,與裡面白色的肥肉反差強烈,而其中肥肉吃起來滑爽肥美卻不覺油膩,豬潤套則軟滑有味,真是奇配。「臘金銀潤」則是有如製臘腸般臘製成的金銀潤。一塊臘豬肝,中間切道縫,夾進一片白色的肥臘肉、一片鹹旦黃,蒸熟上桌。鹹旦黃是「金」,白臘肉為「銀」,廣東稱豬肝為「潤」,故名金銀潤。

花腸-啫啫生腸煲

花腸指豬的卵巢和輸卵管,因其在腹腔裡像團花,故稱花腸,在廣東、閩南一帶把這個稱作生腸,粵人最愛的啫啫生腸煲,就是以這個部位製成的。揭開煲蓋,一團煙霧立即從煲中升起, 瓦鍋中的湯汁不斷快速蒸發而發出「嗞嗞」聲,生腸在其中歡快的跳躍,香氣四散,入口脆、韌、爽、鮮、嫩,這道美食絕佳的演繹了粵菜中「鑊氣」的概念。

肥腸-九轉大腸

世界上沒有什麼問題是一頓肥腸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得吃兩頓。肥腸就是豬大腸,那爽滑的口感、強勁的韌性和香醇的質感令許多人慾罷不能。各地都有關於肥腸的名菜,如老北京的焦溜肥腸、四川的蘸水肥腸、南京的臭豆腐肥腸煲、貴州的腸旺面等,提起來無不令人口舌生津。不過要說其中名氣最響者,當屬魯菜中的九轉大腸。

九轉大腸是由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首創。大腸本身的臟腑味非常大,烹飪時要用豆蔻、八角、茴香等去味,然後在滾油中炸至金黃色,再灌入十多種佐料用微火爆製而成。而且為了保證大腸軟嫩鮮香、一嚼即爛,又不能過熟、塌沒了形狀,火候的掌控就全在這慢燉與慢煮之間。。最後的成品,成卷的大腸並排立於盤中,色澤紅潤,香氣漂滿房,綴著點點翠綠的蔥末,是一道旖旎的風景。

一款風韻絕佳的九轉大腸,應該是酸、甜、香、辣、鹹五味俱全,加之肥腸本身之柔膩芳香,妙處盡在不言中。這道菜研製成功以後,縱然食材並非山珍海味,還是得到不少文人雅士的青睞,為取悅店家喜「九」之癖,並稱讚廚師製作此菜像道家「九煉金丹」一樣精工細作,便將其更名為「九轉大腸」。

豬腦-烤腦花

許多曾經聲稱自己害怕吃豬腦的人,最後都心甘情願的拜倒在了烤腦花的美味之下。烤腦花是川渝地區的特色小吃,將豬腦拌好各種配料,置於炭火之上,細細熏烤入味,綿滑軟嫩的口感與麻辣辛香的配料相得益彰。一口咬下去,真是滿口溢香,入口即化,肥而不膩。舌頭完全感覺不到一絲絲的顆粒,每嚼一口嘴裡就溢滿了鮮汁,細膩溫柔的口感夾雜著兇猛的麻辣鮮香,腦花隨後在舌頭上慢慢的融化,味蕾上各種波濤洶湧席捲而來,豐富卻層次分明。

豬肚-豬肚雞

豬肚就是豬胃,這一部位肉質特別柔韌,入口有嚼勁,非常受歡迎。豬肚雞又名「鳳凰投胎」,是一道廣東客家名菜。顧名思義,豬肚包雞就是用生豬肚把生雞包住,用水草紮好二頭後放到特配的湯料中煲熟,湯裡濃中帶清,有濃鬱的藥材味和胡椒香氣。其食法也很講究:首先飲原汁原味的豬肚包雞湯;接著將豬肚包雞斬件後放入湯中繼續煲5~10分鐘,吃豬肚和雞肉,豬肚爽口異常,雞肉鮮嫩可口,湯的味道更增添了雞的鮮味;然後放入菜乾,香菇等乾類雜菜,吸收肉味,湯味變得清甜;最後加入肉丸,鮮雞什,竹腸等肉類,湯水越加濃鬱美味。

豬肺-銀肺燉海底松

肺這個東西曆來都是被人們所鄙視的,看起來無油無肉像一團棉花不說,想起是一呼吸系統更感覺遠離美食,所以肺常被視為動物身上最廉價的部件之一。然而豬肺居然被收入《隨園食單》,說明如果烹製得法,豬肺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民國立憲派代表狀元實力家張謇,有一道他自己百吃不厭的私房菜「銀肺燉海底松」,它是用陳年海蜇頭片、鮮豬肺片及火腿片文火慢燉八小時而成。先喝上兩口湯,然後挾一片纏綿而柔軟的銀肺入口,潤腴中接著送上一片彈脆的海蜇,此刻只有他能感覺到,那鮮香中的柔脆彷彿是來自海底的藍色之夢。直到今日,「銀肺燉海底松」依然是江蘇南通之名菜。

豬血-豬紅湯

豬血也叫血豆腐,但廣東習慣稱為豬紅,吉慶很多。豬紅是非常廉價的健康食品,它的排毒功效更是有名。在廣東,豬紅最常見的吃法是煮成豬紅湯,材料很簡單,豬紅再配上香蔥、薑、香菜、白鬍椒粉滾好,就是一碗熱辣辣的靚湯了。幾乎在每家賣牛雜的小攤位,你都可以找到豬紅湯,在微涼或寒冷的季節喝上一碗,真是暖進心窩裡。當然,如果是自己在家做豬紅湯,還可以加些豆腐、韭菜、小白菜、豆芽、菠菜什麼的,如韭菜豬血湯,口感更豐富了。除了廣東,豬血的美食也很多,製作也更為複雜,像川菜毛血旺、東北血腸、台灣豬血糕等。

豬皮-豆兒醬

豬皮常被當垃圾扔掉,卻不知道豬皮也是營養豐富的寶物。中醫認為,豬皮味甘、性涼、有滋陰補虛,清熱利咽的功效。現代,科學家們發現,經常食用豬皮或豬蹄有延緩衰老和抗癌的作用。豬皮中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能減慢機體細胞老化。尤其對陰虛內熱,出現咽喉疼痛、低熱等症的患者食用更佳。

北京人的年飯裡,有一道傳統菜品必不可少,那就是「豆兒醬」。這道菜光從名字看不出是啥,其實就是更新版的肉皮凍。這道菜主要用黃豆、胡蘿蔔丁、白豆腐乾丁、水疙瘩(一種鹹菜)丁和肉皮丁一起熬煮,等凝成凍就大功告成。剷出一塊切成拇指肚大的方塊兒放在盤子裡,就是一份精美的豆兒醬了!

每一個方塊兒裡都鑲嵌著芽黃的豆粒兒、杏紅的胡蘿蔔丁兒、乳白的豆腐乾兒和膠韌的肉皮,看著就讓人喜歡。夾起一塊放進嘴裡待它慢慢融化,冰涼溫潤中既有豆湯之鮮,又有肉湯之香,還帶著胡蘿蔔微微的甘甜,那滋味,葷中素。不過豆兒醬一般不這麼乾吃,而是要澆上一杓爽辣的臘八兒醋和幾瓣翡翠豆子似的臘八兒蒜,那才讓飽餐了甘旨肥濃之後的這盤小菜更顯得清新美妙。

本文由廚影美食編輯整理,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您的支持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按住下圖關注廚影

關注和轉發就是最好的鼓勵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