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緒皇帝明治天皇同一天發布的中日宣戰書,內容差別有多大?

1894年的甲午戰爭,對中日兩國都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轉折點。

兩國由此強弱易位,歷史反轉之下,戰爭進入快車道。

這一關鍵節點上,兩國皇帝對戰事都憋足了一股勁兒,要分分鐘把對方拿下,從兩帝王同一天發布的宣戰書中,或許他們可以洞見當時的兩國心態。

一、光緒帝的詔書摘要

《大清國光緒皇帝對日宣戰諭旨》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

背景:

“朝鮮為我大清藩屬二百餘年,歲修職貢,為中外所共知。

“近十數年,該國時多內亂,朝廷自小為懷,疊次派兵前往戡定,並派員駐扎該國都城,隨時保護。

事發:

“本年四月間,朝鮮又有土匪變亂……倭人無故派兵,突入漢城,嗣又增兵萬餘。迫令朝鮮更改國政,種種要挾,難以理喻。

“各國公論皆以日本師出無名,不合情理,勸令撤兵,和平商協。乃竟悍然不顧,反更陸續添兵。”

我添兵前往保護,中途“倭船多隻,乘我不備,開炮轟擊,傷我運船。變詐情形,殊非意料所及。”

原因:

該國“不尊條約……專行詭計,釁開自彼”,我對前已經“仁至義盡”,“勢難再予姑容”。遂“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以拯韓民”。

“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

二、明治天皇的詔書摘要

《日本國明治天皇對清宣戰布告》明治二十七年八月一日

下令:

大日本帝國皇帝示汝忠實勇武之有眾。

朕茲對清國宣戰,百僚有司,宜體朕意,海陸對清交戰,努力以達國家之目的。

背景:

惟朕即位以來,於茲二十有余年,求文明之化於平和之治……清國之於朝鮮事件……有失信義之舉。

朝鮮乃帝國首先啟發,使就與列國為伍之獨立國,而清國每稱朝鮮為屬邦,干涉其內政……藉口於拯救屬邦而出兵於朝鮮。

原因:

朕依明治十五年條約,出兵備變……維持東洋全局之平和。

先告清國,以協同從事,清國反設辭拒絕……始終暗中百計妨礙,種種托辭,緩其時機……欲以武力達其欲望……擊我艦於韓海,狂妄已極……

宣戰

事既至此,朕雖始終與平和相終結,以宣揚帝國之光榮於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戰,賴汝有眾之忠實勇武,而期速克平和於永遠,以全帝國之光榮。

三、二帝詔書背後的微觀比較

1894年的農歷初一,即是陽歷的8月1日,日本明治維新後實施的是西歷,所以兩國宣戰書,是在同一天發出的。

1️⃣ 兩國宣戰書中的“注水假信息”

大數據的東西不一定準確,但其對文本的頻度梳理分析,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飛春讀傳用網上詞雲自動分析軟體,對兩國宣戰書的原文字,進行了粗略統計,發現日本提到的最多的4個詞分別是:

“帝國”7次,“清國”7次,“朝鮮”6次,“平和”6次。

光緒帝提到的最多的4個詞分別是:

“兵”10次,“倭”4次,“朝鮮”4次,“該國”3次。

這個數據很有意思,談和平最多的,目的恰恰不在和平,而在戰爭;談兵力最頻繁者,其兵力反而不是優勢,十分虛弱。

或許,這就是對外宣示通告天下的文章套路,越是重點著墨的,反而越是不真實的。

2️⃣ 宣戰書中隱藏的乾貨

光緒帝的戰書中,道出了事件背後忍無可忍的原因:日本“變詐”,打了第一槍,令人忍無可忍,“難以理喻”。

一個詐字,道出了日本挑起戰爭的一貫套路:“專行詭計”,從歷史來看,他們侵略之前往往是先挑起事端,暗地派特務興風作浪,盡使詐術,最後突然襲擊。

明治天皇的戰書中,也說對方“狂妄至極”,自己為了維護和平,“不得不”公然宣戰。

這一潛台詞是,日本現在強大了,不想忍受昔日高大的大清帝國的壓迫了,所以要對你宣戰。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到1894年此戰開啟時,已經經過了二三十年的發展,國力強盛,軍事充實,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叫囂,日甚一日,眼看晚清沒落,日本趁機尋釁挑起戰事,圖謀兩國勢力範圍重新洗牌,這才是詔書背後的真實邏輯。

3️⃣ 字裡行間看兩國戰時心態

除去各自解釋各自開戰原因、背景,光緒對開戰後大清軍隊的聲威渲染得多了一些:兩次提到李鴻章,令他進剿,迎頭痛擊,悉數殲除(襲我敵軍)。

這樣的表述看起來聲勢很大,實際上把重點聚焦到了具體的戰場戰術戰果之上,其結果,不一定保證能達到口號中所喊的目標。所以有點虛張聲勢之嫌。

相比之下,日本的宣戰書要沉穩、從容得多。

日本的戰書開頭直接下令開仗,以天皇尊威號召舉國陸海軍立即行動,為實現國家目的與清國交戰。果斷、明確而有力。

敘述了一番自圓其說的理由後,結尾再次回歸宣戰命令,末尾一句話中兩次提及國家的“光榮”,足見日本是在進行一場全國動員、陸海軍全部出動對外作戰的國家之戰。

這樣的詔書套路嚴謹,有條不紊,胸有成竹,在兩國軍隊摩擦之後能立即作出這樣的全國總動員,足見非一時衝動,而是早有預謀的。

——飛春讀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