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印度裔CEO製霸矽谷,印度人膨脹了:我們一出生就是天才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馬歡

繼微軟、谷歌和IBM後,推特也迎來了一位印度裔CEO。

台灣時間11月30日,推特創始人傑克·多西宣布辭去CEO一職,由首席技術官帕拉格·阿格拉瓦爾(Parag Agrawal)接任。阿格拉瓦爾出生於印度孟買,2011年起進入推特工作,此前曾在微軟、AT&T和雅虎任職。自2017年10月以來,他一直擔任推特的首席技術官,負責機器學習方面的技術戰略。

多西表示,阿格拉瓦爾是“幫助公司扭轉局面的每一個關鍵決策的幕後推手。他是一個全心全意的領導人,是我每天都在學習的對象。我對他擔任我們的CEO一職給予全然的信任”。

相比較於阿格拉瓦爾的技術背景,外界對他的印度裔身份更感興趣。

近年來,國際大公司的CEO裡,印度裔的比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上漲。目前矽谷的排名前幾的科技巨頭,除了蘋果外,幾乎全都被印度裔CEO包圍(微軟、谷歌、IBM、Adobe)。而在其它世界500強企業中,如百事可樂、萬事達、聯合利華、標準普爾等,其CEO級別的高管位置也都被或曾被印度人收入囊中。

除了CEO這一金字塔尖的人群,在一些互聯網巨頭的管理層和工程師中,印度人的佔比也非常高。數據顯示,矽谷有三分之一的工程師是來自印度,中高層管理者中,印度人的比例則更高。

相比之下,以技術聞名的華裔工程師,普遍都投身一線技術崗位,而少有上升到CEO的案例出現。雖然NVIDIACEO黃仁勳和ZOOM CEO袁征是華裔,不過這是由於他們本身就是公司創始人,而非通過提拔、升遷獲得最高職務。

出於對身份認同的喜悅,印度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歡呼:“我們印度人一出生就是天才!” 印度跨國企業馬恆達集團阿南德·馬恆達在推特上甚至這麽形容:“我們可以高興和自豪地說,這就是起源於印度的流行病、一種印度CEO病毒,而且沒有疫苗可以應對。”

會說英語,也敢說

美國普遍媒體認為,印度CEO之所以能在矽谷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其關鍵在於他們“強大的專業技能,出色的溝通和管理技能,良好的適應性,還有勤奮”。

在這當中,語言能力是一大優勢。

和人們刻板印象中的“印度口音”不一樣的是,大部分來美國打拚的印度精英有著非常優秀的英語能力。

由於英國的長期殖民統治,使得英語和印地語並列為印度官方語言。雖然受母語的影響,印度人說英語帶有濃重的口音,但大多數印度人並不拘泥於口音上的偏頗,也絲毫不影響他們精準地將意思表達出來。印度人對於用英語的方式來思考問題以及表達觀點輕車熟路。

除了會說,印度人也敢說。在社交方面,印度人也非常活躍。印度人的教育並不像儒家文化那樣,提倡謙虛忍讓,而是鼓勵學生多多表現自己,從小開始學會辯論和演說。

在印度的學校裡,社團的負責人都是像美國總統競選那樣民主產生的,想要成為領袖得先有說服人的口才。這也讓印度學生從小獲得了鍛煉溝通協調能力的機會。

而在普通技術崗位上,語言優勢的作用並沒有很明顯。但要上升到公司高層管理,印度人則將其在溝通方面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矽谷華裔創業家王維嘉曾在比較印度裔和華裔的文章中寫道,“其(印度裔)口語的流利度強,語言能力直接影響溝通能力,特別是管理的人越多,負責任越大,溝通能力越重要。”

王維嘉還提到,印度的法律、政治制度和美國更相似,更加容易融入美國社會,“像谷歌CEO皮查伊去國會作證一點也不怵”。

印度式團結

印度民族文化中的“抱團文化”也助力了印度人在海外的晉升。

20世紀80年代初,第一代矽谷印度創業家崛起時,他們意識到移民來美的難處與障礙,於是開始幫助前來追隨的同胞。

美國科技企業家、印度裔學者維韋克·瓦德瓦表示,第一代企業家如太陽計算機系統公司聯合創始人維諾德·科斯拉,就起到了這樣榜樣作用。這些早期成功者不但成為年輕一代的榜樣,還親自對新移民提供指導。

1992年,在美印度人還成立了矽谷印度企業家協會,專門為初來乍到的印度青年提供尋找導師、拓展人脈、創業孵化和資金支持,力圖培養新一代矽谷的印裔創業者。

經過幾代印度企業家的努力,矽谷早已建立起了一個成熟的印度圈生態,各類行業擁有強大的人脈關係網。

在這種抱團文化的影響下,矽谷常常可以看到印度人在職場的互相提攜。矽谷人曾經戲稱:如果有一個印度人進了某家公司,很快他就會介紹他的親朋好友也進來;如果有一個印度人和別人發生了衝突,那麽其“老鄉”也會站在他這邊。

《金融時報》稱,即便如今矽谷的印度裔高管已經數不過來了,印度人不再需要像最初那樣,付出非常大的代價才能打入科技行業,但他們互幫互助的習慣仍然延續著。這種“抱團”很有必要,比起其他外來群體,印度人更明白這個道理。

華裔:說不過,自己當老闆

印度人在矽谷展現出英語熟練,善於溝通,無論是本國多元文化或移民經歷都能很快融入等優勢。

InfoQ曾有一篇文章對比了華人與印度裔的領導力,並表示:華人是典型的技術型領導者,主張內心修為,務實低調,傾向於個人奮鬥,喜歡在技術方向上深鑽;印度裔則是典型的商業型領導者,他們更關注傳遞價值觀,注重培養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影響力及對商業的理解,這更貼近西方文化中領導力的內涵。

美國教育谘詢公司WholeRen Group的CEO Andrew Chen曾評價,中國學生通常是優秀的學術研究人員,但他們缺乏“軟技能”,主要體現在語言能力、溝通能力、社交技巧、談判能力等多方面,這本質上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

當然,這並不代表華人沒有自己的優勢。如今湧入矽谷的除了有華人碼農,還有來自中國的資本,華人創業之勢亦十分熱烈。

來自山東、碼農出身的袁征因視頻軟體Zoom而風頭正勁,一度擊敗谷歌登頂美國最受歡迎CEO。3位華人創業者——Tony Xu,Andy Fang和Stanley Tang創立的Doordash,目前已成為美國最大外賣平台之一。還有被稱為美版拚多多的Wish,有把共享單車帶到北美的LimeBike,華人企業家們將在中國國內可行的模式帶到美國,尋找一套屬於自己的模式。

作為來自中國的移民,袁征在20世紀90年代申請美國簽證時,曾被拒簽8次,最終在第9次才成功。當時他“甚至不會說英語”,出生在山東的他,當時就算是說國語,也有很重的口音。但最終,在碰撞之後,他克服了文化和語言障礙。

袁征認為,在矽谷成功的秘訣“主要還是文化問題”:“比如,很多中國工程師在做項目時不願跟人分享。然而這裡卻很透明,所以你就算項目沒有完成,也應該開誠布公地溝通,想出一條解決道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