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電教館館長張治:當下學校教育已至變革前夜

7月27日,上海電教館館長張治在GET會場發表演講。

7月27日,在主題為“一生學習,萬物可教”的GET2019教育科技文化節上,上海電教館館長張治發表了題為《走進學校3.0時代》的演講。

張治認為,傳統學校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基本素養的流水線工人,傳統教育的模式已經落後於時代的進化。如今的孩子屬於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因此,我們應該思考學校這一教育場所如何變革。

“學校如果不變,對於我們的教育、青少年來說,就是對社會的辜負。”張治強調說。

在未來,技術將跳出輔助學習工具的範疇,嵌入學習系統的方方面面,促進學習方式的創新發展。張治為“3.0時代”的學校描繪了13個場景,如學生數據畫像、教師AI助手、知識圖譜、虛擬學校、隱性課程等。有些場景已經到來,有些正在趕來,教育正處於變革的前夜。

以下是張治的演講全文,內容經芥末堆編輯:

每一個人都是學校的產品,但是這麽多年學校有沒有進化呢?如果學校在進化,它為什麽要進化?它會進化到何處去?

我想從三個話題展開。第一,學校為什麽會變革?

時代在變。現在這個時代,有人稱之為智能時代,有人稱之為移動互聯網時代,不管怎麽樣,時代對於孩子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作為學校的教育對象,孩子不再是10年、20年前的孩子,而是成為了數字時代的原住民。

這一切的改變讓我們思考,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時候,學校該怎麽變革?

中國社會正在擁抱互聯網。互聯網進入下半場,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時代即將到來。同時,中國提出互聯網+的時候,美國提出新硬體時代,德國提出了工業4.0。

機器越來越像人,人會不會越來越像機器呢?傳統的教育,把人當成機器一樣加工、改造,把人的教育過程,當作一個工業機器人生產的過程。如果學校的育人方式不變革,就會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難以讓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加愉快、更加幸福、更加富有創造力。

我們也在想,當人工智能撲面而來的時候,未來地球上將會消失1億個工作,也會創造新的1億個工作,到2030年你要開展的工作,可能現在還沒有誕生。怎麽應對即將到來的工作機會?人應該做哪些機器不能做的工作?哪些工作是需要外包給機器的?這樣的話題,是我們今天談論學校變革的基石。

學校如果不變,對於我們的教育、青少年來說,就是對社會的辜負,這是教育變革大的背景。

此外,人對於自身的改造也日漸強烈,比如可穿戴、可植入設備,微型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在我們身體裡面進行身體指標監測,守護我們的健康。五天前,馬斯克發布了第一代腦機接口產品,到2050年前後,隨著可植入設備的大量流行,會發現純生物人日漸稀少。這個情況下,我們的生活方式必然會產生和物質生活以及蛋白質世界之間的強關聯。

同時,人工智能的發展正以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迭代,從計算智能,到感知智能,到綜合智能。有人預計,到2050年前後地球上將有100億個機器人和人類共存,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開車、洗衣燒菜、批改作業。這時,人類社會就會直面各種問題,我們的法律道德、經典理論、經濟形態、社會形態、技術極限都有可能突破。當這樣的時代撲面而來時,我們的教育、學校該怎麽變革呢?

AI對於人類社會的顛覆,就像大水已經沒過膝蓋,到2050年就會沒過你的喉嚨。活法正在改變,學法必然要改變。學法改變的時候,教法該怎麽變?當我們教法改變了,我們的學校該怎麽變?

第二,學校該怎麽變革?

最古老的學校沒有文字。人類產生文字最多6000年的時間,文字沒有產生之前就有教育,但是有教育不一定有學校,教育不是學校的產物,這個時候往往是長者為師。

農耕時代到來、農耕文明出現時,人類產生了真正的學校。這樣的學校有兩個特徵:第一,整個社會並沒有多少知識。第二,知識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教育就是傳道,學習就是求學,但是能夠求學的人非常少。

到了工業時代,出於生產需要,人類需要勞動者具有基本素養。資本家捐錢給政府,政府辦學,於是就開始了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為資本家培養合格的工人,因此有一些工業社會的哲學思想體現出來,比如強調規模化,強調標準化,所以我們就有了標準化考試。工業社會還強調流水線,因此學校裡面每一個年級教什麽都是固定的。工業社會的學校,我稱之為學校2.0,特徵就是適應工業社會的需求,教學走向大眾化,班級授課製成為主流。

中國的教育基本上脫胎於工業時代,我們引入了西方的洋學校,規模化、標準化、同質化、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變成工廠,千人一面、千校一面,標準化考試、考場、教學,這成為我們現在學校的烙印。

當我們社會走向後工業社會的時候,學校進化則開始滯後於時代。

3.0學校有海量的信息知識,信息越來越對稱,以個性和創新作為時代標誌,學校不再成為生存的必需品。校園邊界越來越模糊,就像今天的GET會場就不是一個學校。教師的角色也變得越來越模糊,跨界明星、人工智能虛擬老師都可能成為老師。另外,人工智能開始適用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從虛擬教師到智慧課桌,還有其他的各種平台,都可能會成為人工智能活躍的場所。學校傳統的業務,正在被人工智能和其他的跨界者顛覆。

傳統情況下,教育充當智庫的角色,往往是保守的象徵。怎麽讓教育超前於時代?有點難,但是歷史上有幾次是教育走在是時代前列的,比如文藝複興時期,教育解放很快,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繁榮。

當我們來到數字革命時代的時候,人類會面臨選擇。第一,主動變革學校,從而主動促進生產力發展。第二,讓生產力驅動教育的發展,讓生產力革傳統教育的命,革傳統學校的命。

這就是我們的一次選擇,既可以主動變革教育,適應時代發展,也可以被動地驅動教育變革。

技術融入教育有三個階段。第一,把技術作為教學的內容。當我們教這個技術的時候,說明這已經是落後的了,因為它已經是成熟的了。

第二,技術作為教育工具而存在。比如我們用互聯網、抖音,用其他各種工具來傳播知識,這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作為一種媒介,作為傳統教育媒介的加速器,強化了原有的教學範式,但是沒有變一個範式。還是在灌輸、訓練,只不過把人灌變成機灌,教學的流程沒有發生再造。

第三,把技術和我們的教育相互結合,變成我們的思維方式,讓技術嵌入我們的學習系統,從而促進學習方式的創新發展。這個階段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在這個智能時代或者數字時代我們該教什麽,該怎麽教,什麽可以不教,什麽必須要教,這個問題是3.0時代學校必須要思考的。

三個時代的進化,動力系統、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學習時空、教學活動、教師角色、技術的作用都是不一樣的。

最早的教育學以學說為主,一個人提出一個觀點,老子、孔子、荀子、柏拉圖,提出的思想既不證實也不證偽。到了19世紀,教育學變成了科學。到了上世紀70年代,教育學就不再局限於狹窄的領域,而是和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相結合,宏觀和微觀相結合。

最近5年,我們在思考教育學逐漸地走向了數字教育學、數據教育學,用技術的方法把教育用於實踐,在技術的背景下,重新審判我們的教育理論、教育策略、教育技術、教育資源,構建一個實驗台、審判台:我們灌輸的教學是不是好,我們的教材是不是適合學生認知,我們的視頻是不是適合孩子的德育養成,都要重新審判。

在這個背景下,教師角色從過去的權威變成了組織者、陪伴者和輔助者,我們的學習時空變成了無處不在的學習。未來的學校3.0時代會用數據教學、數據說話、數據決策、數據管理、數據創新,這就是學校進化的趨勢。

第三,如果說3.0學校即將到來,會變成什麽樣?

我提出了13個場景。第一,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數字畫像。進學校那天開始,學習、教育的過程就是數據不斷采集分析和加工利用的過程,這個數字畫像會伴隨著一個人的成長。

第二,每個教師都有人工智能助手。過去教師的工具就是黑板、粉筆、講台,將來會有一個“貼身丫鬟”,整個工作量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第三,每一門課程都有知識圖譜。知識圖譜是人工智能進步的階梯,我們可以根據它開發自適應學習系統,實現個性化教學輔助。

第四,每一項教學業務都可能外包。每一個業務都可能有公司參與進來。未來的校長會非常輕鬆,就是在後面評估服務、遴選供應商。

第五,每一所學校都是虛擬學校的組成部分。虛擬學校和實體學校是並存的,實體學校和虛擬學校的任務可以做一個切分。虛擬學校做什麽實體學校做什麽,怎麽樣切分。未來很多學校都在虛擬學校有它的數字映射。

第六,每一種學習都會被記載。過去我們讀書,後來我們讀屏。當我們讀屏的時候不僅僅把文字變成圖片或者流媒體,更多地我們希望螢幕也會讀你,你的眼睛運動、表情變化、互聯網操作行為和結果,從而更了解你,更好地服務你。

第七,每個人作業都不一樣。現在學校裡老師把一個班分三層已經很不容易了,在技術的服務下,我們可以做到每個人作業都不一樣,這些靠傳統的教育是難以實現的。

第八,每個人的學程都是定製的。過去是流水線作業、標準化教育方式,未來的學校3.0時代,學製概念將基本消亡,彈性學製會大行其道。

第九,每一種學習方式都被尊重。未來各種各樣的學習方式,會逐漸地擠壓傳統以考試為核心的學習方式,催生多樣的思維方式。

第十,每一場教育都注重協作共生。未來的學校應該是以學習為中心的學習共同體,學生之間不是競爭關係,更多強調協作共生。這個共生既包括人和人之間的共生,也包括學校和人腦的合作,學校和孩子的天性合作。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好玩、好勝,我就要呵護好這些。

第十一,每個家庭都會形成獨特的教育場。過去總是把學校和家裡的關係分得很清,實際上一個人的孕育過程不是這麽切分的,而是一個立體化的育人場。將來的學校要經營好每一個家庭,讓每一個家庭的教育場都發揮正向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效果。

第十二,每一件裝備都趨向智能化。有更多的智慧產品會在學校中湧現出來。

第十三,每一所學校都被隱性課程懷抱。今天的GET會場就像是一個隱性的課程,除此之外博物館、運動會、電影節都有可能會變成隱性課程。未來的學校一定是非常注重隱性課程設計的。

這13個場景,有些已經到來,有些正在趕來。我們面臨的時代,是過去未去,未來已來,這就是學校3.0所處的時代背景。

大家會覺得迷茫,我們還要不要到學校去?到學校去是為了交流,交流為了印證,印證是為了幫助我們發現自己。人不能被教,只能幫助他發現自己。我們學校裡面要把大量的時間留給交流、印證,這是到學校去的原因。

第二,學習到底如何發生。學習的發生是一個人在與人、物、環境互動當中建構概念、經歷的過程,交流情感、增強體質、建立信念、發現自己,這都是學習的結果。

第三,技術可以幫助教育做什麽。技術非常擅長加快概念的建構、分布學習資源、加強感官刺激、增進學習的反饋。但是技術不能代替情感、體驗、交流。

有人曾說過,教育的過程就像一片樹葉搖動另外一片樹葉,教育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事業,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行業是難以被消亡的。很多工作會被改變、替代,需要老師投入愛心的這些工作,永遠不可能消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